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挖出千年血棺,如刚刚下葬一般,专家扫描发现神秘宝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师渂

编辑|林画


2019年一月的一天,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新建的考古墓葬研究实验室迎来了一位全新的“客人”。

而对于这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博物馆来说,这样一位客人的到来同样非比寻常,它正是前些日子在常州市金坛村发掘出来的一方通体呈现血红色的棺木。

棺木色泽如新,犹如刚刚下葬一般,专家扫描后更是发现了其中的神秘宝藏!

无论从制式还是颜色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发现,这样的消息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的考古专家们到来。

在发掘的过程中,众人却遇到了重重的阻碍,但大家一直没有放弃,而所有的努力也终于收到了回报,一座神秘的宝藏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那么,墓穴的来历是什么?挖掘和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专家们又揭开了怎样的埋藏在地下的神秘?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故事。


红棺初现世

2018年12月,常州的一个建筑队像往常一样在金坛区指前镇的一处施工工地中上工,但这一天注定有些不平凡的事情发生。

一队工人在进行挖掘施工时突然有了不寻常的发现,他们注意到,土地的下方似乎露出来一些东西,有些散乱。

在进一步挖掘下去,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在他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墓室,虽然被尘土所掩埋,但依稀可以辨认其样貌。

施工队的领导并不敢怠慢,虽然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专业的见解,但也曾经听得有经验的老前辈诉说过类似的经历。

他赶紧联系了常州市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希望他们可以赶紧派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勘测,并命令手下所有的施工队员都暂时停止了工作。

事后,常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充分肯定和赞许了这一做法。要知道,我们国家的考古工作大部分都是保护性或抢救性的,换句话说,并不会主动去破坏珍贵的考古资源。

只有出现了诸如上述的意外发现之后,才会有专业的考古人员进行发掘,由于施工队的发现,现场围观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对遗迹施加保护,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不久之后,考古队员们就赶到了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与挖掘之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拨开地面的泥土之后,一共发现了三座砖室型的墓葬,呈品字型排列,为了方便记录和勘探,考古人员将这三座墓葬命名为M1,M2,M3。

遗憾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之前盗墓者的破坏,M1和M3号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形制非常的杂乱,里面的文物也四处散落。

于是工作人员们首先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简单的清理,虽然破坏严重,但队员们也并非毫无收获,在清理过程中见到的文物和墓内详细的制识让专家们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

(墓穴出土)


这应当是三座宋元交际时期的墓葬。

接着,众人把目光转向了保存完好的M2号墓葬,起初,考古队员们认为,除了保存完好之外,这座墓葬和另外两座应当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但当他们移除了墓葬上方的木板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冲洗掉墓葬下方棺木上的淤泥,众人发现这居然是一方通体呈现血红色棺木,而且历经了千年的时光,这抹亮色依然鲜艳、耀眼。

这是一副保存完好的漆制红色棺椁,这在考古史上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常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人彭辉此时也在现场,看着越来越多围观的人群,以及现场杂乱的环境,他陷入了沉思。

(运送棺椁)


片刻之后,做出了决定,他决定转移棺椁,因为现场的不确定性太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2019年1月6日,这一副漆制红色棺椁转运进了常州博物馆的仓库之中,很快,他就将进入常州市博物馆新建的考古实验室中进行清理保护。

很快,红色棺椁出土的消息就惊动了整个考古界,南京、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在考古界有着响当当名声的专家们纷纷前来。

业内的大佬们齐聚一堂,很快她们就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便是再挖掘M2号墓的过程中,当工作人员把木板掀开时,棺椁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土,即青膏泥。

这种泥土具有很强的反腐作用,但却并不常见,尤其在这种砖制的墓葬中,很少有人会再裹上一层青膏泥。

但这同时也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墓葬主人的身份并不普通,无论从棺椁的形制还是青膏泥的用料上来说,都十分的考究。

二就是既然青膏泥都以完整的形式保留了下来,那么说明棺椁内的文物应当保存也是十分良好的。

我们平常总会从各种节目中看到墓穴中挖掘出来的奇珍异宝,但事实上,想找到一个保存完整且极具价值的墓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棺椁到达实验室)


但很快,专家们也发现,棺椁的盖板和棺身之间连接的十分紧密,用人力是根本无法撼动的,想要解开这个宝藏的真面目,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揭开神秘面纱

用肉眼无法看穿厚厚的棺板,人力也无法撼动紧密的结构,这时候,新建的考古实验室就到了发挥效能的时候。

常州博物馆此前引入不久的X射线探伤考古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但很快,众人就有陷入了新的迷惑中了,原本认为可以帮助观察到棺内部情况的X探伤技术此时却无法奏效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依然是一片漆黑。

这时,一个在场的专家提出了见解,可能是白色的底片吸收了太多的光源,所以没有起到效果,众人便又换了一张蓝色的底片,但依然是一无所获。

(X射线探伤)


现场原本欢快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这真可谓是出师不利,如果无法提前探知棺内的情况,那么在制定开棺方案时就无法面面俱到,从而带来破坏文物的风险。

这时,一个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那便是之前为了保护棺椁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而包裹的白色泡沫外壳似乎有被水浸湿的痕迹,棺椁底部的地面也有了一些积水。

注意到这个细节后,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们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这个棺椁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再加上江南多雨季潮湿,因此渗入了大量的地下水。

而水对于X射线则有着超强的吸收作用,因此之前的探伤便不可能会有理想的效果。

(注:探伤没有结果)


于是,众人合力去除了包裹在外的白色泡沫外壳,又重新确定了射线探伤的位置,这一次,效果就十分显著了。

X射线探伤显示,在棺盖和棺身之间,牢牢地镶嵌着一枚钉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棺椁缝合的如此紧密,也说明了下葬时应该是先合上的棺椁,最后才刷的红油漆。

那么想要打开棺椁的关键因素,也就落到这一枚“倔强”的钉子上了。

此时的常州阴雨绵绵,这样潮湿的气候事实上并不利于考古文物的保存,因此必须加快开发的进度。

博物馆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们和专家一齐上阵,连夜奋战,在连续进行了八小时的X探伤勘测后,有了初步的方案。

前文我们提到,由于地下水的渗入,所以棺椁内有着大量的棺液,若想要最终开棺成功,第一步就是要先排放这些液体。

经过激烈的商讨后,众人决定把棺身一整个抬高,在棺椁的底部钻洞,排出棺液。

拿着电钻的工作人员十分紧张,一边钻着洞一边反复确认自己选择的位置和深度是否正确,生怕会破坏了棺椁内物体的完整性。

而身旁的工作人员们也深知其不易,一边和他做着确认,一边故作轻松地和他聊着天,缓解紧张的气氛。

打通之后,大量的棺液涌出,考古人员们马上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编号,以便日后取用和研究,最终整整排出了500升的棺液。

液体排空后,便可以用内窥镜简单地探视一下棺内的情况,众人聚集在屏幕前。

这时,有一个工作人员兴奋地喊道:“这儿有个金属。”

众人齐刷刷的望向屏幕,只见屏幕上确实有一个类似于簪的物体,这下子大家更兴奋了,看来这次的考古行动是必然有所收获了。

身上的疲惫便一扫而空了,因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那便是如何正式的打开这副珍贵的棺椁。

由于室内的场地有限,众人很快又在门外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场地。

而关于打开棺椁的过程与细节,彭辉打了一个这样的比方。

那便是我们平常在甜品店买的那种盒装蛋糕,它并不是从顶部打开的,而是让棺身整个与棺材底部分离,将东西全部留在棺底部,有利于后续进一步的工作。

很快,工作人员拿出了早早就准备好的木楔,众人360度将棺椁围了起来,接着蹲下身子将这些木楔嵌入底部。

虽然事先就排出了大量的棺液,但是棺内依然有着大量的淤泥,如果贸然地行动,很可能存在破坏这些文物完整性的风险。

而棺身巨大的重量,让每一个努力抬起棺身的工作人员都倍感吃力,众人急的满头大汗,但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将棺身和底板之间制造了一个不小的缝隙,分离工作成功了!

在起吊机到来将棺身完全运走前,围站着的众人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用手电通过缝隙观察棺椁内部的情况了。

“那有个瓷器!”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大声地说道。

众人听见,都如释重负一般地笑了起来,宋元交际时期的墓穴,如果有瓷器,那很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元青花。

连日来的疲惫看来并不会白费,原本现场紧张的气氛也渐渐变得轻松起来,正如常州此时的天空一般,阴雨绵绵不再,阳关渐渐照射了进来。

那有个碗,这有个帽子,簪子好像不止一个而是有一对。接二连三的发现让所有人都开始更加期待下一步的工作,那便是正式地将墓主人的骨骼和身旁的文物取出。

而这神秘宝藏的面纱,也终于到了揭开的时刻。


宝藏重现

起吊机到来后,棺身被运走,棺椁内部的全貌也正式显露了出来。

由于室外没有很多精密的仪器和工具,所以又需要再一次地将棺底部及其内部的全部物体重新运回到实验室的工作台案上。

如之前预想的一般,棺椁内部有着许多的淤泥,随时存在着破坏文物的风险,众人在合力将棺底抬回实验室的过程中可是费了好大的周折。

再经过实验室门时,情况到了最紧张的时刻,由于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在如何通过实验室门的方式上产生了分歧。

前方的工作人员想将棺椁放的低些,压低重心抬过去,后面的工作人员则没有听到前方的命令,直到实验室里的人不断的喊叫,才最终达成了一致。

棺椁到达实验室后,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又紧张了起来。

就像解答一道数学压轴题,已经找到了方法,套好了公式,式子列的也都正确了,看似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将答案算出来就可以得分了。

但正是这计算答案的一步却是万万不能出错的,一旦有了什么纰漏,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最终只会在试卷上得到一个大大的零蛋。

文物的分离和清洗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几天的努力,最终收获满满。


首先是木梳五把,竹篦两个,在古代,常州地区就是著名的“梳篦之乡”第一例带有墨书文字的古代竹篦,也佐证了常州地区的历史,对梳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实物资料。

墓葬中还出土了金银木簪若干,上用繁体字书明庆寺东徐一郎。

考古专家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认为此处的明庆寺应该就是如今杭州城内著名的古刹明庆寺。

也进一步确定了墓葬的时期应该是宋元交际之时,彼时的杭州正是南宋的都城,称为临安。

而簪子上书写的格式是那个时期标准商品的书写格式,体现了商家较强的宣传意识,也说明在那个时期,中华大地的街头市井工商业就已经比较发达了。

接下来,一对木筷子的出现吸引了考古队员们的目光,因为在木筷子的附近,有着一对瓷盏。

中国的英文为“CHINA”,其在英文中原本就有瓷器的意思,可见瓷器在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宋元时期的瓷器更是工艺精美,充满了文化内涵。

从棺椁提取出的瓷盏中竟然有着精美的梅花纹饰,在纯靠手工烧制瓷器的年代,这样的工艺品价值自然是不菲的。

最后是对墓穴主人身份的确认和鉴定,由于棺液数百年来的冲击,棺内的骨头都已经散乱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提取的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棺椁内部)


将M2中棺椁内的骨骼和M1和M3中发现的骨骼集中起来,送到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鉴定和比对,最终有了初步的结果。

2019年2月28日,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宣布了鉴定结果:

M1墓葬中死亡的人员为男性,年龄大概是35-39岁之间。M3墓葬中死亡的人员为女性,年龄大概是27-28岁之间。

而最为完整的,M2号墓红色棺椁中的下葬人员也为女性,死亡年龄则在50岁以上。

与西方世界红色代表血腥、暴力不同,在中国古代,红色一般象征着吉祥,而在宋元时期,民间也有着尚红的风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出土的棺椁全身通红。

包金银钗、龙泉窑瓷盏、“至大通宝”等文物也陆续出土,如今正收藏在常州市博物馆内。

而几年后,江苏太仓的一处元代遗址中也出土了与上文曾经提到过的龙泉窑梅花纹青瓷盏几乎一致的文物。

因此,金坛发现的这一处墓穴年代最终被定为元代。

墓主人则很可能经历了宋元交替的时期,因此文物呈现出宋元两代的不同风格。

结语

挖掘和提取工作结束了,但是还有一个疑问并没有解决,那便是墓穴的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事实上,直到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这也正是考古和历史的魅力,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身份、样貌。

但穿越千年而来的墓葬、文物,却好似把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生活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也让更多人思考我们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的基因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常州市   棺椁   发现   墓葬   常州   宋元   墓穴   江苏   挖出   宝藏   文物   博物馆   工作人员   千年   神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