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土地资源向制造业倾斜,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载万物,万物共生,土地是生命的载体,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面积最为广阔的城市之一,土地是惠州擘画湾区协同发展梦想的可靠倚仗。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积极抢抓“双区”建设机遇,通过高站位谋划“3+7”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引领,深化土地等自然要素保障,稳发展和守红线“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施策助力惠州提质增效发展。

当前,惠州正全力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统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是题中之义。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铆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加速建立用地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创新用地审批管理模式,推动土地资源要素优先向“2+1”产业、“3+7”产业园区集聚,为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做足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统筹规划

完善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引领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近年来产业基础、城市建设均取得快速发展,吸引着产业项目纷至沓来。

土地是万业之母。对比周边城市,自然条件优良、土地资源丰富是惠州城市扩容提质发展的底气。据惠州地方志数据,全市土地面积规模约11347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海矿各类生态资源要素齐备,构建起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通山达海的自然生态格局。

“丰富自然馈赠给了城市发展基础,要用好资源,让要素充分发挥效能还需统筹规划好,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作为城市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部门,构建起科学规划体系和严格的管控体系,引导和规范土地等要素合理高效开发是题中之义,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化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如何让资源优势有序转化为发展优势?高站位统筹、高质量规划好城市空间格局是关键。市自然资源局通过谋划城市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高质量搭建城市规划管控体系,科学统筹城市发展策略和路径,擘画城市美好未来。

在践行层面,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搭建城市发展“骨架”。作为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从2019年7月率先启动《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该局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组织召开各类工作协调会49次,完成18个专题研究评审,目前已完成了水资源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编制工作,形成了“1+4+22+1”成果体系。

与此同时,该局还完成了“三区三线”划定,为惠州产业和生态发展厘清边界。全市共划定耕地保护目标132.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19.33万亩;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052.83平方公里;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102.72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1391.43平方公里。通过优化“三区三线”空间布局,全面释放土地效能,满足“3+7”重点工业园区和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平台的用地用海需求。

聚焦产业发展,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还联合市工信部门研究园区边界优化调整,印发《关于报送千亿级重点工业园区边界优化调整方案的函》,指导县区千亿园区边界调整方案做好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衔接,建立园区调整联系制度,有效支撑产业园区的提质发展。

例如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推进过程中,为保障产业园区用地需求,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创新制度规范,积极指导县区用好用足剩余建设用地规模,统筹惠东17个乡镇的9272.4亩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腾挪至园区,创下省政府批准单次土规修改方案面积最大的记录。去年则优化“三区三线”空间布局,举证调出新材料产业园永久基本农田0.42万亩,支撑园区发展。

用地保障

好产业好项目应保尽保,过去三年近八成土地用于工业

年初,惠州时隔多年重启招商大会吸引众多国内外投资企业参加。一张展示于会场门口的产业空间版图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驻足拍照,图片详细介绍了全市各工业园区布局情况和空间规模,成为企业投资惠州的导引图。

这是惠州深化土地要素保障,优化用地服务,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开发的一个缩影。

当前,惠州正全力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2+1”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延链补链发展,“3+7”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布局,城市制造业家底正不断得到夯实。城市土地、资金和用能等要素资源也加速向制造业聚集。

“‘双区’机遇下,项目纷至沓来,土地面临着压力,但对于好的产业和好的项目,我们应保尽保,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保障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工业项目优先、工业园区优先、拿地即动工优先”原则,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不断深化用地指标要素保障,扩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

数据展示着城市用地向产业倾斜的决心。据该局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2020—2022年),全市安排使用的3.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有2.53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约79.7%。其中,2020年安排使用1.27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84.76%;2021年安排使用7000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4.97%;2022年安排使用5600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4.49%。

存量土地负担也在加速盘活成发展新动能。市自然资源部门紧抓“增存挂钩”政策机遇,通过制定年度存量土地处置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双处置”,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将“历史包袱”转化成“优势资源”。仅在2022年便通过“增存挂钩”政策挣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逾万亩,优先投放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和工业实体项目,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不只是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在项目建设用地服务层面效能也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报批联动机制和“3+1”内部跟踪服务机制,创新建立“一个数据库、一张‘作战图’、一份统计表+发一份提醒函”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保障机制,全年完成用地审批业务共计131宗,保障建设项目177个,批准总面积13633.53亩。

今年以来更是创新建立重大项目推行“前置服务”机制和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服务重大项目工作专班,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并联审批”审批服务模式,提前介入、定期调度,为重大项目提供贴身式、保姆式服务,全过程调度和全流程解决项目用地问题,推进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建设。

耕地保护

全市垦造水田已突破2万亩,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耕地是城市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城市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城市高速发展,高铁、城际、高速等线性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大项目布局快速推进,城市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必须牢牢守住红线,严守安全底线。”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始终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不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生产和生态基础。

守住了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安全线。惠州市坚持规划引领,通过高质量划定“三区三线”,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数、线、图相统一,“强约束”严守城市耕地红线。

面对产业项目建设的形式,惠州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保护和发展并重,多举措落实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

一方面,结合城市陆域面积广,耕地后备资源较为充足情况,印发《惠州市2021—2023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方案》全面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另一方面靠前为建设项目提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咨询,推动全市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严守耕地占补平衡。

该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共计完成耕地恢复面积1.7万亩,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产能有保障,全市建设占用耕地连续22年实现了占补平衡,足额足量地完成全省耕地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面对城市产业的发展势头,为进一步破解城市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惠州市高效推进垦造水田工作实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自2017年启动垦造水田工作,惠州多措并举,垦造出一批高质量的适合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高标准水田。截至当前,全市垦造水田动工面积超2.3万亩,完工超2.0万亩,新增水田指标1.4万亩,守牢城市耕地红线,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惠州还将建立起健全的耕地保护动态监管机制,持续地深化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通过制定《惠州市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对包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农用地在内的巡查通报机制,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要求、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农用地的巡查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数据显示,仅在去年一年,全市耕地面积便止减回增3000多亩,这也意味着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正得到有序推进,全市耕地保护红线得到有力压实。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通讯员 马正波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作者】 张峰;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惠州市   自然资源   产业   惠州   红线   耕地   土地资源   要素   制造业   土地   项目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