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博物馆里,有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款无轨电车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 实习生高宏雨)“我们每天都乘坐的公交地铁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靠什么支撑起高速运行的交通网络?”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城市公共交通是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为了让市民了解北京的交通发展和幕后故事,从2019年起,北京市交通委就推出了“北京交通开放日”活动。今天(6月26日)下午,2023年的首场“北京交通开放日”活动在北京公交馆举行,三十余位北京市民受邀走进这座公交博物馆,而这里珍藏有记录着北京公交历史的六千余件展品。

在北京公交馆内,市民体验铛铛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铛铛车、售票板、各类公交车模型......走进北京公交馆,参观者很容易就被它多样化的陈设吸引。从1921年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算起,北京公交已有百年历史。在北京公交馆内,展出了不少曾经在北京四九城街头行驶过的公交车辆模型。

馆内,一部红色车身、米白色车顶、车头凸出的公交车旁市民频频驻足,原来这就是曾经在北京马路上驰骋的进口“大道奇”公交车。从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88辆大道奇客车分4批从南京调入北京,支援首都的公交建设。

曾经在北京马路上驰骋的进口“大道奇”公交车,因为其车头凸出,又被北京市民称为“大鼻子”道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这辆红色公交的不远处,还停放着一辆蓝白相间配色的铰链式公交车,这辆车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款无轨电车。为了摆脱对进口客车的依赖,上世纪50年代,北京公交人加大了国产客车的研发力度。1956年10月17日,工人们硬是用手工打造的方式制作出了中国第一辆无轨电车,并命名为“京一型”,而“一”象征着开元伊始。

“京一型”铰链式无轨电车,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款无轨电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我们希望能让市民朋友们感受到百年公交历史文化,展示交通人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也希望能让市民了解到公交车中蕴含的北京乡土记忆,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参与活动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就坐公交,所以通过微博知道此次活动后就想借此机会了解北京公交的发展历史。今天能走进北京公交馆参观,机会难得,我也了解到不少公交文化方面的知识。”记者了解到,北京公交馆目前暂未向社会公众正式开放,未来开放参观信息敬请关注。

北京公交馆内展示了众多曾经运营的公交车辆。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宣传处副处长崔新军介绍,“北京交通开放日”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于2019年启动的系列活动,通过主动敞开交通行业的“大门”,让更多市民能够“零距离”地了解交通工作,搭建政民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交通综合治理的积极性。

下一步,市交通委将继续开展交通开放日系列活动,市民可通过官方微博@北京交通、北京交通微信公众号关注活动招募信息,还有很多交通行业单位将向市民开放参观。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博物   馆内   北京市   北京   客车   公交车   北京公交   市民   中国人   公交   记者   交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