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抢小米48亿,跨国公司的“屠宰场”,凭什么追上中国?

文章2400字左右,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印度挣钱印度花,这已经是不少人心中公认的事情了,小米在印度6.76亿美元被没收,约合48亿人民币,现在印度以莫须有的理由一下子让小米损失掉48亿人民币,相当于这几年小米白干了,这样的营商环境,凭什么赶超中国?

印度明抢小米48亿

“Are you OK?”,米粥雷在印度市场一点也不OK。印度中央执法局发布文件,称小米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冻结了小米银行账户约48亿人民币。

这也意味着这笔近50亿的资金要被印度正式没收。

小米方面对此也据理力争,表示这些资金是向高通支付的专利费,是合法的。这笔资金纯纯是为了让自家手机在印度正常使用必须交的钱。

但是印度反洗钱执行局指控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以支付版权费的名义向海外3家实体汇款,印度中央执法局以此为由将小米上述资金冻结。

小米打钱也是通过正规渠道打的,印度却说小米打这笔钱违法,实在是没道理。

小米也被阿三这波高超的“空手套白狼”操作,给看的一愣一愣的。

小米谁也没惹,谁也没招,怎么一纸公文下来,自己辛苦这么多年赚的钱说没就没,甚至可能还要倒贴?

掰扯事儿可以,印度现在已经是纯属是脸已经不要了,直接上手明抢。

印度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这么做,你看中了印度的利润,印度看中了你的本金和利润

以后谁还敢到印度投资办厂。

其实不光小米,就连华为、OPPO、vivo等企业都遭受印度印度税务部门的清查,他们总有办法从你身上薅走一些羊毛。

不只是中国企业,像苹果、微软,诺基亚,亚马逊,三星等,等国际巨头在印度市场上吃过亏。

印度这印度“外企坟场”名不虚传,果然名不虚传,如此对待外企,凭什么追上中国制造?

那为什么还要去印度呢?资本家能在印度逐到利吗?

“外企坟场”有何魅力?

印度如此坑杀外企,为何还有如此之多的企业前赴后继的奔赴印度,在其投资建厂?

2014年印度政府推出“Make in India”计划,实行了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大幅简化企业注册、许可证申请、资本流动等问题的处理程序。

此外,印度政府还鼓励外资流入印度,推动制造业和电商业的发展。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以鼓励外资企业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为印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印度拥有近14.1亿人口,其中2/3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

这部分年轻人口群体对科技产品有着较大需求,尤其在智能手机方面,年轻人的需求更是旺盛

这些企业正是凭借对这一群体需求的深刻了解,抓住了市场机会,年轻消费者是推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关键群体。

这也是为何小米、苹果、OPPO、vivo等企业积极转战印度市场的原因。

在印度生产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减少了跨国运输和关税成本,同时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

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预计未来10年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市场之一,这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跨国企业正是凭借对印度市场的深刻了解,巧妙地利用了印度消费者的需求,成功进入市场。

印度“外企坟场”,也让许多外国公司都难以取得成功,因为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印度市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印度有多种官方语言,并且在不同州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使得外国公司难以设计出适合当地人的产品和服务。

而且,印度当局的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印度,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这使得外国企业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人力资源的挑战,由于印度人口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外国企业需要在印度招聘和培养当地的员工,但是这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

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存在许多瓶颈,这使得外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时间缺乏保障。

另外,在印度市场存在诸多挑战的同时,印度政府也实施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本地制造的政策,以推动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印度市场虽然存在众多的难点,但也为愿意冒险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带来了商机。

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变得更加重要和具有竞争力。

随着中国政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和印度政府鼓励制造业和电商业发展,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将拥有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商机。

中国必须警惕

虽然说印度的蛋糕很诱惑,印度看中了你的本金和利润,这就值得中企注意。

印度知道自己市场的潜在价值,就逮着企业薅。

因此,印度也给不少人留了一个“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印象。

不少跨国企业,看中了印度的利润,而印度看中了他们的本金和利润。

在面对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时,对于我国企业需要警惕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其他国家的市场和文化特点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当地市场的特点、文化、消费习惯、政策法规等因素,避免因缺乏了解而犯错误。

适应当地政策和法规。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时,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当地的政策和法规,保持遵纪守法并尽可能与当地政府合作。

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服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留意适当的风险管理。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时,中国企业需要留意当地市场的风险和挑战,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护企业利益。

加强本土化管理。中国企业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时需要注重本土化管理,包括招聘当地员工、培训、市场营销、生产和物流等方面的处理,提高当地化经营能力。

总之,中国企业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当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中国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赢得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更好的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地方政府将组队考察富士康在中国的供应商生态系统,这种还放他进来?

这也体现了我国大度包容开放的做法,希望印度此次的访问学习,能痛改前非,而不是过河拆桥。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感觉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印度   小米   中国   屠宰场   坟场   中国企业   外企   其他国家   跨国公司   竞争力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