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得知农民去不起医院,毛主席怒批: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好了

前言

一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准则。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将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始终如一,为了让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人民群众看病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的巨大挑战。医疗人才更是紧缺,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医生都留在城市从事医疗工作,这导致了城乡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广大农村地区长期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一直面临着严峻挑战,成为困扰农民的顽疾。这个问题在旧中国时期就存在,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交通不便、医疗设施缺乏、医生稀缺等原因,农民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这导致了农民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救助,他们不得不依赖自身的抵抗力和传统的治疗方式来面对疾病。

在过去,绝大多数农民对于生病的反应是选择忍耐,“挺一挺”,他们认为小病可以自行痊愈,而大病则无法避免。

在过去,我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偏方和迷信现象,每年都有许多因为追求偏方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发生,甚至还有人盲目信仰巫医法术和参与邪教活动,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医疗部门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派遣城市医生携带医疗设备,定期下乡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当医疗部门提出这一方法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许多知名的医学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包括著名医学专家黄家驷、周华康等人,纷纷参与其中,积极支持和推动这项举措的实施。

然而,尽管定期下乡治疗方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对于医院方面而言,为了支持医疗队的下乡工作,他们不得不重新安排医疗资源和人员,调整原有的工作计划。这对于已经面临压力的医院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医院也需要考虑如何保证在医疗队下乡期间,仍能够正常提供医疗服务给城市居民,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和不足。

而对于农村方面而言,接待医疗队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适当的住宿条件,无法满足医疗队的需求。他们拿不出多余的食物和房间,来供医护人员吃饭和休息,这常常导致医护人员看了一天病,也饿了一天,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除此之外,由于医疗队的人数和可携带的设备有限,每次下乡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医疗队往往只能在每个村子停留几天,这导致每次医疗队的到来往往引起农村居民的蜂拥而至,根本不够为所有人看好病,效果极其有限。

这就使得没过多久,由于种种困难和限制,许多地方医院不得不放弃这一定期下乡治疗方案。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65年1月提出该方案以来,到同年6月,仅有2800人次的医生下乡执行任务。

相对于全国六亿人口的庞大规模来说,这样的人力资源无疑是杯水车薪,对于解决农村医疗困境的效果十分有限。

毛主席下乡发现问题

1965年5月21日,毛主席满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久别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再次踏上这个熟悉的地方,看到熟悉的百姓,毛主席不禁感慨万分。

井冈山,对毛主席来说,是如此熟悉而亲切。在这片土地上,他与人民一起度过了多年的艰苦岁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里不仅是他的革命根据地,更是他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家园。

当地群众看到毛主席回到井冈山,激动万分,他们迫不及待地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纷纷涌上前,用诚挚的声音诉说着对伟大领袖的无限思念和敬仰之情:“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站在井冈山的土地上,毛主席眺望着满山的杜鹃花,他的目光透过花海,望向满面笑容的百姓。尽管这是一个高兴的日子,但毛主席的眼中却蓄满了热泪。

这些泪水并非悲伤或痛苦,而是激动和感慨的情绪的流露。

往日在井冈山的日子历历在目,他们回忆起那段艰苦却充满斗志的岁月。谁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他们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那些曾经饱受苦难的农民,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享受着劳动成果的回报;那些曾经无法上学的孩子,现在正在接受教育,开拓着自己的未来;那些曾经被剥削压迫的工人,现在拥有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保障。

在井冈山的第一晚,毛主席住在了茶陵,和这里的工作人员聊得十分开心。

第二天,毛主席乘坐着吉姆轿车缓缓驶向茅坪的八角楼大院。随行的汪东兴等人准备和毛主席一起下车进屋,然而毛主席却出人意料地示意司机不要停车,他想看看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毛主席静静坐在汽车后座,注视着车窗外的风景,汽车在八角楼周围行驶着一个大圈。司机赵毅雍驾驶着汽车,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稳定的速度,让毛主席可以细细观察沿途的景色。

毛主席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和情感。他注视着茅坪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建筑,仿佛要将这片土地的变化和记忆刻进心底。

他的目光扫过远处的山川,河流和农田,似乎在感受着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幸福生活。

在汽车行进的过程中,毛主席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神和表情传递出无尽的情感和思绪。或许他回想起当年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回忆起与人民一起战斗的日子。他心怀深深的感慨,对人民的忠诚和奉献充满敬意。

随后,毛主席让赵毅雍驾车离开,陪同的人立马上车跟着毛主席的车走到了黄洋界,车队中的每个人都被黄洋界这个特殊的地方所深深触动,他们心中涌起了浓浓的回忆和情感。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回到这个地方的机会并不多,此刻的黄洋界仿佛成了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梦想的场所。

毛主席感受到了大家的情绪,他温和地笑了笑,对众人说道:“我们来到了黄洋界,这里见证了我们曾经的革命岁月,也是我们的共同回忆之地。”

毛主席随即提议,让大家一起合个影,留下这一刻的回忆。于是,大家欣然应允,纷纷聚集在一起,摆出合影的姿势。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凝固了一段永恒的时光。

中午时分,毛主席抵达茨坪宾馆,他进入一楼的115号房间。

在宾馆的安逸环境中,毛主席心情愉悦地与服务人员交谈起来。

他欣喜地说:“这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我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只能依靠两条腿奔波前行。上山千里路,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次,我们只花了两天坐汽车就到了,这就是机械化的好处啊。”

想到毛主席回到了家,茨坪宾馆的工作人员对他的到来格外重视。他们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其中有鸡、鸭、鱼、肉,还有茅台酒、香烟和苹果。

然而,汪东兴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急忙说道:“你们赶快将烟、酒、水果都收进去吧!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只有两元五角的伙食标准。”

在汪东兴的指示下,他们纷纷将烟、酒和水果收回,为毛主席准备了4个小碟的菜、一瓷碗汤,恪守每餐四菜一汤的伙食标准。

午饭结束后,汪东兴关切地进入毛主席的房间,询问他的休息和用餐情况。毛主席面带微笑地回答:“我休息得很好,谢谢你的关心。食物味道不错,尤其是这里的气候适宜,既不冷也不热。”

毛主席的满意回答让汪东兴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意识到大家已经跟随他走了这么远的路,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众人的休息情况:“大家休息得怎么样啊?”

汪东兴代表众人回答:“主席,大家都很好。我们吃得好,住得也好。”

夜幕降临,茨坪宾馆的毛主席与当地群众相聚在一起,彷如久别重逢的亲密朋友。他们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畅谈心声。毛主席面对群众的热情,以亲切和和蔼的态度予以回应。

一番热烈的寒暄之后,毛主席关切地询问道:“解放这么多年了,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对于毛主席来说,改善群众的生活一直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一位乡亲带着诚挚的表情回答道:“现在的生活总体而言比过去好了太多了,然而,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看病问题。农村缺乏良好的医疗环境,医生和医药都严重短缺,这让我们都不敢生病,生病了也只能靠自己硬抗。”

毛主席听到乡亲们的困境,他的眼中充满了心疼和愧疚。他深知这是工作没有做到位的结果,感到自己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毛主席满怀歉意地对乡亲们说道:“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我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对不起大家。但是,请大家相信党和组织,我们一定会将这个工作做好。”

毛主席的言辞充满真诚和决心,他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乡亲们深信不疑地接受了毛主席的承诺,他们坚信这个困难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和乡亲们的告别让毛主席的内心沉重,特别是那句关于医生和医药短缺的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持续回荡。农村医疗问题成为他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他决心要采取行动,改变这一局面。

毛主席:如果只给“老爷”看病,那直接说是老爷卫生部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前来汇报工作进展,他向毛主席详细介绍了当前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的使用情况。

根据钱信忠的报告,全国范围内共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然而,这些人员中有70%集中在大城市,20%分布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地区。目前医疗经费的使用中,城市占据了75%的比例,而农村只占据了仅仅25%。

毛主席听完钱信忠的报告后,站起身来,神情严峻,手掌重重地拍击在桌子上,愤怒的说:“卫生部的工作只关注全国人口的15%,而且这15%主要是那些统治阶级的人,广大农民却得不到应有的医疗照顾。他们一无医疗设施可言,二无医药供应可期。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源于他亲身经历中因疾病失去双亲的痛苦。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农村医疗条件的不足以及其对农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影响。

在1959年6月,毛主席首次回到了他的故乡韶山。在回到家乡的那一刻,当他看到父母的遗像时,他不禁感叹道:“过去医术不高明,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主席的亲身经历使他深刻理解了穷苦百姓因疾病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痛苦和无助,他对于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等现状感到愤怒和不满。

毛主席面对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报告,怒气冲冲地表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钱信忠从来没见过毛泽东生过这么大的气,于是他当即向当即向毛主席保证,自己一定会迅速着手办理。

卫生部接到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后,立即行动起来。众人紧急召集会议,开始对毛主席的指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鉴于指示发出的日期是6月26日,卫生部将这一指示定名为“六二六指示”。

在农村培养卫生员

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再次召见了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两人开始就在农村培训卫生员的事情进行讨论。

关于培养卫生员的构想,毛泽东指出:“书读得越多,可能就会越蠢。我们现在在农村实行的那套医疗方法,在那里根本行不通。之前想出的培养医生的办法,也只适合城市,可现在中国有5亿多农民啊……”

毛主席紧接着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改革的呼吁。他说道:“依我看,医学教育需要改革了。要想当医生,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的书,高小毕业后再学3年就够了,以后还可以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嘛。把这样的医生送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太大,也总比那些骗子和巫医要好,况且农村也养得起嘛。”

毛主席在谈话中强调了培养医生的两个条件:第一,医生需要具备高小学历;第二,他们需要接受为期三年的医学学习。

钱信忠立即将这一重要信息牢记在心,并迅速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执行这一指示。

“赤脚”医生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培养农村卫生员的热潮。政府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公社,着力建立他们自己的卫生院,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同时,卫生部也针对农村中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青年展开医学方面的培训计划。

因为这一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验性”,通知中并没有提供过多的具体框架和细节,各地在接到通知后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但总体上都遵循了高小毕业和学医三年的原则。

在这场行动里,最早做出反应的是上海市。

接到通知以后,上海各公社的相关负责人,让每个村子里都选出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组织起来统一进行医学培训。

由于上海市财政局限制,当时只能拨出有限的培训费用,仅足够支持农村卫生员的培训时间为四个月。因此,这批最早的学员也只培训了四个月,便匆匆上岗。

学员们在仅仅几个月的实践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成绩。原来这批学员回乡以后,立马开始给村民们看病。由于他们是与村民们一同成长的孩子,很受村里老人的信任,虽然医术尚浅,但他们面对各种常见疾病,例如发烧、感冒等,都能够轻松解决,群众反应很好。

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村民们给的医药费,学员们不但能留足工资,还有盈余,真正实现了毛主席口中所说的“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

这引起了各公社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他们看到了农村卫生员在短时间内所带来的积极变化,更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农村卫生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面对公社负责人的迫切需求,市委积极回应,决定加快第二批学员的培训进程。

上海市卫生员培养运动的巨大成就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模范典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各地政府纷纷受到鼓舞,纷纷效仿,投资学医下乡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

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普遍采取了一项普惠的医疗费用政策:农民只需支付5分钱的挂号费,而医药费方面则不直接收取现金,而是以少量的工分形式收取。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甚至连挂号费都不需要支付,老年人还可以享受免费的药品配送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卫生部   井冈山   茨坪   卫生员   高小   农民   医疗队   范围内   乡亲   指示   医生   农村   医疗   医院   城市   全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