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茯苓产业发展情况、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明辉 朱启雄 夏振洲 吴卫刚 黄鹤 刘大会 李春莉 肖宝 江孙伟

摘 要:茯苓是湖北省道地药材,湖北茯苓闻名全国。对茯苓本草进行考证,查明茯苓在湖北省的产区分布,整理了湖北省茯苓产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和药食两用资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保健食品、食品原料,并有较大数量出口,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常有十方九苓之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茯苓的国家,19世纪以来,国内外医药和生物学者通过大量观察、研究,确定茯苓为一种真菌。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1],主要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2],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等药理作用[3,4],还有保肝、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5,6]。茯苓主要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等地[7,8],在朝鲜、韩国、日本、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也有分布。全国茯苓年需求量4万t,湖北省年产量约1.1万t,占全国年需求量的27.5%。2021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茯苓新菌种测产和鉴定会,在英山县和罗田县联合召开。

1 茯苓本草考证

中国有关茯苓记载的史料,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五十二病方》,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其中茯苓记作“服零”,并有治病记录。随后,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汉代《淮南子》、汉代《史记》、魏代《广雅》、唐代《酉阳杂俎》等均有记载。茯苓为常用中药,历代本草典籍,如两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清代《本草疏证》《本草易读》等均有收录,其中《本草经集注》增加了“赤茯苓”“茯神”,《本草纲目》又增加了“茯苓皮”“茯苓木”药用名称及药用功效记载,并一直沿用至今,而《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还描绘了茯苓形态(图1)[9]。

2 湖北省茯苓产区分布

随着茯苓医疗保健产业不断发展,野生茯苓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茯苓产业逐渐由野生向家种和生产栽培转变。茯苓栽培历史大致经历4个发展时期,探索栽培期(南北朝至明代初期)、规模栽培期(明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引种推广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规范化种植启动期(20世纪末至今)。栽培茯苓最早记载于《本草经集注》,且产地由古代江苏变迁至当今的大别山区[10],全国茯苓栽培产区历经500多年迁延,形成现在的两大产区,一是湖北、安徽产区,二是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产区。茯苓商品主要依靠人工栽培提供,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调查茯苓在湖北省的分布,茯苓产区主要分布在黄冈、宜昌、恩施、襄阳、十堰等地。2021年湖北省茯苓面积0.47万hm2,黄冈市面积0.45万hm2(95.7%),包括黄冈市英山县0.20万hm2、罗田县0.18 hm2、麻城市0.07 hm2,蕲春、黄梅、浠水有零星分布。其他产区包括武陵山区和鄂西北山区,武陵山区133.3 hm2分布在宜昌市和恩施州宣恩县,鄂西北山区分布在襄阳市保康县。另外随州、孝感、钟祥等地有零星分布。

3 湖北省茯苓产业现状

3.1 品牌现状及沿革

3.1.1 发展历程及市场地位

1 500多年前,湖北省大别山区罗田、英山、麻城等茯苓产区药农探索茯苓野生转为家种人工栽培技术。《罗田县志》记载,罗田境内种植茯苓有2 000余年历史。《英山县志》记载,宋末至20世纪60年代,英山、罗田、麻城等大别山区茯苓人工种植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茯苓主产区。茯苓是湖北省大宗道地药材和优质道地药材,黄冈市作为湖北省马尾松林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是全国茯苓主产区,罗田的九资河茯苓更是驰名海内外[11,12]。1738年,罗田茯苓正式挂上“九资河”牌号向国外销售。九资河茯苓从1872年起出口东南亚、日本及欧洲各国,被国外客商誉为中药珍品,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确定为出口免检商品。罗田县1957年被定为中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1995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定为中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2019年《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实施方案》中,茯苓被列为罗田县主导发展产品。英山县1997年被定为全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1984年被定为全国茯苓药材生产基地。2018年,“英”字牌茯苓精片获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英山“楚吉”牌茯苓已获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标志品牌。鄂东大别山区“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先后承担了国家和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茯苓相关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3.1.2 GAP基地

鄂东大别山区是中国茯苓传统道地产区,湖北省于1999年开展了茯苓规范化种植研究和GAP基地建设。2004年11月,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罗田县2个茯苓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湖北省首批通过国家GAP认证检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提高了英山县、罗田县茯苓生产技术规范化程度,规模化种植逐步带动了湖北省茯苓产业发展。

3.1.3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湖北省有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九资河茯苓和英山茯苓[13]。2007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九资河茯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包括罗田县九资河镇、河铺镇、胜利镇、白庙河乡、平湖乡、凤山镇、大河岸镇7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英山茯苓为国家标志证明商标,英山茯苓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英山县温泉镇、红山镇、孔坊乡、金铺镇、石头咀镇、方咀乡、南河镇、杨柳镇、雷店镇、草盘乡、陶河乡11个乡镇。

3.1.4 茯苓的特色

罗田县、英山县、麻城市所产茯苓各有特色。罗田县以个苓坚实皮细闻名,药用性能好;英山出口片类,以洁白匀净著称;麻城以块类方正整齐见长。九资河茯苓达到了无公害栽培技术要求,形成以个苓为特色,具有体重皮薄、内质色白,嚼之粘牙,气微、味淡的独特品质,茯苓质量全国第一。英山茯苓质地结实细密,外形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切面白色或黄色,气微,味淡,嚼之粘牙。块苓方正整齐,片苓洁白匀净,呈云状纹理。

3.2 市场应用

3.2.1 防治新冠肺炎

疫情期间,国家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2月18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2020年3月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轻症、重型及恢复期推荐处方中都有茯苓。茯苓是“三药三方”中清肺排毒汤和化湿败毒方的组分之一,在全球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4月,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已获批临床试验,2021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清肺排毒颗粒、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化湿败毒颗粒上市。

3.2.2 医药方面

茯苓是中国延用千年的传统中药,可与多种中药相互配伍,且不分季节,不管寒、温、风、湿等疾病,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14,15]。茯苓在中医临床方剂中是最常用的,常称为十方九苓,首批公布的100个经典明方中,含有茯苓药材的有22个,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参苓白术散等。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茯苓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中药饮片达239种,如六味地黄系列、参苓白术系列、十全大补系列、藿香正气系列、桂枝茯苓胶囊、龙牡壮骨颗粒、健脾生血颗粒、金匮肾气丸等,全国6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含茯苓中成药。

3.2.3 食品方面

茯苓的主要成分已知的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组织氨、磷脂、蛋白质、酶等,是一种有益健康的药品。在食用渠道,茯苓的需求增长更为明显。茯苓粉、茯苓饼在北方市场热销,龟苓膏在南方热销。湖北省市场上有茯苓丁、茯苓块、茯苓破壁粉、茯苓营养羹、茯苓饼干等销售。茯苓药性平和,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辅正,又能袪邪,除了食品方面,茯苓也是制作保健品、化妆品及兽药等的重要原料。

3.2.4 前景分析

茯苓种植经济效益好,相对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当前世界各国人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回归自然,崇尚绿色,主张养生,返璞归真的愿望日益高涨,对茯苓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传统药材的认识日益深刻,对以茯苓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需求剧增。湖北省作为中国茯苓主要产区,罗田县、英山县在药用、食用产品开发及产业链构建已有一定积累,发展前景广阔。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品牌不强

湖北省虽有九资河茯苓、英山茯苓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茯苓产品(如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块)没有好的品牌,湖北省茯苓产量约占全国28%,虽然历史悠久,但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在全国也没有形成茯苓优势品牌。茯苓收入主要来源于鲜茯苓和初加工产品销售,茯苓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极大挫伤了苓农生产积极性,影响整个茯苓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4.2 规范化生产程度不高

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自行分离、制作、命名、出售菌种,还有些具备资质的茯苓菌种生产企业设备简陋、技术人员不足、环境条件差,扩制的菌种质量难以保证,导致部分苓农种植的茯苓产量、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种植户为追求短期利益,缺乏规范化种植要求,提前采收,随意使用农药,擅自使用硫磺熏蒸增白,导致茯苓质量不稳定,制约了湖北省茯苓产业发展。大量茯苓以原料方式外流,影响了产业化进程。

4.3 初加工机械化程度低

茯苓加工以传统切、剥皮、晒晾等手工操作为主,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造成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工方法不统一,茯苓去皮有直接去皮、发汗后去皮、蒸制后去皮、冻后去皮等多种方式。农民加工茯苓丁时,产生的茯苓皮、碎苓被丢掉,造成一定浪费。

4.4 科技投入不足

湖北省茯苓科技投入严重滞后,专业从事茯苓栽培、育种、加工和新药研发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应用程度低,总体上无法支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4.5 松林资源消耗大

茯苓是一种林木资源消耗性菌类药材,严重依赖松林资源,种植茯苓对松林资源消耗大,开荒挖窑导致水土流失,对山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5 应对措施

5.1 打造湖北茯苓品牌

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充足、优质的茯苓原料,开发更多茯苓医药产品、保健品、食用品和日用品,延长、扩大茯苓产业链,增加茯苓产业附加值,打造影响力强的湖北茯苓品牌。

5.2 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生产专业化、标准化

根据湖北省茯苓种植特色、市场特点和产业特征,加快茯苓产业园建设,鼓励企业统一流转林地,有计划间伐间种山林,利用砍伐留下的树兜和枝干废料作菌柴,规范化种植,强化茯苓生产与加工专业化、标准化,打造一批茯苓种植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队伍,建设一批茯苓生产、产地加工基地。

5.3 提高初加工机械化程度

加速切片机、剥皮机等初加工机械的研制,鼓励苓农购置加工机械代替手工方式,引进行业及国外成熟的加工设备及技术,稳步有序开展中药材趁鲜切制,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5.4 加强科技投入

鼓励科研院所联合龙头企业向国家、省、市申报茯苓科技项目,从茯苓菌种、栽培、育种、加工和新药研发等方向,加强人才培训,通过科研力量逐步全面解决茯苓多年在生产上严重滞后的重大问题,推动湖北省茯苓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5.5 探索代料替代技术

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探索研发用菌棒替代松木,并逐步推广代料栽培技术,促进茯苓产业绿色、生态发展。

茯苓是中国传统常用大宗药食两用菌类药材。自明代以来,茯苓药材需求日渐增加,野生茯苓资源相应萎缩,人工栽培规模逐渐扩大,日趋取代野生茯苓成为茯苓药材商品的主要来源,中国成为世界主要茯苓栽培的国家。湖北省是全国茯苓的重要产区,通过阐述茯苓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期望能助推湖北省茯苓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王明辉(1980-),男,陕西宝鸡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药材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吴卫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研究工作

作者:王明辉 朱启雄 夏振洲 吴卫刚 黄鹤 刘大会 李春莉 肖宝 江孙伟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团风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九信(武汉)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罗田县蚕桑办公室 英山县药材和茧丝绸产业化办公室

基金:道地药材提质增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HBHZD-ZB-2020-005-05);道地药材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20-620-000-002-04);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22-620-001-03);湖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18ZYYD075);

来源:《中南农业科技》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湖北省   茯苓   英山县   罗田县   英山   罗田   黄冈市   本草   产区   药材   对策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