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一种更高级的电影

文丨Nose


这两天,《流浪地球3》有消息了。


导演郭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科幻电影周」论坛上谈到什么时候会开拍《流浪地球3》,他没有给出一个明确时间,而是给出了一个条件,他的原话是——


「不管是ChatGPT还是Midjourney,这些人工智能应用都可能影响到电影的创作和制作,那么在做《流浪地球3》之前,我们要拿出时间去考察和认知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看能不能在未来可见的时间内,转化为大银幕上的呈现。如果对未来的这个趋势不清楚,(贸然开始新电影的制作)那将会有很大的风险。」

如果「翻译」一下他的话,大概意思可能是说,如果不吃透新的技术就开拍《流浪地球3》这种重成本科幻电影,不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还有可能拍出一部技术上过时的电影。

所以两部《流浪地球》的剧本指导王红卫说,郭帆近几个月来脑子里都是AI,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时间之外,都在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最近几个月刷爆社交网络的各种新技术,和电影的关系真这么大吗?

如果你还不信,光线传媒的掌舵人王长田在电影节的开幕论坛说了不谋而合的一番话,大意是,AI可以帮助动画电影的制作提高30%的效率,也就是说以前一年能做三部,之后也许能做四部。之前让成熟的美术师出场景图,需要一个月,现在一个晚上能出几千张,甚至比人画的图好得多。

Midjourney生成的电影风格场景


两位大佬的观点清楚地说明,科幻和动画两大类型,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感受到了技术进步对内容创作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缺席一年刚刚回归的这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很多人都清晰地感知到一种共通的激昂情绪,要为中国电影夺回失去的三年,也普遍感受到身处多股暗流的涌动之中——所有和电影这件事有关系的人,好像都被推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关键时刻,等待着推开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最关键的一件事当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科技。没错,科技永远不是电影创作的目的,但它是最重要的工具,也可以认为,它就是电影本身。从历史上说,电影的发明就是一种视觉成像科技的应用。而归根结底,电影的本质,就是在真实/现实和梦幻虚拟的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截止到上一代的技术革新为止,也就是计算机成像技术+3D,电影彻底掌握了从有形的真实世界出发来生成梦幻的基本能力。而当下井喷出现的最新技术——元宇宙、AI、VR等等,则指向了一个更浩瀚无边的从数字世界出发制造梦幻的全新未来。

试着换句话来表述这个观点:之前,我们的创意、想象力及感受力受到有形现实的框定,电影所创造出来的梦幻都是已有现实体验的延伸;那么在未来,想象力将插上翅膀,全感官沉浸的时代也将来到,所有既定经验都面临被打破,我们会被带入此前根本无法去设想的未知世界。

这一天的到来当然还远,此刻,我们只是刚刚来到那扇分隔新旧世界的大门之前。不过,我们已经可以开始展开想象,未来也许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是沉浸感的重塑。传统电影体验主要依赖于真实的肉身在电影院的存在,从而获得视听娱乐的感官享受。我们承认这永远无法被替代,但元宇宙技术的出现,正在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沉浸感。

就在今年的上影节,中国移动咪咕就在元宇宙比特空间星际广场打造了电影节专属的唯一指定元宇宙影院,用户可以用比特身份加入,沉浸式地感受一番包括发布会、展映、红毯、观影等等在内的一个电影节的完整流程。

如果考虑到去年电影节的缺席,我们就更能体会将电影节搬到元宇宙的意义了。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元宇宙体验路演中心亦成功落地Metafilm,不仅面向普通影迷,也向各种专业人士开放,影视机构和IP都可以入驻后展开影视宣发、跨次元营销等活动。

所以,像比特空间星际广场这样的元宇宙场景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工具——当然它可以用于此用途——它更是生产力工具,是社交平台……归根结底,它是在重塑一切曾被局限于真实连接的人类行为和体验。

曾经,电影节虽好,但参加它也是有较高门槛的,太多的人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因素被挡在门外。以后,全世界电影人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重新组织起来,无疑将极大地解放电影创作和流通环节,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电影节生态。

元宇宙技术在国内发展的这几年来,从概念成型到产品落地,实非一蹴而就,很多平台级企业都在不同方向取得了进展。而在视听内容消费这个方向做得最成功的大概还是咪咕的视频铁三角——咪咕视频、视频彩铃、移动高清。

最核心的,是因为它们实现了「从看到玩」这个巨大的跨越。不管是长视频、短视频,或是大屏的全场景,它们对应的只是不同生活场景下我们选择哪种方式来参与,那么更重要的是,它能随时让「人」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成为主动掌握整个互动体验流程的核心。

其次,是电影资产从实体形式向数字形式的转化。

电影最值钱的是知识产权,也就是IP,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IP怎么来的,当前大多数时候仍是来自于依托于真人的创作。未来就不一定了,数字资产正体现出它的极大潜力。我们对数字爱豆、数智人之类的创造已经不再陌生。

所谓数智人,和数字人一字之差,意味着它具备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AI级别的能力,可以和人之间开展更加自然和真实的沟通交流。

还是在上影节,咪咕和陆川导演的新作《749局》宣布达成深度合作,并发布了为这部电影定制的数智人主角「马山」。「马山」当然不是咪咕推出的第一个数智人,早在冬奥会和世界杯上,咪咕的数智人家族就拥有了谷爱凌、徐梦桃、米卢等真人分身的数智人。

对于数智人有什么价值,陆川在发布会上一针见血地谈到了——「在一个大型科幻电影中,我们很多的开发环境,都是来自于世界一级的供应商时,他们要开发很多原创性的插件。如果我们在一部电影中将所有的数字资产以及他们开发和渲染的数字镜头,所专门设计的这些软件……收集起来的话,它就是真正的资产,是真正的价值。」

《749局》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

在将来,元宇宙比特数智人怎么融合为一体,必定是电影和科技结合的新风口所在——正如陆川说的,数字资产有极大的二次开发的潜力,未来可以把咪咕的算力和5G通道所提供的实时渲染,和头戴式装备等设备进行互动,去改变影游联动的方式,这些都是未来真正极具价值的方向。

最终,数智人制作和数字资产开发,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去帮助传承中国文化基因,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数字基石」。

第三个方面,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来势汹汹的AI新技术。

其实AI技术进入电影制作已经有不短时间了,像《流浪地球2》里演员老化和年轻化的处理,都已经用到。此外,利用ChatGPT拆解剧本、搜集资料,用AI图像工具为画面去瑕疵,甚至直接用AI生成电影质感的高清视频,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特别引人遐想的是,当AI结合到日新月异的虚拟制作技术后,电影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流浪地球2》中用到AI技术为刘德华减龄


在开幕论坛上,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提到了另一个AI的运用方向,就是IP+AI。上影就在尝试把葫芦娃做成数字人舞团,和真人街舞团PK。还把谢晋导演做成了数字人,并生成了一段四分钟的演讲,反响巨大。

而在电影修复领域,AI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这几年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便是,咪咕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运用4K和AI技术,修复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体育电影《女篮5号》。此外在动画片领域,咪咕的AI智能修复技术也帮助《天书奇谭》《葫芦兄弟》等经典国产动画焕发新生命。

然后也值得提一下VR、AR和MR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苹果公司刚刚推出售价3499美元的混合现实头显Vision Pro,势必会对视听娱乐的观看带来颠覆性影响。

王长田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头显设备上实现电影院的观赏效果,这将对围绕电影消费的社交行为、以及B端的营销发行都造成深远冲击。

对这件事讲得最到位的还得是陆川导演,月初他受邀去到硅谷参加了苹果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亲自体验了Vision Pro,并写下一篇激动人心的分享心得。他认为,我们未来的互动方式、办公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已经不想再去探讨它可能对电影产业带来什么影响了。我感到的是科技翻篇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陆川说。

但令人印象更深的却是陆川另一句话:「科技拓展的是人类生命体验的版图,我每天都在学习,对我们内容创作者而言,就像给了我们更好的笔。要书写的,始终是你内心的东西。」

这句话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所说的几乎是殊途同归——「新的技术出现会把老的技术替代,我们这些做技术的恰恰很容易被替代,但是讲故事其实是核心,因为用户最终需要的是故事,不是需要的技术。不管VR、AR还是MR,用户最终希望获得的核心驱动还是故事。

技术要服务于故事。

如果一项技术不能帮助我们把故事讲得更好,那它对电影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我们前面谈到的所有技术,一部分并不会和普通影迷产生直接关系,双方的连接点还是作品。

那么对当下的中国电影来说,是否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内容喷薄期?也许可以这么说。

最近五到八年,国产科幻和动画电影的崛起,本身就直接得益于拍摄技术的进步。《流浪地球》系列、《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莫不如此。

而不那么直接的一面,体现在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国观众对电影内容的需求也在悄悄进化。

我们更爱看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故事,宏大立意需要浸润到平凡的故事中,从点滴细节折射出整个国家和时代的伟大变迁。实打实的票房数据证明,这类影片在最新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已经在和好莱坞电影的正面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咪咕以各种形式参与的《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紧急救援》《夺冠》《金刚川》《一起走过》等片,都是这类开创新型表达格局的代表影片。

那么,帮助中国电影实现「弯道超车」的,两大决定性的因素缺一不可。其一是观众和创作者对追求新型内容已达成共识;其二是掌握了表达各种新型内容的技术手段,免去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

也许你还记得春节时看过的《流浪地球2》——人类来到2058年,整个地球都快流浪到太空了,从航天员到普通人,他们的通讯仍是靠中国移动的7G来支持——

郭帆导演在这里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仿佛在说,不论多么天马行空的科幻故事,中国移动都接得住啊,因为,它是真的一直冲刺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这,其实也是中国电影的幸运。

明天,近年来最热闹的一次上影节就将闭幕,但这届电影节上激发的思想碰撞,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还会持续很久。

以前我们总说电影业需要「救市」,这个行动仿佛隐含着某个能够改变命运的外来主体。但这样的救世主真的存在吗?其实根本就没有,最后管用的都是自救。

而比自救更有实际意义的,还是跳出旧格局的创新。

创新的推力来自上面我们谈到的和未谈到的各种「黑科技」,而创新的目标则永远是带来更符合时代精神的多元内容。

「内容+科技+融合创新」,正是咪咕作为一家掌握前沿科技的平台级公司,对电影内容和科技的核心看法,相信也是很多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曾经处于神话和幻想中的那个全感官拟真时代就要来了,电影这种古老的艺术,此刻需要再拿一次新时代的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马山   智人   可能会   电影   科幻   电影节   中国电影   新技术   宇宙   地球   资产   高级   未来   数字   故事   内容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