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售价昂贵,为何晚清的穷人都买得起?你看慈禧出的什么馊主意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这个词最早称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在1896年10月1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家由英国人奚安门所主办的英文报纸。

此文一经刊登后就在清朝文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梁启超对这句话的翻译是:“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一直以来,人们对“东亚病夫”一词的理解是清末中国人普遍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外国人轻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鸦片烟鬼”。

那么,由此就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就是,鸦片售价昂贵,为何在晚清时期连穷人都买得起?这似乎并不符合逻辑。

众所周知,清朝末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穷人穷的连饭都吃不饱,又哪有钱去买鸦片呢?你看看慈禧太后出的是什么馊主意,就明白为何清朝鸦片会泛滥成灾了。

现代人都知道,清朝末期百姓们很穷,至于究竟穷到什么地步,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详细的概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社会学家甘博在1918年做的这方面的调查。

甘博曾经在北京进行过一项调查,其数据来源于当时警察局的登记信息,一共统计了9.68万人的数据,约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12%。

根据甘博的调查结果显示,这9.68万人中约有6.54万人属于毫无个人财产的“赤贫”状态,大约3.14万人属于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状态。

也就是说,甘博统计的这将近10万人口中,其中的三分之二人口都是处于一无所有的“赤贫”状态,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结合当时的一些记载来看,甘博的这个调查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可当时的百姓生活困苦,连饭都吃不饱,他们又是怎么买得起鸦片的呢?

中国出现鸦片的历史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早,很多人以为鸦片是英国人在清朝末年带进来的,实际上早在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带回来了鸦片的种子。

在史书上也经常能够看到鸦片的身影,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叫法也是不一样。比如唐朝的时候叫阿芙蓉,宋朝的时候叫罂粟,明朝时称乌香,到了清朝末年人们普遍称之为鸦片。

在历史上,鸦片的价格十分昂贵,甚至成为了比黄金还要稀罕的奢侈品,只有最顶级的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才有机会吸食。例如明朝时期,朱明皇室就有向外界采购鸦片的传统,嘉靖帝服食的丹药中就有鸦片成分。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清朝末期以前鸦片因为数量稀少,价格是十分昂贵的,因此只能在贵族阶层之间流行。鸦片战争过后,随着英国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的价格也慢慢的降了下来,可其价格仍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

众所周知,像鸦片这种东西,流传的范围越小,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小,一旦大范围流传开来,那立刻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东西。而慈禧太后的一个举动,却间接地促进了鸦片的大范围流行,那就是对鸦片进行征税。

在道光、咸丰年间,朝廷一直是严厉禁止鸦片的,可是却无法阻止外国商人向清朝走私鸦片,随着走私进来的鸦片越来越多,其价格也就慢慢的降了下来。后来鸦片战争战败后,外国人开始明目张胆地贩卖鸦片,而慈禧太后也不甘示弱,下旨对鸦片进行征税。

一旦对鸦片征税,就等于是朝廷承认了鸦片的合法地位,这样的举动无疑进一步促进了鸦片的流行。原本还躲起来偷偷摸摸吸食鸦片的人,此时也都正大光明的吸起来了,鸦片流传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随着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市面上的鸦片也越来越多。除了外国人倾销进来的鸦片之外,清朝本土的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暗中大量种植鸦片,甚至还反向输出到西方国家。

因为市面上的鸦片数量多了,其价格也就难以避免地降了下来。很多穷苦百姓辛苦工作一天,得到的微薄薪水也能令其钻进大烟馆去吸上两口。

可鸦片一旦吸上了,那就会染上烟瘾,而且很难戒除。那些生活本就贫困的贩夫走卒一旦吸食上鸦片,那从此以后就会成为鸦片的奴隶,赚到一点钱就想着去大烟管里飘飘欲仙,长此以往身体也逐渐地垮了下去。

由此,鸦片彻底在整个清朝泛滥成灾,无论男女都以吸食鸦片为乐,一个个形容枯槁,身体瘦弱,精神萎靡,成为了正常人眼中的“大烟鬼”。

因为鸦片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太多的苦难,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了严格禁毒措施。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禁毒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许多缉毒警察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也正是因为这些无名英雄的牺牲和付出,才使得中国人民远离了毒品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鸦片   鸦片战争   明朝   东亚   病夫   馊主意   晚清   朝廷   清朝   中国   慈禧   穷人   昂贵   售价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