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沐浴设施的考古发现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方便您在评论区讨论留言,感谢您的支持!

目前考古发现的秦汉沐浴设施主要集中在大型宫殿遗址以及部分大中型墓葬中,在中小型城址和墓葬中很少发现相关沐浴设施。

考古发现比较典型的秦汉沐浴设施遗址主要有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秦都咸阳二号宫殿建筑遗址秦汉石碑地遗址秦栋阳宫遗址等。秦汉墓葬中发现的疑似浴室的设置有江苏盯胎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江苏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问等。

秦汉时期,人们“视死如生”的生死观念已经非常强烈,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墓葬中器物的摆放等都能够反映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场景。

在墓葬中发现的象征浴室的遗迹以及随葬的沐浴用品,都能体现出墓主人生前的洗浴习惯以及浴室构造的部分信息。因此,对秦汉遗址中相关沐浴信息的收集对研究秦汉沐浴文化至关重要.

宫殿遗址中相关沐浴设施的考古发现

(1)秦咸阳宫遗址

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 XYNIF8 东西面宽6.8 米,南北进深 6.1 米,是一间规模较大的宫室。室内地面垫有 23 厘米的红烧颗粒,红烧上层铺设素面方砖。方砖东西对称并交叉排列,现存 13 行,每行3 至 11 块不等,方砖长 38 至40 厘米,宽 33 至34 厘米,厚3 至33 厘米。

F8 东侧、北侧墙壁面保存较好,西侧墙壁面保存较差。墙壁底部跌落有部分壁画残块,推测当时房间墙壁面上应该绘制有壁画。三壁脚共遗存柱洞7 眼,柱洞均为方形,东西、南北各长 35 厘米,深 20 至33 厘米,两块础石深入地下42 厘米。

F8 室内东北角设置壁炉一座,西北角分布有一处储存粮食的窖址,东南角有沐浴排水遗迹。壁炉保存较为完整,东侧、北侧砌墙,平面整体约为正方形。火膛在炉体正中间,上小下大,中间为圈形鼓状,截面呈倒立水瓮形,膛壁内部涂抹草泥

炉身西侧为存薪龛,发掘时龛内遗留有少量没有燃烧的木炭。在炉门下侧存在一处槽底,两侧镶有方砖残块。洗浴设施位于房间的东南角,整个浴池平面呈方形,池四壁的高度在14 至 36 厘米。

池壁口沿上铺设有方砖,砖下方用草拌泥铺垫,池内壁还保存有几块画像砖残块。池南北两壁口沿有五处方坑,其中南壁两处,北壁三处。池底部东、西、北三处地面为坡,南面中间低洼,池底四边涂抹红烧土草拌泥,防止池边渗水,池底的低洼处存在漏斗川。

排水时由东西两侧瓦沟流入南北瓦槽,从瓦槽流入地漏,地漏连接下水管道,将污水直接排到室外(图3) 。

二号宫殿遗址 XYN2F1 东西两室室内布局对称,均有沐池一处,渗水井一处。东室东北处设置圆形排水池一处,东南部开挖椭圆形蓄水窖一处。西室,保存较差,排水池设置在西室北部,窖穴设置在南部(图 4)

(2)汉长安城桂宫遗址

汉长安城桂宫遗址三号院 F4,面阔 2.5 米,进深 4.5 米,位于三号院北面。西北部有一砖池遗迹,砖池上部口沿东西长 2.1 米,南北宽 1.5 米。砖池底部南北宽 0.7 米,东西长 1 米,砖池开口至池底深度为 0.3 米3。

池壁从外向内倾斜,整体呈斜坡状。砖池四壁及砖池底部铺设素面方砖,方砖边长 34 厘米,厚4.5 厘米。在考古报告中并没有关于砖池排水系统的介绍,那么砖池中应该是没有建造排水系统,砖池内部的水应该是靠人工注入和排出。虽然墙体破坏严重,但是地面铺砖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图 5)

3)辽宁绥中县石碑地遗址

石碑地遗址共发现两处沐浴设施,分别位于I区和III区。1996 年发现的秦汉石碑地遗址I区 B 组 F1、F2 建立在一处长约 16 米,宽约 8 米的长方形台基上。F1 整体形制近方形,房间使用土坯垒砌而成,土坯经模制而成。

房间西北部有用砖砌成的漏斗形建筑设施。这处漏斗形建筑设施的最底部为一底部穿孔陶盆,直径 10 厘米,应该为排水口。陶盆底部连接一个陶制弯头,陶制弯头尾端连接预埋在地下的陶制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直通房屋外侧,整体呈南北走向。

整个排水系统穿过 F1 以及北侧的房基,直接通向 F2 的渗水井。在 F1 东北角还有一组东西向陶制排水管道,入水口在东壁内侧 0.1米处,排水管道用三节陶圈组成。三节陶圈之后使用筒瓦拼接,直接通往埋在外侧的陶盆上(图6)

1993 至1995 年发掘的III区 1 组建筑,整体形制为“四合院”,该建筑北部存在一组形制为“沐浴间”性质的建筑。该组建筑中的 F1、F2 的东、西、北均为院落。F1 为长方形,室内面积约 27 平方米,门道位于房屋东南角。

室内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面铺砖,中间部位地势较低,成漏斗形,砖缝之间填充混凝土,形成完善的防水地面。房间北部墙底部位铺设有排水管道,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浴室设施。


F1 西侧房间 F2 整体呈长方形,门道位于房屋西北角,在西墙和南墙底部各有一处排水管道。渗井位于房间内部的东侧,现存 5节井圈,深约 1.6 米。井圈由两个半圆圈对接形成,直径约 1.4 米井圈高 28至30 厘米F1 下部排水管道延伸至 F2 渗井第三个井圈之上。

发掘者根据 F1.F2 两间房子的结构特点以及排水系统的设置,认为 F2 是一处处理污水的排水设施(图7)

墓葬中相关沐浴设施的考古发现

(1)柿园汉墓遗址

柿园汉墓位于河南芒硕山主峰东南保安山山顶的东侧,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及各个侧室组成。

侧室7位于巷道东侧的南端,与侧室 6并列。侧室7 基本呈正方形,四壁笔直,顶部平坦,结构相对简单,四角并无沟槽或石槽建筑。侧室内地面平坦但是低于巷道高度约 0.2 米。侧室底部中间位置开槽有一个正方形边框,边框的边长约1.26米。

第一边框向内延伸至0.14 米时,又出现第二层边框,由边框外部向边框内部逐渐依次变深,第二层外框内边沿深至 0.01 米。边框的中心位置刻槽有一处圆柱形洞,该洞直径约 0.1 米,深 0.05 米,柱洞底部为图底。

在边框和柱洞之间还有两层边框,这两层边框形制规整,约为正方形,四角之间对角线对称。墓葬侧室中这种刻槽形制在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以及一般墓葬中极为罕见。发掘者通过对该墓室整体的研究,发现该侧室的北侧与侧室 8(厕间)的北侧相并。

所以认为这是一处模仿地上宫殿建筑的沐浴室(图8)

(2) 满城西汉中山王墓

满城西汉中山王墓后侧室中发现了大量与洗浴相关的随葬用品,发掘者通过对该侧室随葬品以及二号墓的观察,认为该侧室可能是浴室的象征。该侧室分东、西以及门道三部分,平面呈长方形。

门道放置一座石刻男俑,但已经破损为两半。侧室的东侧摆放有盆、灯、纺、晕等铜器,在的南侧发现了搓石与封泥。侧室西部分出士博山炉和羊尊灯以及部分器物上的零部件。因为该侧室出土器物基本上都与沐浴有关,所以这处侧室应该是浴室的象征。(图 9)

(2)徐州驮篮山1号汉墓

1989 年徐州市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徐州东北郊驮篮山东西二山丘南麓两座汉墓,1 号汉墓和 2 号汉墓。两座墓葬在形制上不仅有常见的前堂、后堂以及耳室,并且建造了单独的厕所和浴室。沐浴室内一角砌有方形抹角浅池,并用石板装饰贴边,这种修建讲究的洗浴设施在西汉高等级墓葬中极为少见。

小结

通过对秦汉时期发现的浴室遗迹的梳理可知,秦汉时期沐浴设施的建造以及设计理念已经非常先进。部分浴室在设计过程中设置了完善的下水系统,个别级别较高的浴室配备有完善的取暖系统。

根据秦汉时期发现的浴室规模以及形制特点,可将秦汉时期的浴室分为四种大的类别。

第一类为具有完善沐浴设施的浴室。主要发现于皇家级别建筑遗址中,浴室空间较大,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及取暖装置,比如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F8。

第二类为具有较为完善沐浴设施的浴室。这类浴室中有浴池、排水设施等.浴室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比如秦汉石碑地遗址中发现的两处浴室。

第三类是沐浴设施较为简单的浴室。这类浴室仅有浴池,并没有其他沐浴设施,比如桂宫二号建筑遗址南院建筑 F4。第四类是沐浴设施非常简单的浴室。这类浴室没有浴池,只放置有部分洗浴用品,可能只是为了在特定空间内完成沐浴行为,并没有修建特别的沐浴设施,比如满城西汉中山王墓(M1)后侧室等。

第四类浴室设施主要发现于墓室中,从考古资料的整理又可以将第四类浴室分成两种小类。第一种为墓葬中只随葬有部分沐浴用品并没有发现沐浴设施遗迹。这类墓葬反应的沐浴信息应该是当时的沐浴方式可能是淋浴,只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沐浴行为即可,比如满城西汉中山王墓。

第二种为墓室侧室中除了摆放有沐浴用品之外,在墓室中还有小型坑壁迹象。从这种坑壁遗迹与沐浴用品摆放位置的关系可以判断,坑壁的位置可能表现的是当时沐浴设施的排水或污水收集系统,也有可能表现的是当时的浴池,比如柿园汉墓 M1 浴池。

除以上对秦汉时期浴室的分类研究外,通过对各种沐浴设施的分析可将秦汉时期沐浴设施的总体特点归纳如下:

(1)秦汉时期沐浴设施的规格等级鲜明。建筑内设有固定浴室,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取暖系统等沐浴设施,主要出现在皇家、贵族建筑中:只使用沐浴用品进行简单洗浴的可能为一般贵族。

(2)秦汉时期沐浴习惯已经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从秦汉浴室的布局与结构可知,秦汉时期沐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特点。完善的排水、取暖设施已经出现,沐浴使用的专门性用具也已经大量存在。说明沐浴在当时已经成为贵族阶层的日常所需,这在中国沐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秦汉时期沐浴文化的发展相对不平衡。虽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与沐浴相关的秦汉遗存,但是通过对这些遗址以及墓葬性质的判断可知,发现相关沐浴遗存的秦汉遗迹多数为宫殿建筑或高等级贵族墓葬,在平民墓葬或一般建筑遗迹中发现的沐浴设施很少。

所以,秦汉时期沐浴行为以及沐浴文化主要集中在社会中上层,底层民众可能没有相对固定和完善的沐浴场所。

(4)秦汉时期沐浴设施普及度低。在高等级建筑中才能发现少量拥有排水、取暖以及浴池等相对完善的沐浴设施的场所。在一般等级的建筑遗址中发现的沐浴遗迹,只拥有排水、防水等设施,取暖设施、浴池遗迹等很少发现。

而目前发现的存在有沐浴设施遗迹的墓葬也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高、中等级墓葬中,平民墓葬中很少发现相关沐浴设施的遗迹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秦汉时期沐浴设施中的取暖、排水、防水等技术已经存在,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可能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完善的沐浴设施还无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并且这些沐浴设施主要集中在社会中上阶层,平民百姓应该还无法建造或使用比较完善的沐浴设施,甚至连一般的洗浴行为都无法经常进行。

所以,秦汉时期沐浴设施的普及度应该非常低。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秦汉   侧室   时期   设施   墓葬   遗迹   遗址   浴室   发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