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下面炸锅了,官媒不能和网民共情,这可咋办?

【冬岛杂谈】


昨天和今天,也就是6月26日和27日,新华网对于“网暴”之话题,连续发表了由不同记者所写的“新华网评”。


6月26日《新华网评》标题截图


6月27日《新华网评》标题截图

两篇新华网评,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网暴猛于虎”,网暴是可以“杀人”的!

而且这两篇网评,先后均提到了一位24岁女研究生,因染粉红色头发而遭受网暴,该女孩不堪网络压力抑郁而终。

女研究生的死,作为论据,被两位记者反复引用,不难看出,此案已引起两位记者强烈的共情了的!

这种共情,正如今日《新华网评》中所言,网暴给现实世界带来的是惨烈且不公的反差:受害者遭受长久的心灵创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网络施暴者却打着“法不责众”的小算盘,消匿在网络空间。

也许,恰是“网暴”如此的“惨烈且不公的反差”,两篇“新华网评”下面的评论砸锅了!

第一篇新华网评下面的83条评论中,靠前的几位评论如下:





第二篇新华网评下面的238条评论中,靠前的几位评论如下:


显然,两篇关于“网暴”的网评,并未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共情”!

也许是记者们例证中的“女研究生”,让网友们对川大女研究生张某产生了强烈的联想了吧?

也许是官媒曾经的“乌龙”定位,“误会”的温情,让网友们非常反感了吧?

也许是川大对张某的党员身份,过于宽容了吧?


“女研究生郑某,就因为染了粉红色头发便遭受网暴而“抑郁而终”,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经查,此案发生于今年的2月份。

与此同时,光明网也对于“网暴”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这起“事件”的热量,一定会传导到各高校的,尤其是在女研究生群体中,必定会引起不同凡响!

其实,这不过都是善良的人们良好的愿望罢了!

既寄望于在校大学生,能从“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也寄望在校大学生,更不能成为“网暴”的领头羊或参与者,甚至于“扮演制造舆论却被舆论反噬者”!

可万万没有想到,川大女研究生张某,在一百天后,却成为了“复仇者”,一个逆流而上的网暴复制者!

她选择的网暴对象,不是“全副武装”的键盘侠,而是一位“手无寸铁”的农民工大叔。

地点,选择在摩肩接踵、信息传播最快的地铁列车上。

制造的舆论热点,一个“猥琐”的老头,正在“偷拍”自己。

就这样,这位川大女研究生,在自“舆”自乐中找到了快感,享受到了叙事式“网暴”带来的全网“共情”!

只可惜,好景不长。

数日之后,不仅警方介入,张某还斩获了川大本年度“双一留”耻辱奖。

川大,因其而蒙羞!

非常遗憾的是:张某之所为,是不是从属于网暴范畴,至今没有官媒的说辞!

既然,你官媒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是吧?

那好嘛,你评论网暴,我参与其中,总是“情理之中”吧?

更何况,网友参与讨论的多寡,还决定着流量的大小不是!

新华网评下面的网友评论,何尝不是一个随机调查呢?

到底网友想的,与官媒说的,谁更让人信服?

这样的“擂台”有什么不好?

这样的互动,对于官媒走“群众路线”不是大有裨益的吗!

视角不同,立场不同。

网友评论,和官媒评论,就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其本质上,就不该存在高低之分!

所谓的权威媒体,并不代表记者们的网评(认知)就是至高无上!

记者,不也是个网民吗?

同样是媒体,南方都市报,为什么会逆势而为?

川大女研究生张某过往的高中、本科所在院校的“丑闻”,应不应该调查清楚?

如此,既可还张某以清白,又是向社会以交代。

南方都市报6月25日“一周热评”截图

网暴,是令人深恶痛绝的!

为什么官媒谈论网暴,却总是与网民共情不起来呢?

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新华   网民   头发   此案   反差   不公   惨烈   粉红色   截图   舆论   抑郁   研究生   记者   网友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