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流量运营的逻辑之下,热搜不能没有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热情进一步释放;互联网与媒介技术的成熟,赋予了人们便利发言的条件,造就了“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繁荣景象。但据我的观察,有一点同样不该被忽视,那就是:网络平台的热搜机制,无可避免地加剧了舆论的撕裂。

热搜是社交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传播现象。从舆论场的自然状态而言,其应该是由网民搜索与点击频次共同塑造的,代表一个平台真实的民意。但是,在流量运营的逻辑之下,如今一些热搜已经无法反映事件的自然热度,而是被扭曲成了议题设置之后的人工热度,本质上沦为一种“伪热搜”。

由于热搜是平台重要的流量入口,为追求流量最大化,平台就有了在热搜上做文章的动机。就像写小说编剧本一样,有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读者观众,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也善于在热搜上制造矛盾冲突。总结一下,平台的流量密码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制造传播不实信息,挑动性别对立、阶层冲突,营造升学、婚姻焦虑,区别对待企业词条等,不一而足。

对应上述议题,近年来,微博上就发生过多起典型案例。如近期的广州地铁偷拍事件,此事双方本已达成和解,但由于女研究生在个人账号上发表了一段不当言论,并曝光了大叔照片,随后演变为一场失控的网暴。跟随事件进展,微博上出现了多个热搜,平台则聚拢了大量流量。

再往前,还有胡鑫宇失踪、造谣杭州女子取快递出轨、伪造教师体罚学生不实信息等案件,它们都在微博上形成了热点。这些案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容易引发网民讨论,但在这个时候,为了当事人权益及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平台应该主动加强引导治理,减少弱化相关议题设置,而不是添油加醋,狂带事件节奏。

热搜即流量,流量即生意。此前很多年,明星大V一度成了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流量入口,给平台公司带来可观收益。但在国家出手整治饭圈之后,依赖明星大V这条路走不通了,微博开始将热搜转向社会新闻运营。

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很小的家长里短、花边新闻竟也经常登顶热搜,制造大量而没有价值的信息冗余;要么通过一些极端个案,放大对立,制造矛盾,微博就要负很大责任。当然,还有一种模式是“先造谣、再辟谣”,一鱼两吃,平台把流量榨得干干净净。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暴力。几乎所有引发公共关注的网暴事件,都曾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单上,这又从客观上加剧了网暴。尽管我们看到,每次网暴事件发生后,平台也会煞有介事地处罚、封禁一批账号,但在以热点带动流量的逻辑下,平台到底有多大的决心去整治网络暴力,社会一直存有疑虑。

对于规范网络治理秩序,《网络安全法》早就明确了平台的主体治理责任。近日三部门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到,平台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平台蹭热点、炒热度并非没有法律约束,平台流量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避免网络乱象,平台运营者应该始终秉持良善价值,着力去解决审核把关松、热搜设置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科学合理设置热搜,并不是在强迫平台过度担责,这是共建网络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事实上,长远来看,优化平台流量治理,对平台自身而言也有益无害。国外社交平台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仅仅把商业逻辑建立在单一的流量管道之上,注定将很快触及天花板。此时,平台也不妨借助国家规范网络治理的契机,重新思考、探索商业模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走出新的增长曲线。

文/王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流量   热点   议题   社交   价值观   热度   暴力   逻辑   事件   平台   信息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