高考的演变,你知道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原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中央政府人才的选拔途径只有通过征战沙场立功凯旋归来,或者通过当时的氏族贵族的推举和继承世袭。这样就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出身寒微的有学识、有才能的人根本没有能进入官场的渠道和门路。而那些因出身好,有关系的人即便当了官,因为没有真实才能,也根本胜任不了本职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人才的匮乏和处理政务的效率降低,也进一步导致了科举制的创立必要性。这种做法也直接造成了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

科举制创立之初,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的大跨度发展
随着隋灭唐兴,中央政府的更迭换代。科举选拔制度在唐朝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在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是进士出身。其中著名的有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唐朝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到了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明朝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制的管理办法也相对更加严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据出题来源做出机械作答,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弊端。很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不能进入官场施展才能,郁郁寡欢的有才之士不胜枚举。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1983年,在山东省益都县文物管理站征集到一份状元试卷。它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经故宫博物馆专家鉴定,确认是原件。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

状元卷批录
状元赵秉忠试卷
正篇文章文章共2460个字,占15折,内容是有关治国安邦的对策。是赵秉忠用工整凝重的楷书所答,整份试卷全篇无一处错误、涂改之处。在当时科举制度的高压之下,依然能写出如此工整有功力的字迹,可见赵秉忠的心理素质和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放在现在来说,也不失为以为书法大家了。状元卷的原件现存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摩一下,这份保存了400多年的状元卷,是不是也相当于和古代友人的一次亲密接触呢?
科举制度的没落和废除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繁荣和传承了我国优秀的儒家文化,并且对西方的考试产生重大影响,是西方近代考试制度的雏形。并且促进了考试公平,让寒门学子有了出路。随着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进程,西方文化的融入和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爆发。科举制逐渐显现出了严重的弊端,由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机械化管理。四书五经不满足管理者对国家的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大多数人只为了考试获取功名,而不敢有自己的看法和对社会有建设性意见的抒发。思想境界逐渐狭隘,眼界被限制,思考能力退步。这对一个国家,对全社会都是有着不利影响。
清朝科举考试考场高考制度的废止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废止,高考制度的废止,使得党和国家、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打击和挫折。
“文化大革命”的“文化”二字就是因为革命本身就是因为文化领域的“批判”引起的革命性质的活动。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已经完成。国家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刻,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愈演愈烈,这股发展势头犹如燎原烈火,矛头纸质国家领导层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全国上下,不论男女老少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来,这直接导致了处于婴儿阶段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搁浅和延缓。新中国各类型的高级人才出现断层,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国民思想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思想的转变。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民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斗现场
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当年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1977年的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封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虽然最终只录取了30万人。但这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国民重新拿起书本,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风重新再中华大地刮起。为了自己的出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同胞再一次激发起无穷的斗志和学习热情。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恢复高考后国民的学习热情状态

现代高考制度的改革
2022年6月27日,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区发布实施方案。将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1+2”新高考模式。
“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新高考制度的推进和初衷,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前提和核心,争取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升学通道,打通高中向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给高中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使得学生有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能自主选择擅长和感兴趣的专业科目。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直接影响着学生们能不能在大学校园中找到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行业。
随着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教育再一次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道路。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着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有简单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现象。但是我们要相信国家,相信自己,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高考制度并不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途径,是把自己的学识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一条优选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文化大革命   科举   中国   状元   科目   考生   时期   制度   人才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