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芊为叶葆菁先生撰写的书评:欣喜人生路上遇到你

张芊先生在做专题讲座

张芊,又名高小鹏,生于安徽铜陵大通镇河南咀。执教三高(高小、高中、高校)19年。近不惑迟到改行进机关,企业挂职,院校进修,乡镇从政,官至科局长。知天命早退庙堂自办公司,咨询培训东西南北中。

目前职业:企业管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培训,讲授国学与人生智慧。创办地市级职业经理人协会。2009年5月被聘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张芊先生的书评《欣喜人生路上遇到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叶葆菁先生的创作情况,文中还有不少铜陵作家、包括叶老的学生、同事、故旧关于他为人为文的评述,特转发推荐,供大家学习、交流和分享。


欣喜人生路上遇到你

□张 芊

人民融媒体

2022-06-27 09:17人民科技账号

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日前,叶葆菁老师送来一本精装封面有着近700个页码的厚书,一看就很有分量。书的肩题是“书报资料选录分类汇编”,书名是《匆匆的一辈——叶葆菁其人其文》,由述凡选编,汪嘉兴编审。集子共四卷;一二四卷是报刊上别人写他的新闻报道、评论他的为人和作品的文章,曰“其人,述其人,品其文”,第三卷是叶老师专业方面和业余创作方面的作品,曰“其文”。送来的书上还有他的签字。

叶葆菁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我捧着书,很是激动。说真的,我根本不配接受眼前这位资深长者如此谦逊的签名。合影和小叙之后,他说有事要办,便起身告辞。目送他挎着背包风尘仆仆而去的背影,我心中顿时涌上一种敬意,也萌生了写点文字的冲动。

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第一页,走进叶葆菁老师的人生世界。

他出生于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大别山大地。他的父亲在读大学时因同情共产党而被罚肄业,转而参加革命队伍,是个营级干部,其母终生为小学教师。对他而言,能有今天的成就,天赋与勤勉固然重要,胸襟与见识尤其可贵,但良好的家学与学养的薰陶,却为他的“建筑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在阅读时头脑中就在思索:他既非身居声名显赫位置的高官,也非亿万富豪商贾,就是一个平凡的大学教授。而铜陵全市内高校副教授近五百人。为什么官学商多位翘楚、社会各界名流、文艺界老中青少那么敬重他?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和师从他的学生多少年后仍然感恩他?为什么他不在场的各种场合,人们说到他几乎出奇的一致褒扬?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我努力寻求答案。

阅读,使曾经碎片化的事例和脑海里的思绪逐渐清晰起来。我发现了他的两个鲜明硬核特质:其人,至诚;其文,真情。“诚”和“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交织,不能割裂,缺一不可。

真诚的人。那么多领导同事同学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文友,对他的为人处世评价,几乎都有“真诚”二字出现在字里行间,且多数在文末为总结性评语。如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唐世定的《挚爱事业的架子工》一文,结尾“不能忘记真诚奉献的叶葆菁教授。”同事杨世林教授《兄长老叶》文中“更是他真诚关爱学生的结果。”吴富贵的“他的诚实守信已经成为我公司的企业精神。”中国汽车配件商会常务副会长钱太金的“我一直以叶老师那‘爱心、创新、诚实’的作风激励我的工作团队。”铜陵学院学生张大志“他的语言中透着一种真诚。”《引路人》的作者王桂说:“他对人真诚,令人感动。”肖吕双的“人生建筑”诗中有:“真诚 信任 坚固的基石”。张桂生博文中有“他的50年建筑生涯,是用‘忠诚’二字构筑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类似评语不胜枚举。

几乎所有的文章列举的事例更是佐证了他为人的真诚。当然,他的诗歌散文字里行间同样都浸润着真诚的底色。

《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极言真诚精髓。真诚,可谓上善若水。同时又衍生出他通达、自律、反省、进取、坚守、宽容、乐观和慈悲的精神品格。

叶葆菁先生在为铜陵学院学生做专题讲座

真情的文。阅读叶老师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那么多作者对其文的评价,没有哪一篇不认为他的作品“真善美的情感情思和情怀之深切”(崔国发《面向心灵的写作》)。“体现了一种东方情怀的奇妙柔和”(万以学《特别的爱》)。王陵萍赞:“历经岁月的笔锋方有至深情怀。”王桂说:“他的一些散文随笔,感情真挚而深沉。”程保平说“相信他的这种情怀如点点星火,燃烧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大地上。”朱斌峰:《架子工》就是一首充满激情、饱蕴挚爱的诗歌。”汪嘉兴:“没有对社会生活的诚挚热爱,没有对人民群众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很难写出荡气回肠、情真意切的诗歌来的。”周宗雄在《时代的歌吟》中写到:“葆菁先生是一位注重感情的人。有感情的人,才能写出有感情的作品;富有情感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陈七一读叶诗:“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真情感发”。

关于文学创作,叶老师在一篇散文中有这样一段真情告白:“我写的东西,完全来自生活,这是因为我热爱生活的缘故……我的所谓作品就是写给他们的共同情书”。

好的作品最能流露作者的真性情,叶老师的诗文就是实锤,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比以前更加坚信:卑鄙的心灵不能产生有高度的作品,狭隘的心灵不能产生有广度的作品,肤浅的心灵不能产生有深度的作品,丑陋的心不能产生美感,低俗的心不能产生高级趣味,冷酷的心不能产生爱。所以,创作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作者必须修行。

我与叶老的交往源于1982年,大通文化站田清华站长组织的一次文学座谈会。当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刚开始学习写作。记得叶老师在介绍他的创作体会时,就强调要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要真心实意地尊重他们,爱他们。还提醒我们业余作者要先做好本职工作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常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我都认真品读,收藏学习。参加“叶葆菁诗歌朗诵会”后,我们还就创作问题进行过交流,而“至诚”和“真情”也必将渗透到我今后的作品之中。

同修让我辈遇见贤人。和叶老师这样的人交往做朋友,并非完全是你实用的需要,而是精神层面的吸引。这就不会出现不需要时,朋友就没有了。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大通   架子工   铜陵   人生   诗歌散文   至诚   欣喜   情怀   诗歌   书评   真诚   路上   感情   心灵   老师   作者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