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家族溯源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相传,在第二十代子孙中,出现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人物--毛泽东。

在韶山冲,住有600多户人家,其中400多户姓毛。

韶山毛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叶。当时元末红巾军起义加火如茶,天下大乱。在这王朝更迭的年代,家住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的一个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不甘老死蓬蒿,寂寞一生,毅然弃农从戎,投奔到朱元璋的农民军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毛太华做了百夫长一类的下级军官,并随从明朝大将博友德、蓝玉远征云南。云南入大明的版图后,毛太华被留下,成为镇滇军人。

云南边陲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很少有汉族居住。在云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毛太华同许多镇滇军人一样,娶了一位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并生育了四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老了,他念念不忘内地,请求告老还乡。由于戍边立有军功,毛太华被准许迁回内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偕妻子王氏、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入湖南,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在这里,朝廷分给他们田产几十亩。数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就迁移到了湘潭县七都七甲定居。七都七甲这个山乡,就是今日闻名天下的韶山。毛太华随儿子清一、清四在韶山生活若干年后就去世了。从此,毛氏家族便在这山清水秀的韶山一带繁衍生息。毛太华,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毛氏家族从第一代毛太华至第六代,没有固定的谱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第七代开始修族谱,定下固定的谱系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清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族谱再修,又续订了谱系: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以后直至1941年,毛氏族谱又经三修、四修,但都没有再续谱系。

在族谱中,还记载着颇为严格的家训: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族谱中规定的家戒则要求戒“游荡”、“赌博”等等。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务农。其第十七代传人毛祖人,又名毛四瑞,就是毛泽东的曾祖父,生于1823年,1893年毛泽东诞生那年去世。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勤劳忠厚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主要靠种田、出卖劳动力来维持一家的生计。生有二子,长子德臣,次子翼臣。

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名恩谱,字寅宾,是毛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他生于1846年5月22日,1904年11月23日去世。娶妻刘氏,生一子贻昌,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张家和贺家。1878年,毛翼臣与哥哥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氏家族的第十九代传人毛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当时毛泽东在北京为驱逐张敬尧的斗争而奔走,未能回韶山奔丧。

毛顺生终身务农经商,而且生财有道。他读过几年私塾。10岁时,由父母做主,与湘乡县唐家圫文芝仪之女文七妹订了婚,15岁完婚。16岁时,为了替父亲偿清所欠债务,迫不得已外出当兵。他把军队发给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回家后,还清了债务。17岁开始当家理事。那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毛顺生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他把自家省吃节余下来的稻谷作些加工,白米则挑到银田寺赶集出售,有时也零售给附近的穷苦樵夫和手工业者,米糠则用来喂养架子猪出售。渐渐地,他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算上原有的,共有自耕地15亩,年收60担谷。全家有父亲、妻子,还有泽东、泽民两个儿子,连他共5口人,除用去口粮35担外,尚有25担左右的剩余。

毛顺生治家严格,是个好当家。他常说:“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金山银山,也是空的。”他带着一家人勤奋劳动并省吃俭用,家里没有吃闲饭的,儿子年纪小也要干些割猪草之类的轻活,长大些了就要到田里干活。每年口粮之外的剩余谷子,用作押进田产,取利息钱。还兼作些贩运谷米和生猪的生意。开始,这种生意还是小规模的。后来,毛顺生得到岳家亲戚的贷款帮助,便到湘乡大坪场一带成批购进稻谷,加工销售。家里也开始雇工,起初是短工,后来雇一个长工,在冬天碾谷的时候,还得多雇一个短工。在运输上,也逐步由肩挑改为土车运送,以后更发展到从银田寺雇船,将米运往湘潭市易俗河去出售。此外,他还贩卖耕牛。毛顺生手头的钱增多了。1904年,他买进了堂弟毛菊生的7亩水田,使田产增加到了22亩,年收稻谷80担。此后,他继续聚积财富,但不再买进土地,而是典进别人的田地,因为典地要比买地便宜,自己不用操心农田,有利于经营生意。他有了资本,算是个财东了。他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并同“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店铺有商务往来。为了流通方便,自家还印制了取号“毛义顺堂”的纸票,同“吉春堂”的纸票流通周转。“吉春堂”是湘乡大坪坳一家设有药材、肉食、杂货等几个店铺的大商号,老板姓赵,是毛顺生妻兄文玉瑞的岳家。后来,毛顺生一手包办了儿子泽覃与赵家女儿先桂的婚姻。

毛顺生克勤克俭,经营有方,使得家业日益发达。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到了他家的经济情况,说相当于“富农”的地位。1950年隆冬,韶山乡土地改革划成分时,毛泽东为自己家划的成分为“富农”。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1867年2月12日生于湘乡县四都唐家圫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她在文家排行第七,家庭及邻里都称她“七妹”。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他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其实大名是“文素琴”。

文家也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其家所在的唐家圫距韶山冲有10多华里。由于文家的祖先葬在韶山冲,后代每年都来韶山扫墓。为了扫墓时在韶山有个落脚的地方,文家就将七妹嫁到了韶山。七妹同毛顺生订婚时只有13岁,18岁嫁到韶山成婚。她共生育了7个孩子,长子、次子均早夭亡,第三胎生下了毛泽东,后来又生下两男两女,四子毛泽民,五子毛泽覃,两个女儿也都早殁。

毛泽东的出世,给毛家带来了喜庆。母亲文氏惟恐第三个儿子又遇不幸,便多方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并开始吃起了“观音斋”。毛泽东出世不久,就被寄居到唐家圫的外婆家。在唐家圫的后山,有个龙潭,内有一股清泉,四季流水不断。在潭边矗立着一块巨石,高二丈八,宽二丈。传说这里曾出过妖怪,经常兴风作浪,最后有个能人为民除害,用巨石将妖怪降服。后来,人们称这巨石为“石观音”,并经常来此祷告。外婆为了小外孙能长大成人,便要女儿七妹抱着外孙来到“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巨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取容易抚养之意。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故有了“石三伢子”的乳名。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在设宴招待乡亲父老时,还开玩笑说,今天该请的都请到了,就差那“石干娘”没来。

在外婆家,毛泽东还按母亲的旨意,认七舅母为干娘,意在托福,因为七舅母子女众多,被认为命中多子多福。母亲文氏为毛泽东的长大成人费尽了一片苦心。

对毛泽东影响较深的,还是她那高尚的品德。母亲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且乐于助人。每逢荒年旱月,她就悄悄地送些米粮接济贫苦的乡亲们。这同过于自私的毛顺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在母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性。至今,在韶山还流传着许多毛泽东助人和同情穷人的故事。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不幸逝世。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的毛泽东昼夜兼程赶回韶山,为母亲守灵。他对着暗淡的油灯,回忆着慈母的件件往事,悲痛中写出了一篇哀恸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并作泣母灵联两副: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掏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不久,毛泽东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又高度地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他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

在毛泽东的心里,对父亲、母亲的怀念和深情,始终没有淡漠。1921年春、1925年夏和1927年初,毛泽东回到韶山时,都要来到父母合葬的墓前凭吊。1936年在陕北对斯诺多次深情地谈到他的父母亲。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故乡。在旧居,他在父母的照片前伫立凝望了好久,然后对随行的人员说,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他的父母得的都不是难治的病症,却都过早地去世了。第二天清晨,毛泽东踏着路水来到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柏,深深地鞠躬致礼,静默良久,并表示,下次再回来,还要来看看两位老人。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相传了约6个世纪,在第二十代子孙中,出现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人物,他就是毛泽东--20世纪的世界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湘乡   韶山   纸票   干娘   田产   家族   谱系   族谱   稻谷   云南   巨石   伟人   父亲   儿子   父母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