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亩产788公斤引争议,真实产量多少?官方:700斤

近年来,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尝试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适应生态环境的需求,是当下广受关注的话题。而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自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型试点。

其中,“水稻上山”这一新颖的生态种植方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令人争议的是,它的产量在不同来源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究竟是水稻上山对于粮食生产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水稻上山”引发争议,真实产量受到质疑

“水稻上山”自首次出现就引起了极大关注。最初,这种方法的提出者朱有勇院士爆出令人惊叹的亩产788公斤的消息,使得被广泛推广。然而,这一高产量也引起了不少关注与质疑。

在真实情况下,许多地区的水稻种植不具备上山的条件,就算一些地区确实存在水稻上山的情况下,亩产也没有那么高,许多农民反映比不上插秧的水稻亩产记录。因此,这种高产量的确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另一方面,“水稻上山”所用的杂交水稻品种也是一大争议点。这种品种在条件较为优越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相当可观的产量,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产量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一些人质疑其真实产量高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正确的种植方式以及合理的肥料管理,才能保证水稻上山真正地取得高产,并为生态系统发挥积极作用。

二、“水稻上山”具体的种植方式

根据有关部门的回复,水稻上山是一种雨养旱作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它的种植真实数据令人咋舌,是将原本适于种植在平原地带的杂交稻品种引导到山上旱地种植

一般情况下除了种植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肥料和杂草控制方式,才能保证水稻上山获得高产。但与此同时,水稻上山也有较强的适应性,它并不需要重新开疆拓土,破坏山林资源等等。因此,在种植技术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水稻上山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

三、亩产788公斤!老农:山上的水稻成了精?

水稻上山在部分地方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试验,例如,在云南省的蒿枝坝村,成功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这段发言就是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教授在两会期间的人民大会堂作出的报告。

但是广大的农民朋友却对这一数表示怀疑,因为我国很多地方都不符合水稻上山的条件,即使有些地方已经推行了水稻上山,不要说亩产788公斤,估计788斤也是一个门槛,即使自己家的高标准农田里面,亩产也就五百公斤左右,连朱院士的最低产能都没有达到,难道“上山的水稻成了精”?

四、官方对“水稻上山”做出解答,平均亩产700斤左右

首先,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态种植的要求,比较适合于云南地区1700米以下的旱地种植。

此外,在肥料与杂草控制等方面都需要依照方法与技巧完成,才能保证水稻生长的高效与品质。而对于亩产水平的解答方面,官方也给出了符合科学实验条件下的实际数据。

专家们在几次小面积试点的巨大努力下,取得了平均亩产700斤左右的结论,这也算是目前集中研究中的实际结果。

五、结论与展望

不可否认,水稻上山作为新型的生态种植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然而仍有大量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其潜力和优越性,它的广泛推广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格外重要的。

而对于产量方面,为了避免人为误导和虚报数据,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化的调查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水稻生态环境的实际生长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加明确和科学化的把握,进而为改善中国粮食生产的未来给出更好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亩产   水稻   产量   真实   旱地   肥料   杂草   生态系统   品种   生态   条件   方式   地区   地方   官方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