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鸣 春茹|暖新闻,一种“自主行动”的话语实践



讲好故事研究

栏目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讲好故事”既是对外传播的宏观要求,也是新闻写作的具体方法。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迄今已连续组织九届,引导和激励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在全国新闻战线彰显积极效应。而“讲好故事”,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基于此,本刊特别推出“讲好故事研究”专栏,旨在回归新闻文本、精研叙事创新、打通业学壁垒,为“讲好故事”发掘更多实践层面的经典案例,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指导,助力构建业界与学界的话语共同体。敬请读者关注,积极投稿!


本栏目主持人:颜云霞

投稿咨询电话:025-58680906



编者按

暖新闻是一种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具有人情关怀的新闻实践类型。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靖鸣和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春茹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认为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实现客观事实呈现和暖心情感表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新媒介技术在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实现受众创造性消费暖新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一、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暖新闻是一种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具有人情关怀的新闻实践类型。而在现有的关于暖新闻的认识里,往往认为暖新闻是一种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实际上是将暖新闻文本描绘为最终的产品,简单地把它当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实践的既有产物,而缺少了对文本生产和解释过程以及作为这些过程的特征的种种张力的注意。


本文将暖新闻界定为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上述静态意义上的定义模式。在此基础上,文本不仅是语言产品,更是暗含动态含义的话语的一个向度:是文本生产过程中书写的或口头的“产品”。


当技术因素不断介入新闻实践领域,技术在暖新闻等新闻实践中逐渐显露出一种自主性。在Latour(2005)看来,在这种自主性的影响下,文本、技术本身等实践介质能够依循自身的逻辑自主地转化和传递事件。他主张以人与非人(non-human)的二元关系取代传统的主客体对立关系,并认为在技术因素的作用下,非人的因素也能够对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同样,新闻实践也被技术的自主性重新塑造着。由此,对于暖新闻的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对于文本表层的分析,而应该对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人、文本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动态的思考。


由于涉及到对于话语文本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关系考察,将文本作为静态的被生产的客体、局限于文本内部的琐碎构成或者仅将话语视为透明的交际工具的话语分析方法并不适用。


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不仅关注静态的文本,还强调对包括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在内的话语实践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考察,重视对复杂社会关系和技术环境下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作用和权力博弈。其中,话语实践向度的话语是勾连文本与社会实践的纽带,并且不同于文本向度的微观认识。不过,作为话语实践的话语牵涉到文本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与文本向度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依据费氏话语分析理论的观点,话语实践分析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本以何种方式或形式被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进行剖析。


这里首先将目光扩展到文本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上,通过对暖新闻文本生产过程中人的关系的流动思考,进一步分析文本生产环节中的话语主体边界变化。其次还将把文本的分配和消费环节纳入分析范畴,分别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在文本分配的层面上,话语是如何通过话语主体、议题间的关系流动以及特定的媒介形式来实现多元文本类型彼此间的交融与转化的;


二是当文本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的边界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模糊乃至消解,暖新闻文本的话语特征有何变化?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应当如何理解暖新闻的文本及话语实践?


二、话语实践向度:

从静态呈现到动态生产、消费的暖新闻话语


作为勾连话语的文本向度和社会实践向度的中间向度,话语实践分析侧重于分析文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被以不同的方式或形式加以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而文本的生产或解释一般都是建立在内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习俗基础上的。


当下技术的自主性越来越凸显,话语实践中的文本生产者的构成也随之复杂化,诸如文字的书写者、语篇的言说者、处在不同时空环境的他人、乃至某一观念或看法等都有机会成为话语生产的主体。尤其是新媒介技术下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新媒介赋权让大众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大众日益成为拥有不同身份的信息生产者。在这种现象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信息生产的旧有边界不断被打破和消解。


此外,以人为因、以文本为果的因果推导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话语背后更深刻的文本与人的互动关系,而话语实践分析则正是在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对此予以补充和修正:通过对话语实践中的话语描述进行剖析,考察包括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在内的话语实践主体的边界拓展。同时,对于不同话语类型的描述分析需要对事件中被强调的话语要素进行抽丝剥茧,在这一层面上,费尔克拉夫对系统语言学中的“及物性”概念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


及物性主要涉及“事件”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四个过程类型,对它进行分析的动机在于发现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政治或理论因素决定了以下问题:某个过程在特定的话语类型(以及在不同话语)或特定文本中是如何得到表示的。行为过程通常被实现为及物和不及物两个过程,其中当行为者按照某个目标行事,它就被实现为及物的过程,这时候行为者和目标共同构成了实践主体;而当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涉及一个行为和一个行为者时,或者实践过程仅包含一个目标和一个事件时,行为过程就被实现为非及物的,此时的实践主体由单纯的行为和行为者,或单纯的目标和事件中的一个构成。在关系过程中包括了存在于主体间的“是”、“成为”或“拥有”等关系,体现出话语实践主体间的动态身份关系。心理过程则包括了认知、感知和感情,一般和及物的行为过程相勾连,该过程表明的是话语实践的主体性。而事件过程多以非及物分句如“X(目标)怎么了”这样的问题形式出现,通常包括一个事件和一个目标。


暖新闻的文本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延伸的过程,由于它不是对事件或议题的完成式再现,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对文本生产-分配-消费过程中的边界变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即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是否存在完整的文本,或者一篇完整的文本究竟有何特征?暖新闻文本与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技术要素的影响下,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中互文性链条有何变化?


三、自主的行动者:

暖新闻的话语实践


(一)“我”的声音在他者话语中的隐蔽


1.他者话语:话语实践中主动的行为者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曾明确提出,及物性分析的目的是,“考察特殊的过程类型和参与者是否在文本中获得支持,在语态(主动的或被动的)中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过程的名词化具有怎样的意义。”可见对于过程类型及语态的关注是及物性分析的重要维度。


其中,过程类型主要包括了论说的行为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事件过程四种类型;语态则关涉到文本分句的语法问题,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在一个被动分句中,目标为主语,而行为者既可以是“被动的行为者”,也可以直接被全部省略。在被动语态的分句中,现实中被动的动作或行为接受者作为话语中主动的生产者得到了凸显,并在话语实践中占据主体地位;而主动语态则被视为“无标记”的选择,是没有具体理由选择被动语态时所选用的形式,这时候,动作的发出者体现出明显的主体性。


在以《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报道为代表的暖新闻作品中,通常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句子为主,即新闻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暖新闻文本话语生产中的主体。这里以2021年4月9日的报道《点亮渐冻的人生》为例,对之进行及物性分析:


表1 《点亮渐冻的人生》文本及物性分析


《点亮渐冻的人生》讲述了被确诊渐冻症的蔡磊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与时间赛跑,积极地用自己的方式和病魔做抗争的故事。表1对该暖新闻文本进行了及物性分析,主要关注相关主体的动作,从中可以发现:第一,“蔡磊”或“他”作为话语实践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出现频率最高;第二,从语态维度来看,该文本的分句以主动语态为主;第三,文本主要包括了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和事件过程三种过程类型,其中,事件过程和心理过程出现的次数最多。由此,在暖新闻文本生产的过程中,多以主动的及物关系为主,文本分句的主语作为动作的发出者在话语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2.“我”的声音:被打破的他者话语秩序


传统媒体时代,以客观性原则为准绳的新闻领域往往推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秩序;而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基于新的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中人的交往场景的复刻,新闻领域中开始出现了以“我”为主的新闻话语秩序。


例如,在饱受争议的非虚构新闻作品中就曾出现了以“我”作为话语文本生产主体的现象,这些非虚构作品经常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称,体现出非客观性。在其他类型新闻的文本生产中,他者话语和以“我”为主话语之间一般有着天然的互斥性。然而,在暖新闻的话语中,尽管以“他”/“她”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生产的主体,使得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得到维护,同时在文本中占比大的事件过程也让“他”/“她”作为行为者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晰清楚的呈现,可是与事件过程一同大量出现的心理过程却将一个“感觉者”呈现在公众面前。


例如《点亮渐冻的人生》中在描述关于蔡磊在被确诊渐冻症后与病魔抗争中所包括的心理过程:“蔡磊开始重新感受和珍惜生命”“他似乎又找到了之前对待工作‘拼命三郎’的快感”……对行为者认知、感知和感情的心理过程予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一种僭越。至此,第三人称的使用和事件过程建构起暖新闻话语的客观性,心理过程的高频率出现则增添了主观性,而在对新闻人物的主观的心理过程表达中,暖新闻往往构建出暖意,这是暖新闻文本与传统意义上的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之间的差异所在。


第三人称的运用仍然使暖新闻文本生产中人和人的边界变得流动和复杂起来。在这里需要被思考的是,暖新闻文本中出现的第三人称的“他”/“她”究竟是谁?有何指向意义?


通过表1对《点亮渐冻的人生》的及物性分析可知,该暖新闻文本以主动语态为主,即行为者与目标、行为之间是主动的关系。在费氏的话语分析理论中,主动关系强调了动作发出者在话语生产中的主体性;事件过程和心理过程则分别强调了动作或行为发出主体的动作和认知、感知,这其中都牵涉到了对话语事件中的行为以及动作的考量。那么,关于暖新闻文本中的“他”/“她”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也可以得到讨论:


首先,“他”/“她”是话语事件中的行为主体,是事件本身的经历者,譬如《点亮渐冻的人生》文本中所强调的“蔡磊”或“他”经历了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话语事件的实践主体的行为和动作。


其次,“他”/“她”也是暖新闻文本生产者的“前台”,背后隐含着“我”(即记者)的声音。大多数情况下,暖新闻并非是对新鲜事实的即时性报道,记者既非事件参与者,也非在场的旁观者,对于事实的建构多来自于事件经历者“他”/“她”的转述,如蔡磊对渐冻症病友反应的描述。而文本生产过程中对行为者认知、感知和感情的直观描述,不仅仅只是话语事件主体的心理过程,更体现着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生产者的记者或编辑的态度。


新闻文本生产中传统的他者话语秩序看似在第三人称的使用中被维护,但实际上却在转向以隐蔽的“我”为主的话语秩序的过程中被打破。


(二)边界模糊的暖新闻话语主体


1.身份暧昧的话语描述者


新闻是一种巩固或改变人们观念、影响人们情绪,也反映社会脉搏的叙事形态。形成话语的地方即有叙事,而根据叙事学理论,叙事者具体包括了文本层的叙述者和故事层的叙述者,前者为叙述符号的操作者,即看不见摸不着的“我”,而后者指的则是文本层叙述者所引述的行为者,表现为文本所讲述的故事的当事人或旁观者等。上文已对话语实践中他者话语中隐蔽的“我”的声音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里将从话语描述方面切入,进一步讨论暖新闻话语实践中主体的边界变化。


话语描述实际上是互文性的一个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其他文本的组成部分被结合到一个文本之中,并且通常被明确地标示成带有诸如引号或报道分句。其中引号内容为文本中行为者对特定对象的描述,报道分句多为文本中进行表达的动作或内容,如“××说”“××表明”等等。


一般来说,话语描述是新闻报道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话语分析应当重视的内容。费尔克拉夫依据被描述的语词是否被置于引号之中将话语描述分为两类,分别是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即语法上所说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混合引语的概念则是建立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之上,指的是兼有直接引语和转述的一句话。


通过深入阅读《暖闻周刊》的暖新闻文本内容,本文主张将话语描述分为直接话语、间接话语、混合的话语和滑动的直接话语4种话语描述类型。其中,直接话语描述使用了故事层叙述者说的准确语词,不论在语言形式还是语义内容层面都忠于故事层叙述者所说的原话;间接话语描述同样忠于故事层叙述者的原话语内容,但在语言形式上进行新的诸如语义浓缩、语言缩减、指称变换等加工,是对观点而非原话的引用;混合的话语描述指语法上的混合引语,是对直接的和间接的话语描述的结合;至于滑动的直接话语描述则比较微妙,是一种利用互文性的话语策略来模糊文本层叙述者和故事层叙述者之间的边界的模糊话语描述,从而将隐蔽的“我”的声音巧妙地寓于他者声音之中,形式上仍为直接用引号标示说话者的准确语词,但却有意将说话者的身份、动作等省略。


《暖闻周刊》2021年1月22日的报道的《“拐杖兄弟”》是一篇以互助友爱为主题、以张越寒关爱和帮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残疾同学张俊杰以及后者在关怀中逐渐从自卑走向自信、心怀感恩的温情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暖新闻,该报道的文本共有3021个字符,以句号为标示可划分为96个分句,其中话语描述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拐杖兄弟”》的话语描述分布


对于新闻事实,新闻话语通常进行的是非个人化的表达。媒介技术的不断迭代,使得新闻实践越来越有意突破这种非个人化。梵·迪克(Teun A Van Dijk)认为引用别人的表述或评论是记者突破非个人化、观点、报道视角和形式化等限制的一种很有效的策略。这种非个人化的突破可以视为记者与新闻中的话语描述主体之间边界的一种模糊。


从表2来看,《“拐杖兄弟”》这篇暖新闻文本在话语描述过程中多是直接引用话语描述主体的原话说辞,较少使用间接的话语描述,但在直接的话语描述中,记者还以一种滑动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形成部分的滑动的直接话语描述,即直接引用张越寒等人的原话且有意识地隐去了他们的身份与动作,如此便模糊和暧昧了张越寒等话语描述主体和新闻文本作者间的边界。同时,通过引号的标示,一方面表明内容或观点是出自话语描述主体之口,而非记者所言,从而可以作为故事层叙述者的口头行为证据,显示出高保真性;另一方面通过精炼、生动的话语描述也更能体现出故事层叙述者的性格和朴素的情感诉求,可以拉近读者与暖新闻文本中话语描述主体间的距离,产生直接对话的错觉,从而能够对报道所蕴含的暖意感同身受。


结合表1和表2对暖新闻文本及其话语描述中的过程类型分析可见,在暖新闻中心理过程所占的比重整体较大,例如《“拐杖兄弟”》这篇暖新闻文本的话语描述中,对张俊杰的描述就出现了很多内心感受、想法和情感: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一定还有我们现在不知道的遇见在等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生活。”


“相信这个世界始终充满温暖与希望,始终心怀感恩。”


“身体缺陷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学着自己接纳自己,用自信代替自卑,用知识改变命运。”


通过直接或滑动的直接等话语描述,以及心理过程类型的描写,对记者与话语描述主体之间的关系加以模糊化,这使得该暖新闻文本所呈现出的话语实践主体身份暧昧,文本层叙述者和故事层叙述者关系愈加复杂。


此外,在文本的分配环节中,互文性作为分配方式之一,能够促成不同文本间的转化与勾连。在暖新闻等新闻文本中,互文性链条多表现为一个线索,例如《“拐杖兄弟”》中的线索就是相互支撑,不论是话语实践主体的叙述还是话语事件中的实践主体的话语描述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为何相互支撑、怎样相互支撑、相互支撑的影响的线索展开。文本生产者利用这样的互文性链条来实现不同文本类型间的串联与转化,实际上完成的是一种主体身份的暧昧处理,既模糊了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边界,也使得话语实践中文本生产和分配之间不再泾渭分明。


社会主体既为话语所建构,又反过来重构社会的话语实践,其中,对社会身份的建构往往被视为话语实践向度下文本生产分析的关键。暖新闻文本中文本生产者与话语描述主体间的模糊关系、以及互文性链条下不同文本类型间的转换表明,暖新闻话语实践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前文所述的文本与文本间关系的流动,还存在着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记者是文本层叙述者,其和故事层叙述者之间存在着隐蔽的对话;其次,身份暧昧的话语描述者事实上是记者借采访对象之口隐晦地表明态度、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前台”,是记者和话语事件中行为者边界的一种模糊,借此记者能够间接地对话读者,使得对新闻的暖的建构更加自然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最后,暖新闻话语对暖的建构也不仅仅是话语实践主体的选择,也是话语描述本身所呈现出的主题和风格,是一种人和文本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


此外,在《“拐杖兄弟”》和《点亮渐冻的人生》等暖新闻文本中大量出现的心理过程,往往反映出话语事件中的实践主体也就是故事层叙述者或话语描述主体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尽管暖新闻的文本生产者倾向以精炼的话语描述呈现暖的主题,但依然属于主观性的、情感性的东西,只是其并未破坏新闻的客观性。


蔡之国将新闻话语视为游走在客观叙事与主观倾向之间的语言选择,认为新闻话语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再现是叙述者在特定的理念、立场下塑造出来的、经过选择的话语。因此,不存在绝对和纯粹客观的新闻,新闻的客观性是被建构起来的客观。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有关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允许主观性、情感性的心理过程存在。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心理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色彩与情感必须契合暖新闻的主题,体现时代、社会和人心的暖意。在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中,以暖心诉求为方向的积极、正面情感被允许出现,且和客观的理性话语间不断互动,体现出暖新闻话语实践的主体间性转向。


2.变动的暖新闻文本消费者


在媒介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公众早已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以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活跃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其阅读、评论和互动等行为变迁不断地解码和重构着暖新闻的话语文本。因此,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话语的完整文本不仅仅局限于记者或编辑呈现给公众的文本,还应当包括公众在评论、互动等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中产生的文本。而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行为,文本消费者的评论与互动也具备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在对暖新闻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的边界加以研究时,有必要将文本的消费者纳入思考范畴,考察文本消费这一话语实践过程和暖新闻文本本身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


在2020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和蔓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在为公众提供及时、真实的疫情信息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温暖人心、给人以正能量的新闻的报道,涌现了大量的暖新闻,并且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自媒体营造出的疫情恐慌氛围下,公众对诸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5日和2月8日分别发布的《特殊时期的“两地书”,久违了……》《爱,比病毒离你更近》,以及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7日发布的《夜思|抗疫这些日子里,17个普通人的故事》等等这些暖新闻持有更高的关注度,也乐于参与互动。


2月7日,《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刊载疫情中的暖新闻《靠自己 信国家 撑下去》,讲述了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物资运输的志愿服务,在疫情令人谈之色变的情况下,志愿者们的大爱之举引起了读者的广泛讨论,且评论内容都以赞扬志愿者友爱和善的精神为主,例如昵称为“手机用户212262621414”的网友就评论道:“好样的,感谢有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现在社会需要正能量,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我们就一定能闯过这个难关!”昵称为“潘老师232487385”的网友评论道:“讲得很好,靠自己,信国家,撑下去。”而昵称为“时光街钥匙”的头条用户则评论说:“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我就不信。因为觉得这一切都是假的,骗他的。”


而在2020年初的暖新闻中,最引人注目和讨论的当属2月9日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相继报道的江苏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新闻,如江苏广电融媒中心的《958人!第五批江苏医疗队今天再赴湖北!》以江苏省陆续派出上千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为主要内容,以精炼的叙事方式描写了赴湖北医疗队组建过程中江苏多市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报名的细节和关于医疗队的信息,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读来给人暖心之感。在网友的广泛讨论中,既有对江苏医疗队的赞扬和祝福,如“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苏大强们,请平安归来。”“看着看着就哭了,莫名的感触,从各地出发真的是争分夺秒去救人,玩笑归玩笑,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还是很团结的,希望大家平安归来。”也有对私立医院的诘问,如“动员的全部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私立医院的没看到。”等等。在评论区,网友们自发展开的讨论互动,实际上完成了新一轮的文本生产、分配以及消费。


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是话语实践中连续不断、具有次序性的三个环节。然而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在文本生产和文本消费这两个环节间创造了可以重叠的场域,从而打破了这种线性模式。


谢静曾在研究中指出,社交媒体不仅消解了文本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壁垒,还意味着话语实践的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身份各异的主体集聚于同一平面所产生的异质混合于多重连接,各话语主体的角色与身份边界由此产生流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暖新闻的文本消费者不再仅仅只是接受式的消费者,更是具有创造性、生产性的消费者。


正如这次疫情中所浮现出的暖新闻,公众在对原暖新闻文本的议题进行接受式消费的同时,还围绕着这些议题创造性地制造新的议题,彼此间相互关联,不断互动,延伸和改变着暖新闻的原文本,乃至形成新的暖新闻文本。


譬如在对《958人!第五批江苏医疗队今天再赴湖北!》的接受式消费的基础上,公众的讨论和互动对该文本进行着新的延伸,而这种延伸又推动了新的新闻文本产生,如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文本《江苏各地市医疗队支援孝感,“地域梗”彰显实力》。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公众作为话语实践的主体之一,通过评论和互动完成创造性的文本生产,改变、发展和延伸着暖新闻的文本,而这恰是公众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消费主体和文本生产主体之间边界的一种变动。


(三)新媒介技术主体性的建构


技术实际上也发挥着互文性链条的作用,即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公众创造性消费所延伸出的、与原文本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相重叠的文本转化都有赖于新的媒介技术,新媒介技术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同样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1.多媒体形态呈现的实现,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


在新闻的文本生产环节中,新媒介技术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采写编发的垄断,另一方面也重塑着新闻文本生产的叙事逻辑,即不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而是趋于以多元化、多形态的符号形式完成新闻叙事。对于暖新闻的文本生产而言,由于新媒介技术的支持,文本生产者在原有的文字报道形式之外,又逐渐转向可视化的以视觉图像为主的报道形式。这里所提到的视觉图像主要指的是被拟像化和图像化视觉呈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或对象。目前的暖新闻报道主要依托视频、图片和H5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暖闻周刊》一直坚持全媒体报道探索,在暖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中,注重利用新的媒介技术来进行多载体的文本呈现,既包括传统的文字载体,还包括视频、图片、H5等将信息加以可视化的视觉载体。其中,图片是暖新闻视觉化呈现的主要途径,往往能够增强暖新闻暖的效果。通过对《暖闻周刊》相关暖新闻报道的图片使用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图片在拍摄内容上多展示普通人的活动与关系,与暖新闻关注平凡人身边温暖人心的故事的调性相一致;而在形式上,多以鲜艳温暖、饱和度高的色彩为主,并通过表现人物幸福、快乐的情态和动作使画面形象丰富有力,从而更加直观地让读者产生暖的观看体验。


除了运用图片来讲述温暖人心的新闻故事外,《暖闻周刊》也主张利用视频和H5等其他可视化技术来构建暖新闻的视觉场景。值得注意的是,《暖闻周刊》对于暖新闻的全媒体报道过程中,各载体所呈现的文本内容并不是如出一辙,而是根据各自的特质进行自主化的文本生产,譬如在视频呈现中会调动同期声、画外音和画面图像等多重要素进行新的话语生产,但同时各载体之间又不是孤立的,它们通常利用超链接、超文本的方式形成互文关系,比如在暖新闻的H5最后设置查看源报道或者相关报道的按钮,点击可以直接跳转到完整的文字报道页面。该过程中,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互文性链条,发挥主体作用,使得图片、视频、H5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既能够发挥各自的特性,又能够实现彼此间的连接与呼应,从而增强暖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2.多主体沟通渠道的提供,充当受众创造性消费的“中介”


美国学者曾格提认为,人和真实社会环境之间有一种中介化的存在,那就是媒体;利用“表现性”的符号,媒介建构着公众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暖新闻话语实践中,这种中介化色彩更加强烈。一方面,在暖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中,依托新媒介技术的转化来完成多形态的文本呈现,如前所述的图片、视频或H5,这些技术载体搭建起的有暖度的语境成为受众消费暖新闻故事的“中介”。另一方面,在暖新闻文本的消费过程中,受众对被超链接、超文本等技术链接在一起的诸形态文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相对自由的信息获取。


此外,新媒介技术能够调动人的视听感官,使受众在消费文本时往往沉浸于各种形态的暖新闻元素所营造出的情境中。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经验等对新闻的文字和作品结构中的空白及不确定性进行想象,从而完成对信息的解码。然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受众则可通过多媒体形态的新闻文本呈现去感知新闻的温度,色彩鲜艳温暖的图片能够快速吸引受众视觉注意力,使受众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便获得一种暖心的前阅读体验,有助于在情感上攻破受众的防线。


依托于新媒介技术,受众和暖新闻文本、新闻媒体等的互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主动诠释新闻中的暖意的同时,积极反馈并制造新的暖新闻文本。新媒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互文性链条的作用,它既为受众和新闻生产者建立起沟通通道,也在受众和受众之间建立联系。《暖闻周刊》的暖新闻除了报纸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外,还通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在线论坛、H5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互动,对于网友们的跟帖和评论,一方面在公众号下进行筛选显示,另一方面也在《暖闻周刊》的版面上设置了跟帖栏目予以呈现。


在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中,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互文性链条,不止是发挥着技术的功能性或工具性作用,而是在文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和人的能动性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因此可以将新媒介技术看作是能够和人进行互动的、具有自主性的暖新闻话语实践主体之一。


四、结语


在对新媒介环境下暖新闻话语的文本本身和话语实践的文本生产-分配-消费过程中的边界流动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在暖新闻的话语实践过程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人、文本与技术以及话语主体间的边界,都处于动态的变化和拓展中。其中,新的媒介技术既为身处不同时空环境的人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虚拟空间,也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和连接提供了可能。


因此,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话语实践中从生产到消费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文本消费者和文本生产者之间的边界发生流动,公众利用新的媒介技术一方面消费着暖新闻的原文本,另一方面也创造性地延伸原文本、生产新文本,并对之进行新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介技术既塑造着话语实践,也被话语实践所构建,从而打破了其和人之间静止的单向利用关系,成为能够和人互动的话语实践新主体。


此外,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描写相结合的话语描述,以他者为记者“我”的前台,既客观地呈现事实,又在主观的表达中传达记者观点,从而完成“暖”的议程设置。在费氏的话语分析理论中,话语还是社会实践从属的、边缘性领域。那么,在暖新闻话语实践的背后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这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暖新闻嵌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思考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和其他社会实践之间的边界关系,以及对新闻社会实践的影响等问题。



载本刊2023年1月号,原标题为《主体边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江潞潞

审核:彭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传媒观察杂志

媒媒与共。新闻人和新闻学人的家园。关注业学前沿,追踪融合发展,透视舆情热点。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话语   叙述者   新闻   生产者   受众   边界   媒介   主体   文本   自主   过程   类型   关系   心理   故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