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发现林彪80年前对苏联的看法,或许真的没错

前言

俄乌冲突爆发以后,许多人都认为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最多三个月就能推平乌克兰

然而乌军不仅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让这场冲突沦为了持续一年之久的拉锯战,还让俄军暴露了诸多致命缺点。

看到俄军在战场上表现平平,不禁让人想到林彪元帅当年对苏联和苏军的评价,现在看起来竟然出奇的一致。

骄兵必败

林彪元帅虽然没见过现在的俄乌冲突,可当时苏联有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这场战争和现在的俄乌冲突十分相似,其本质和俄乌冲突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周边的小国向西方势力靠拢,从而出兵对邻国进行干涉。

这场战争就是苏联与芬兰之间有名的1939年冬季战争和后续引爆的1941年继续战争,有意思的事情是,当时林彪元帅经过组织批准,于1938年年底赶赴苏联疗伤,这一去就是三个年头。

冬季战争

那么林彪元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苏联疗伤期间一定也会对苏联的战争有所耳闻,他在苏联亲眼见识到了这场和俄乌冲突有些类似的战争,会发表怎样的感想呢?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苏联人民上下一心,在欧洲各国的围攻封锁中发展,靠着一个个五年计划,使国内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

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骄傲是再所难免的,这时候斯大林便像邻国芬兰提出了非常过分的要求,斯大林想要两块贫瘠的土地换取芬兰最重要的工业城市。

斯大林提出这个要求,就是为了挑事情,他们早就对芬兰虎视眈眈,之前芬兰闹独立时,苏联就在芬兰扶持了自己的势力,想要趁机吞并芬兰,但是奈何芬兰政府在德国的帮助下,让苏联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芬兰也逐渐向西方靠拢。

斯大林

这之后苏联就一直想要吞并芬兰,现在实力壮大了,说什么也要试一试,因此便提出了这么个摆明就是要干架的领土交换条件。

面对苏联提出的条件,刚刚独立不久的芬兰自然不会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件,因此即便人小示威,也要为了领土主权与苏联交恶。

前往莫斯科谈判的芬兰代表

得知芬兰拒绝领土交换条件的斯大林十分高兴,这下可以找个借口名正言顺的武装侵略芬兰了,于是苏联故意先在芬兰边界上开炮,然后对外宣称这是芬兰的行为,造成了苏联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接着就不由分说的向芬兰发兵,当时的苏联信心满满,为每一名士兵都印发了在芬兰边境驻扎的手册,并且斯大林还投入了整整120万兵力,而芬兰将整个国家掏个干净,也仅仅只有20万兵力,可见苏联这是冲着整个芬兰去的。

苏军接收火炮

然而谁也没想到是,这场战争打了三个月,国小民寡的芬兰也硬生生扛了苏联三个月,战损比足足达到了1比10,重创了苏联军队,苏联伤亡惨重的同时,因为以大欺小,国际声誉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苏联打成这个样子,吞并芬兰是不可能再想了,斯大林只能被迫收手,让芬兰割让了一部分领土和资产。

惨败的苏军

芬兰割让的这点土地,非但不够让苏联止损,还因为在战场上过于拉跨的表现,让本来对苏联有所忌惮的德国看清了苏联的军事力量,把本来打算侵略西欧的目光放到了苏联身上。

之后德国便拉拢了芬兰,与芬兰一起出兵侵略苏联,好在苏联国土面积够大,德军随着不断的深入战线拉的过长,导致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再加上苏联气候寒冷,德军最擅长的坦克战根本发动不起来,使盟军苏联打赢了这场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

小国芬兰可没有德国吞并苏联的野心,他们只想收回自己之前被苏联抢走的土地,一开始他们就多次对外宣称绝不会和德国结盟,要不是苏联武力相逼,也不会出此下策。

那么林彪元帅在苏联亲眼见识到了这场和俄乌冲突有些类似的战争,会发表怎样的感想呢?

奔赴苏联疗伤

和当时苏联完成了国内工业化,经济实力蒸蒸日上相比,当时的我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击侵华日军。

而其中最振奋人心的一战,当属于平型关大捷,此战不仅是全国抗日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还浇灭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让所有国人知道日军也是可以战胜的,极大的鼓舞了抗日情绪。

而林彪作为首位指战员,为了打好这场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平型关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在摸清楚了地理位置之后,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给予了日军最沉痛的打击。

林彪没有在这场战斗中负伤,却险些倒在了友军的枪口下。

平型关大捷后,缴获了许多敌军战利品,日军的军大衣还有日军杂交出来的战马,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物件,因此这些物资自然不可能白白浪费掉。

林彪作为功臣,也分到了一件日军的大衣,日军的战马也成了林彪的坐骑,之后林彪收到命令需要前往山西建立新的根据地。

当时的山西还是国民党阎锡山说了算,林彪前去时虽然和阎锡山打过招呼,但是阎锡山在传达命令时有些疏忽,没有传达到基层哨兵耳朵里。

林彪出行时又赶上了大雾天,哨兵朦胧间看着对方穿着日军的衣服,骑的也是日军的战马,慌忙间还以为是敌军来袭,二话不说便开了枪,这一枪也直接贯穿了林彪的肺部和颈椎。

事后虽然国民党干部带着一百多万发子弹和二十多万发手榴弹登门道歉赔偿,但林彪却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这后遗症折磨的他死去活来,他怕光怕风,再加上他之前就患有失眠症,现在因为枪伤,失眠更加严重。

毛主席见林彪天天被病痛折磨,非常心疼,多次组织了医疗队伍讨论研究林彪的病情,但都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为了缓解林彪的痛苦,组织便安排林彪前往苏联治疗,顺便也希望林彪学习一下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军事理论,以便日后为国做出贡献。

苏联行

林彪到了苏联以后,也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他的病情还没有好转就想要进行参观学习,不过因为病情太严重,苏联医生并没有同意林彪的请求,而是先让林彪先接受治疗。

不过因为林彪的后遗症太过于棘手,苏联医生判断是林彪的交感神经出了问题,所以才怕光怕风,虽然这个判断很正确,但是苏联医生的治疗手法却让人看了直呲牙。

泡含硫量很高的温泉,让林彪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感冒状态,之后又让林彪过度服用阿托品,这让林彪的病情更加严重。

后来李彪的卫士李文普回忆,文质彬彬的林彪在接受苏联医生的治疗时,总会用苏联医生听不懂的中文方言破口大骂。

而林彪除了治疗养伤以外,闲暇时间都在房间里读书看报,学习着西方的军事理论,因为当时苏联听说过林彪打过许多著名的大仗,所以苏联一直想拉拢这个将才。

林彪抵达苏联时,接受的是最高规模的待遇,不但有苏联外长亲自前去接近,还为林彪安排了地位极高的人才有资格居住的住所。

所以当苏联得知林彪在学习军事理论时,便有意把许多先进的战略战术分享给林彪,林彪在这里学习到了许多国内无法掌握的知识理论。

后来当欧洲的战火烧到法国时,斯大林更是干脆叫林彪一同讨论战局,当苏联高层将军们正在会议上慷慨陈词时,林彪却一言不发。

这就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满,他叫林彪过来,就是想要听一听林彪的看法,现在林彪一言不发,在他看来有点太见外了,于是便让林彪发表一下看法。

林彪见状只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他直言法国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是无用的摆设,德军根本不会对它投入太多的关注。

此言一出立刻全场哗然,所有人都预测德军会正面进攻马奇诺,因为德军最擅长坦克装甲战,而法国与周边国家隔着阿登森林,密密麻麻的树木相当于一道天然的屏障,德军装甲车根本推不进去,所以只能从马奇诺防线正面强攻。

不过让众人以为德军根本就过不来的阿登森林,德军只用了两天就成功突围,从侧面冒了出来,攻占了法国北部,压根都没有理会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

对此林彪早就已经预料到了,他认为树挪死,人挪活,所有的军事工事都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所以只要找准军事工事的弱点,就一定可以成功突破。

这样的想法让苏联高层受益匪浅,之后德国准备进攻苏联时,斯大林更是寻味林彪德军会从哪个方向进攻,苏联国家疆土辽阔,所有人都认为德国只会倾向于进攻苏联一个地方,等吞并后在做打算。

林彪却认为德军如此大动干戈,绝对不会满足只进攻苏联的一个点,德军将会使用他们最拿手的闪电战,之后消灭苏联。

如果说之前他们对林彪有些钦佩的话,现在听了林彪的话以后对林彪的敬佩之情荡然无存,因为以苏联的骄傲,跟本不会考虑这样的局面,他们认为林彪是不懂苏联的真正实力,在这里天方夜谭。

然而林彪之所以这样说,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他来苏联以后几乎是在一心研究战局,对德国的军事实力有着很深的理解,事后斯大林也认识到了林彪判断的准确性,得知林彪要走后极力挽留,甚至还有人提出愿意用两个师交换林彪,希望林彪能帮苏联打赢卫国战争。

不过林彪经过在苏联几年的疗伤,身上的伤虽然还没有痊愈,但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国内还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自然要赶回去。

林彪对苏联的看法

林彪1942年初回到延安以后,便像毛主席分享了他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当有人询问苏联的好不好时,林彪毫不犹豫地说:“中国肯定会超过苏联。”

听到林彪回答的如此肯定,就连毛主席都很惊讶,于是便询问林彪原因,向来寡言的林彪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向众人解释,只是再次向众人承诺到:“中国将来会比苏联更好。”

直到1959年,林彪在给毛主席写的一封信中,我们才知道林彪为何会如此肯定自己的看法,信中,林彪对苏连的军事实力侃侃而谈,他认为苏联虽然拥有者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并且拥有者精炼的装备。

但是苏联的指挥过于僵化死板,打起仗来总是老一套,严重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并且对后勤补给也不够重视,总是战士吃紧了才意识到后勤补给跟不上了,林彪元帅的看法,几乎跟现在俄乌冲突上的俄军毛病如出一辙。

这也很可能是林彪从苏联回国之后,毛主席并没有让林彪重返抗日战场,而是让他在后方研究战术和练兵的原因。

正是因为在苏联经过了几年的沉淀,看清楚了苏军的弱点和弊端,之后回国以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苏军的优点让我军进行学习改进。

总结

林彪在1994年的《今年怎样练兵》的报告中,曾提到,我们的部队在作战时非常有勇气,总爱成群的往前冲,但是这样极其成为敌军的靶子,因此部队的战术需要进行改进,战士们要三五成群的战斗。

这正是“三三制”战术的雏形,林彪在苏联并没有盲目的去学习苏联的战术,而是经过总结提炼,看清楚了苏军的优缺点,之后为我军所用,使人民军队越来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苏联   平型关   卫国战争   斯大林   芬兰   战争   俄军   法国   德国   德军   元帅   日军   领土   疗伤   冲突   年前   看法   发现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