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怒到理解:俄方对中方未经许可,就仿制苏27战机的态度变化

苏联解体后,急需外汇,而俄罗斯自己家里除了武器啥也没有,于是中俄两国一拍即合,便签订了苏-27的进口合同。

1996年,双方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中国在进口24架苏-27的同时,也得到允许能对苏-27进行仿制,于是就有了后来中国的歼-11战机

中俄合同和俄罗斯的态度

根据合同,中国需要仿制并生产200架歼-11战机,其中第一批次由俄罗斯负责提供全部零部件,之后再逐步增加中国产零部件的比例,直到200架歼-11全部生产完毕。这期间,如果中国有无法生产的零部件,可找俄罗斯额外购买。

但后来中国并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生产歼-11,而是在生产了104架歼-11A之后,转而去生产歼-11B。这无疑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的中俄关系。

俄罗斯生气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害怕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其二,是中国改进歼-11,会过快的提升国产化率

在第一点上,上世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直不景气,除了卖石油的收入,军火贸易也是当时俄罗斯的重要经济支柱。

而对于中国将歼-11A改装成歼-11B,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上看就有绕开合同,和俄罗斯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竞争的嫌疑。

且在这件事上中国也有先例,以前苏联援助米格-21给中国,中国对其国产化后,将其称之为歼-7。

后续随着中国对歼-7持续改进,以及中苏交恶,歼7战机也就成为了苏联米格-21,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从歼-7开始生产到现在,歼-7的总出口量已经超过了500架。

在第二点上,俄罗斯愿意让中国国产化苏-27,本身就是想在中国身上捞钱。

起初,苏霍伊认为中国很久都无法吃透苏-27的技术,之后会陆续从共青城或苏霍伊其它的厂子进口零部件,这样一来,苏霍伊靠出口零部件,也能赚一笔钱。

中俄的目的

甚至在谈苏-27进口的时候,苏霍伊能否在中国身上赚到这笔钱,也决定了它的生死存亡。

因为苏-27是为苏联空军设计的战机,结果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空军在苏联解体后,却并没有足够多的钱来采购苏-27,这将导致苏霍伊资金链断裂。

所以苏霍伊当初就是想在中国身上狠赚一笔,养活自己,事实上这笔苏-27的出口费用,也的确是养活了苏霍伊。

现在苏霍伊依旧是俄罗斯的战机设计、生产巨头,而苏联解体后没能从中国这里拿到订单的米高扬,现在基本没落了。

而中国改进歼-11,那就是快速提升了歼-11国产化率的信号,甚至中国还有可能在开始生产歼-10B后,直接完全国产化。

这对哪儿都缺钱的苏霍伊来说,能不着急么?

然而中国方面对于改进歼-11也有理由的:其一,俄罗斯设计的苏-27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空军的需求了,但中国的军工体系能做到更好。

就比如苏-27使用的雷达,中国改造的歼-11B使用的机载雷达,在重量上仅相当于苏-27机载雷达的4分之1。但苏-27的雷达重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吨,性能上还没歼-11B使用的雷达好。

就苏-27这样的性能水平,以及我国自身的军工能力,我国是不可能老老实实照着苏-27生产的。

毕竟都是要装备于解放军的产品,在我们能做到更好的情况下,没理由让我国的飞行员一直使用更落后的装备。

就歼-11B的生产来说,中国依旧在大量使用俄罗斯生产的零部件,比如战机最重要的发动机,歼-11B早期型号使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系列发动机。

后续在生产歼-10的时候,中国很多的歼-10也依旧在使用AL-31系列发动机。

其二,中国并不打算让歼-11这款战机,去和苏联的苏-27在国际军贸市场竞争

无论是引进苏-27也好,自己生产歼-11也好,中国的首要目的都是尽快武装中国解放军,而非造飞机拿出去卖

中国在买苏-27的时候,歼-10都还没服役,中国未来如果爆发战事,战争地点大概率是第一和第二岛链。

这就要求中国的战机如果想要能走出国门作战,在作战半径上就需要有所提升,因此也就必须大量装备双发重型战机

以现在中国的战机服役结构来看,中国的确对双发重型战机需求很大。光歼-11这个系列,我国生产了450多架,歼-16和歼-20,各是300和200架,目前这两型战机还在生产。

而歼-16这款脱胎于苏-27的战机,中国已经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中国却并没有对外出售,这已经足以说明中国对重型双发战机需求有多大。

俄罗斯态度的转变

因为中国改进歼-11B,并没有像俄罗斯预想的那样让它少赚钱,再加上“2010年代”俄罗斯被西方打压(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也逐渐改变了对中国改造歼-11的态度

从结果上来看,中国购买苏-27、国产化苏-27,以及改造出歼-11B这三件事,都皆大欢喜中国买苏-27,在当时就极大的充实了自己的空中力量

上世纪90年代末,正是美国战略转型,要打压中国的时候,中美就南海、黄海,以及我国台湾海峡周围有过很多次的对峙。如果没有苏-27,在那个年代中国无疑会吃大亏。

另外,苏-27的进口和国产化,也对中国的军工发展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中国军工的发展

对于俄罗斯来说,苏-27以及相关零部件卖出去,也让它赚了一大笔钱。至少俄罗斯的苏霍伊设计局,以及以共青城为首的生产厂,靠着这些订单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在这场交易中,中俄两国,可谓各取所需,都没有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克里米亚   战机   苏联   态度   目的   米格   作战   俄罗斯   军工   中方   中国   零部件   发动机   愤怒   身上   合同   我国   许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