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焉耆县,焉耆这俩字,好多人都不认识,自驾游新疆093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23天,晚上21点40走出博湖县城,博湖县到焉耆县只有12公里,再有10几分钟就到焉耆了。

焉耆县城也是紧邻着开都河,开都河系新疆的八大河流之一,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横贯焉耆县境,开都河流经焉耆盆地的地段为110公里,流经焉耆县地段为62公里。

现在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天山中段焉耆盆地中央,北与和静县 和硕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依,西南与库尔勒市 轮台县毗邻,东面是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

焉耆县不仅是南北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相邻的和静 和硕 博湖等县和兵团农二师八个团场的商贸中心。

其实提到焉耆这俩字,小朋友们根本就不认识,一直用不认识名字那个县来代替焉耆县。

其实说起焉耆这个名字,其来源还是挺有意思的。

焉耆常见的古称有乌夷和阿耆尼,作为地名最早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

东晋《法显传》有记载复西北行十五日到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所译《高僧法显传》中考证乌夷国就是焉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

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 是梵文(Agni)的对音。

据说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

日本松田寿南先生也曾说,梵语阿耆尼即火神之意,阿耆尼是古代焉耆僧侣所使用的雅称,把焉耆一词梵语化了。

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录了历史上关于焉耆汉语音译的10种写法,焉支 燕支 烟支 胭脂 胭支 燕脂 烟肢 燃支 焉耆 焉提。

焉耆的名称在中国古籍上,汉唐时基本上有三种写法《两汉书》 《晋书》 《魏书》 《周书》 《隋书》《新唐书》 《旧唐书》 《高僧传》《续高僧传》《悟空行记》中都写作焉耆,而在《佛国记》和《水经注》及《释氏西域记》写作乌彝,在《大唐西域记》中又写作阿耆尼。

尽管许多词组最终都可解释为与焉耆相同,但在语义上来说,又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一是指山名 焉支山,焉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书称 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焉支山坐落甘肃省河西走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现今名为大黄山。

二是指一种叫作红蓝的植物,北方人揉取其花上最鲜艳部分,作胭脂。

三是指红蓝做成的一种染料。据说焉支山下出产一种叫红蓝的植物,匈奴人的妇女,会摘新鲜的红蓝花制作抹脸的焉脂。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反映 焉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关于焉耆一词的语源,在《汉语外来词词典》烟支词条下注明源匈奴。总之,我们知道现在这俩字读焉耆就好了。

在新疆转了20多天,小朋友们印象最深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 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在焉耆有回 汉 维 蒙等23个民族聚居于此,和睦相处。

那焉耆作为回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的回族人又是怎么聚居在焉耆的呢?

清康熙 乾隆年间,朝廷派兵屯驻巴里坤 哈密 吐鲁番,多次出兵讨伐准噶尔。当时除随军来的有部分陕甘回族兵丁外,还有随军差役及赶车吆驴运输器械粮秣的陕甘回民,以及随军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贩。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政府在屯兵戍边的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方略,自嘉庆至咸丰的60余年中,从陕 甘一带迁至北疆不少民户,这些人中有些以后流落到焉耆。

由于开都河水源充足,河两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所以人们便定居了下来。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经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奏请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宁 临夏 固原 平凉一带来此的回民商贩眷属近百户耕种屯兵田。

以后不断有退伍的兵丁留下来,在这里务农 放牧 经商 营工谋求生存发展。世代相传繁衍不绝,逐渐变成当地的土著,自称口外人。

光绪三年(1877年),清军把浩罕侵略者阿古柏,从乌鲁木齐 哈密 吐鲁番各城裹胁的回族蒙古族群众及白彦虎余部安置在焉营。左宗棠请示清廷设立抚揖善后局,资助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抚揖善后工作的费道周,还从关内招募回民数百户,资助耕牛 农具 种子及生活物资,让其定居。仅此两项共安置回民男2200余丁 女1600余口。这是迁入焉营的最大的一批陕甘回民,这些人初到焉耆经营农牧业和商业。

光绪八年(1884年)新疆建省,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焉耆知府刘嘉德将一部分人迁到开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马场台,并将此地命名为抚回庄。现在焉耆县城南郊的西宁回民,就是这部分人的后裔。

民国九年(1920年),甘肃固原海原发生大地震(海原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来焉耆寻亲落户。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固原地区回族新老教派掀起争战,不少人流离失所,有些人流入焉耆定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随马仲英入疆的回族兵,部分留居在焉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军队人疆后,有不少开小差和被裁减的回民官兵也在焉耆落户。

1949年之后,更有不少甘肃 青海和宁夏的回民寻亲访友,来此落户。

古时候的焉耆国在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秦汉时期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朝时为安西四镇之一。

公元前53年西汉在焉耆屯田,北魏时在焉耆设镇,唐代在焉耆设立都护府,清代在焉耆设立厅 府,自清朝以来,焉耆逐渐成为了一个回民聚居的地方。

1949年之后,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撤销焉耆专署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并作为巴州的首府,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州,州府由焉耆迁至库尔勒。

晚上22点,终于到达了开都河边焉耆广场旁的酒店,停车场车位很紧张,好不容易才停好车所以晚上我们也不准备出去逛了。

酒店房间比较大,两个娃玩了半天沙子,得赶紧先去洗澡,今天时间太晚了,叫个德克士外卖解决晚饭吧。

晚上11点多下楼取外卖,顺便卖几盒烟几瓶啤酒,小朋友们满身的沙子洗干净之后,开心的吃着汉堡。

按计划明天要带小朋友们去和硕金沙滩,至于明天晚上是赶到乌鲁木齐还是吐鲁番,我们也一直在犹豫,小朋友们吃汉堡,仔细看了看吐鲁番的一些介绍,最后还是决定去吐鲁番在玩两天吧,那明天一天小朋友们会玩得如何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本期视频链接 中国最西北自驾游093,夜宿焉耆县,焉耆这俩字,好多人都不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准噶尔   新疆   梵语   固原   吐鲁番   光绪   回族   西域   回民   匈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