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端午

端阳,吃粽子、饮雄黄,拴五色线、佩香囊、挂艾草、菖蒲,看龙舟竞渡,驱邪祈福......此时,让我们一起看博物馆里的端午元素,在珍贵文物中品味端午日!


节日来源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此外,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多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名称起源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就演变成了“端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曾有节日“别名之最”的说法,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20多种别名。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着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吃 粽 子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现存最古老的粽子,发现于宋代古墓。


▲粽子 出土于江西省德安县城郊南宋古墓 德安县博物馆藏



2010年12月在德安县城郊发现一座宋代古墓,据今已有700多年。据考古学家研究,墓主是宋朝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周氏,下葬时间是公元1274年。

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是因为墓主人辞世时没有赶上端午节,后人们便随葬了两枚粽子,以贡墓主享用,供奉两枚粽子也有寓意成双成对、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对粽子同时也是全世界发现最早的实物粽子。

▲浙江嘉兴 粽子文化博物馆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地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风俗流转至今,全国各地的粽子,口味上皆不尽相同。除了嘉兴肉粽,还有广西粽、沈阳葡萄干粽、苏州金鱼粽、蒙古奶香粽、文山州竹筒粽、广东裹蒸粽、武汉卤藕肉粽......


▲嘉兴肉粽


▲广西粽


▲苏州金鱼粽


▲文山州竹筒粽


▲广东裹蒸粽



祭 屈 原


逢端午,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清雍正时期(1729年) 《屈原图》轴,陈撰 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屈原白眼向天,郁郁不平之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当有屈原。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


湖北宜昌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屈原故里



屈原祠

屈原纪念馆


屈原纪念馆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城东。纪念馆馆藏各种版本的《楚辞》和研究《楚辞》、屈原的书籍500余套。出土文物 800余件,其中较珍贵的有越王州勾剑,还有巴式戈、矛、剑。

河北唐山屈原纪念馆



赛 龙 舟


2009年中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遗节日。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绢本设色



▲唐 阎立本 《龙舟图》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赛龙舟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


▲宋代 团扇绢画 龙舟



古时,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元 王振鹏 《龙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中记载,当地人们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

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明 佚名 赛龙舟卷 局部



▲《龙舟竞渡图》卷,清,王概绘,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35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赏 端 午




▲《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张择端 天津博物馆藏



▲清代 朗世宁 《午瑞图》,绢本,设色,纵140cm,横84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

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共八开的绢本设色画《端阳故事图》,以写实的技法描绘了古代端午节期间汉族的重要民俗活动。


系采丝


《系采丝》 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采药草


《采药草》 题:“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悬艾人


《悬艾人》 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裹角黍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

以赞时也。”



观競渡


《观竞渡》题:“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清乾隆 徐扬《端阳故事图八帧》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图册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设色,纵187cm,横101.5cm,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就是描绘清代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

画面右下角部分,身着深兰色汉装端坐的便是雍正皇帝,他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个画面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明万历,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高1.9cm,口径10.6cm,足径6.6cm,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五彩绘张天师斩五毒图,画中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


▲“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碑刻,扬州博物馆藏



图中描绘一名为“龙护”的工匠在江心铸镜的场景,四周浪花翻滚,上书“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江心镜’是进贡皇室的贡品,需要在五月初五的午时,于扬子江中的船上铸造。传说这样铸造出的铜镜具有神力,在那艘船上,这面铜镜应该是‘护身符’的作用。


▲清 手工编结小莲蓬小粽子 故宫博物院藏





驱 邪 求 福



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这天,老百姓一般会戴五色线、佩香囊、祈平符,挂钟馗或张天师的像以达驱邪求福的愿望。


▲白锻绣花荷包 安徽博物院藏



▲清同治 彩绣五毒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五毒”指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图中五毒彩绣配以“大吉”字样,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虎镇五毒纹儿童肚兜,首都博物馆藏



▲清 端午符 安徽博物院藏



旧俗,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为辟邪,古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五”。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所以端午也挂钟馗像。池州等地区还会表演傩戏,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清 莲溪款钟馗图 安徽博物院藏



戏曲《混元盒》里讲述张天师专司驱鬼。明嘉靖年间,“五毒”及各路妖怪作乱,张天师一路降妖打怪,最终诛灭“五毒”。


▲清版年画《张天师》山东博物馆藏 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因屈原、伍子胥、曹娥也在这天投河了,端午节便同时有了悲凉的意味。

于是,端午节至今仍忌讳说“快乐”, 一般祝福语多用“安康”。


祝各位

端午安康


参考文献

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光明日报》2013年06月14日 作者:刘汉俊)

文博圈《看!文物里的端午节》安徽博物院

图片自各博物馆官网及相关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博物馆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博物   端午   龙舟   屈原   绢本   德安县   故宫   石榴花   端阳   嘉兴   安徽   粽子   端午节   节日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