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中东史第五十篇:伊朗政权的自我演化-后萨法维时代

篇文章我们分享了萨法维王朝壮年时期的起起落落,本篇文章我们着重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王朝为什么会在鼎盛时期迅速解体;二、王朝灭亡后伊朗人遭受了哪些损失、做出了哪些努力;三、萨法维王朝覆灭后伊朗政权如何自我演化。

1.萨法维王朝的解体

萨法维王朝的解体,阿拔斯一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对儿子一辈太狠了。俗语虎毒不食子,而阿拔斯一世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比老虎更毒。

公元1629年,阿巴斯一世还没来得及培养好接班人就去世了。在仅有的四个儿子中,一个病逝,两个被其亲手杀死,还有一个被他刺瞎了双眼,都无法继承王位。

在亲手干掉了自己儿子一辈后,剩下能继位的只有尚未成年的孙子萨菲了,于是萨菲就成为了萨法维王朝的第六任沙赫。

在他当政期间,萨法维王朝在国际舞台上没有特殊建树,萨菲本人只在历史中留下了残暴、内敛和无能的形象。由于其父亲是被其祖父杀死的,所以他恨透了阿巴斯一世,刚继位就杀掉了所有可以威胁他的王子,以及阿拔斯一世时期的功臣和大将。

众多肱骨之臣的陨落让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转出现了问题。萨菲只管杀人,却无法找到可以胜任相应职位的人才。其本人更不谙政事,对文化、学术、阅读等毫无兴趣,长期酗酒并吸食鸦片,让帝国综合实力大打折扣。

萨菲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让奥斯曼帝国看到了可乘之机。公元1630年至1634年,奥斯曼大军东侵、攻城掠地,于1638年重夺巴格达。从这年开始直到今天,巴格达再也没有被什叶派国家统治。

所幸,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萨法维王朝凭借阿巴斯一世的盛世余威,抵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入侵。双方于1639年签署了《祖哈布条约》,两国在17世纪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西部奥斯曼帝国入侵的同时,东部的外敌也没有闲着。乌兹别克人、阿富汗人和印度莫卧儿帝国频频进攻萨法维王朝边境。其中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沙贾汗更是于1638年夺取了坎达哈。

到了17世纪的最后25年,萨法维王朝的边境和贸易均遭遇了外部游牧势力的威胁。北部高加索地区的列兹金部落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哥萨克人,以及其他半游牧民族频繁入侵希尔凡地区,萨法维在里海地区的贸易严重受损。

在西部,库尔德部落占领了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克尔曼沙阿和哈马丹,夺取了王朝在美索不达米亚和黎凡特的贸易中心。

在南部,阿拉伯部落经常流窜于马斯喀特及其周边地区,联合阿曼海盗,频频威胁萨法维王朝在波斯湾的贸易。

在西南部,来自胡维扎沼泽地区穆沙沙自治区的残余反叛势力,时常发动叛乱骚扰胡齐斯坦地区。

在东南部,来自莫克兰的俾路支部落严重威胁萨法维与印度的贸易。帝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而对帝国打击最大和最致命的则是坎达哈省阿富汗吉尔扎伊部落的反叛。1638年,该地区曾经被印度莫卧儿帝国占领,但很快萨法维王朝将其收复。1653年,萨法维王朝成功将该地变成了直辖市。

然而萨法维王朝极端的反逊尼派穆斯林政策,让位于边疆、信奉逊尼派的坎达哈市长米尔·维斯·霍塔基决心叛乱,他联合信仰逊尼派的阿富汗吉尔扎伊部落,在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的支持下,反叛萨法维王朝。

萨法维王朝此时内忧外患,无力镇压坎达哈地区的叛乱,最终让其发展壮大。不到20年的时间,米尔·维斯的儿子马哈茂德就和阿富汗的及俾路支的下属部落联合,围攻萨法维王朝核心区域的克尔曼和亚兹德城。虽未一举拿下,但却积攒了攻城战的宝贵经验。

公元1722年3月,马哈茂德围攻萨法维王朝首都伊斯法罕,戈尔纳巴德战役打响。养尊处优、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萨法维部队被不超过2万人的阿富汗部落军一举击败。首都守卫军龟缩在城里,不敢应战。

阿富汗军队的胜利,让他们喜出望外,迅速集结包围了伊斯法罕,等待里边的人因饥寒交迫开城投降。此时,萨法维王朝国库亏空,国王和政府的无能,让守卫伊斯法罕的格鲁吉亚雇佣军无心恋战。

城内没有粮草供应,伊斯法罕的军民吃完粮食吃猫狗,吃完猫狗吃老鼠,甚至人的尸体都成为了果腹之物。尸体的堆积让城内爆发了瘟疫,使得城市的防御体系濒临崩溃。

围城持续了7个月后,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萨法维国王被迫开城投降。马哈茂德则毫不客气的占领了王宫,将王室成员全部扣押,并把整个后宫的女性分给了自己和各部落首领。他自称“马哈茂德沙赫”,开始统治萨法维王朝的庞大疆域。

然而他的加冕并没有给伊朗地区带来和平,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帝国迅速陷入分裂。马哈茂德一开始没有做好长期治理的准备,也没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兴趣,他只贪恋伊斯法罕那些令人垂涎的财富。于是在他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屠杀和镇压后,什叶派穆斯林的反抗反而越来越多。

伊斯法罕的乱局,让西方奥斯曼帝国巴格达的帕夏(省区军政最高长官)以恢复萨法维国王王位为由,发动了新的战役。

这使得占据萨法维王位的阿什拉夫(马哈茂德侄子,暗杀了马哈茂德后继任王位)在1726年处死了原萨法维末代国王苏丹·侯赛因,并将其头颅送给了奥斯曼巴格达帕夏,用以证明萨法维王朝已经灭亡。

2.萨法维王朝的复国尝试

为了避免被奥斯曼帝国和俄国蚕食,同时得到两大帝国的认可,阿什拉夫将胡齐斯坦、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甚至德黑兰地区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并对奥斯曼苏丹称臣;又将吉兰省和伊朗在高加索部分领土割让给沙俄。阿什拉夫的“卖国行径”令伊朗地区的军民渴望一名领袖带领大家将阿富汗人赶走,重建伊朗人的王朝。

此时,原萨法维王朝合法继承人的塔赫玛斯普二世(亡国之主“苏丹·侯赛因”之子)正在呼罗珊首府马什哈德避难。他联合当地军功赫赫的纳迪尔,迅速集结了大批军队。

公元1726年,纳迪尔武力征服马什哈德,信仰逊尼派的纳迪尔为第八任什叶派伊玛目礼萨的圣陵圆顶重新镶金,标志着塔赫马斯普二世和纳迪尔的正式结盟。纳迪尔被任命为呼罗珊、克尔曼、马赞德兰和锡斯坦省总督,塔赫马斯普二世更是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纳迪尔的长子。

1729年9月29日,纳迪尔击败阿什拉夫。同年11月12日,阿什拉夫余部被歼灭。阿什拉夫本人仓皇逃往设拉子。

纳迪尔凯旋进入伊斯法罕,塔赫马斯普二世重回都城。之后,纳迪尔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12月30日,在距离设拉子三十公里的扎尔汗再次击败阿什拉夫。在其狼狈逃往坎达哈地区的途中,遭遇当地部族袭击,阿什拉夫被俾路支人杀死,头颅被送给了纳迪尔。

塔赫玛斯普二世为酬谢纳迪尔,给他送去了一顶镶嵌宝石的王冠,并将他册封为多个行省的总督,还将另一个亲妹妹拉兹耶·哈努姆许配给纳迪尔(伦理问题不能用中国的道德观念来看)。伊朗王国控制的领地很快绵延至了伊朗与奥斯曼帝国的边界。

纳迪尔立志恢复阿巴斯一世时的帝国疆界,他向西攻打奥斯曼帝国,收复了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接着又横渡阿拉斯河,夺取了数个高加索行省。向东直奔呼罗珊和阿富汗,成功镇压了阿富汗部族的叛乱,维持了当地的和平。

纳迪尔的战功赫赫,让留守伊斯法罕的塔赫马斯普二世如坐针毡,作为什叶派领袖的他极力想要扼制信仰逊尼派的纳迪尔的崛起。公元1730年12月底,他罢免了纳迪尔总督之职,亲率大军同奥斯曼帝国开战,企图完成纳迪尔尚未完成的统一大业,重振帝国熊威。

但能力不足的他在阿塞拜疆一败涂地,仓惶逃回伊斯法罕。他急忙与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签约,割让高加索和亚美尼亚部分领土给奥斯曼,割让里海南岸部分行省给沙俄,让沙皇彼得大帝正式占领该地区。

面对塔赫马斯普二世的“叛国”,纳迪尔公然和其翻脸。在伊斯法罕,他主导首都权贵废除了塔赫马斯普二世的王位,并将其遣送至呼罗珊的萨布泽瓦尔幽禁,王位由其八个月大的儿子阿巴斯三世继承。纳迪尔被封为摄政王,统揽王朝一切大权。

纳迪尔一心只想着恢复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拒绝了众多贵族请求他主持内政的请求。他率军向地中海进军,渴望夺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公元1732年12月8日,纳迪尔占领了库尔德城市基尔库克,并在之后对战奥斯曼天才将军托帕尔·奥斯曼帕夏,他先败后胜并成功击杀了托帕尔。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和纳迪尔和谈,释放了所有伊朗战俘。在接连的胜利后,奥斯曼帝国承认伊朗对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宗主权。

在沙俄方面,纳迪尔也成功地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和约,不仅迫使俄军从占领区撤出,还成功说服沙俄阻挡了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援军的过境。纳迪尔的军威让国家获得了波斯湾南部巴林群岛的统治权,控制了马斯喀特、阿曼和也门的一部分。

3.阿夫沙尔王朝的短暂统治

公元1736年的纳吾肉孜节,纳迪尔在驻扎的阿拉斯河南岸穆甘平原,召集所有名流显贵,宣称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恢复了伊朗往日的疆域和荣耀,即将隐退。众人心领神会,再三邀请他登上王位,统治伊朗地区。

于是公元1736年3月18日,在中国古代接连上演的“剧目”在伊朗发生了。贵族精英再三坚持,纳迪尔再三拒绝,最终他“迫于压力”成为了伊朗地区的王,阿夫沙尔王朝正式成立,纳迪尔之子礼萨·库里·米尔扎(后被废)被封为王储,年仅四岁的阿拔斯三世将在纳迪尔即位几个月后离奇死亡。

阿夫沙尔王朝建立后,新任国王没有停止征战的步伐。公元1738年3月13日他摧毁坎达哈城堡,收复了坎达哈。叛军逃亡印度莫卧儿帝国寻求庇护。印度国王拒绝纳迪尔交出叛军的要求,还杀死了他派去的使臣,点燃了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5月19日,纳迪尔率军进攻印度。6月30日,大军攻克喀布尔,9月18日,印度半岛的贾拉拉巴德被攻克。1739年2月6日,纳迪尔从狭窄的山路绕行,避开了白沙瓦总督的守军主力,出其不意攻克了白沙瓦和拉合尔,打通了通往德里的道路。

莫卧儿皇帝亲率30万大军、2000门火炮和2000头战象迎战纳迪尔八万九千人。纳迪尔用铺满稻草的木板链接骆驼,点燃大火后驱赶它们冲向战象,让印度引以为傲的战象大军变成了摧毁自己防线的武器。最终这场“骆驼对大象”之战耗费了3个小时,以印度人死伤7万,伊朗人死伤7千结束。

这场大败令印度莫卧儿皇帝尼扎木·穆尔克威严扫地,不得不通过政治途径获得和平。他亲自出使纳迪尔军营,承认战败,将重型火炮和战象全部交给纳迪尔。

1739年3月20日,印度皇帝将皇冠赠给了纳迪尔,纳迪尔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城,印度皇帝骑马陪在其左右。为了彰显自己是这里的新主人,他入城后边走边向民众抛洒金币和银币,并按照伊朗习俗向当地人分发糖果。

对印度莫卧儿的征服,令纳迪尔收获颇丰,他宣布对所有伊朗人免除3年税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伊朗人民的支持。但在印度地区,纳迪尔的作威作福,却激起了印度权贵们的不满,当纳迪尔在皇宫内被谋杀的谣言传开后,暴动迅速爆发。

纳迪尔发觉乱局后,决定迅速辟谣稳定军心,并在禁卫军的保护下到市中心大清真寺发表演讲,却被暴动的市民扔石块,甚至遭到了枪击。

愤怒的纳迪尔下令伊朗士兵屠城,进行无差别的烧杀抢掠。整座城市被点燃,屠杀残忍可怖,吓得莫卧儿皇帝奔向纳迪尔,请求他宽恕市民。30分钟后,纳迪尔下令停止屠杀。最终这场暴动以伊朗人4千至7千人死亡,印度人死亡3万人的代价结束。

公元1739年5月12日,在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后,纳迪尔将佩戴的印度皇冠还给了穆罕默德,恢复了后者印度皇帝的身份。5月17日,他在喧天的鼓乐中离开德里返回伊朗。

他的返程耗费了两年零七天,在途中,他顺便镇压了新占领地区的几波骚乱,并在喀布尔庆祝了1740年的纳吾肉孜节(伊朗新年)。5月7日,纳迪尔回到了赫拉特,向臣民展示了他的战利品和胜利成果。

但是就在他准备亲自率军平叛西北边境的达吉斯坦时,却突然遭到了袭击受了轻伤。凶手被锁定在了被废的王储礼萨·库里·米尔扎身上。

无论怎样,这次刺杀让纳迪尔性情大变。他一改温和爱民的形象,开始对那些反抗高税收的起义进行无差别的镇压。很快他就从民众的“救星”变成了“暴君”。

就在他对奥斯曼帝国开战并取得几次胜利后,伊朗国内民众不仅不欢喜反而民怨四起。因为常年征战,获利的只有少数权贵,旱灾和农业生产力的下降让大批伊朗百姓纷纷破产。

纳迪尔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获得越多的胜利,伊朗人民就越觉得他像一个独裁者,毫不关心自己的死活。于是针对纳迪尔的刺杀接踵而至,他被迫远离伊朗本土军队,开始重用“外国”军力,又加剧了伊朗军人对纳迪尔的仇恨。

公元1747年6月19日至20日夜,在今天呼罗珊的古昌,在其侄子的谋划下,纳迪尔手下的70名军官发动兵变,潜入到他的营帐。一位名叫卡扎尔的将军将其刺杀,令这位征战一生的君主倒在了自己的鲜血中。

虽然纳迪尔在人生晚期给伊朗人带来了痛苦的回忆,但时间过的越久,他曾经的征服和胜利就越被人提及。在马什哈德,人们更是在纳迪尔陵墓前建造了他的雕像,供后人前来朝圣。

4.赞德王朝的短暂统治

纳迪尔去世后,阿夫沙尔王朝随即陷入混乱。他的侄子阿里·库里汗以阿迪尔沙之名称帝,各地势力不满他的残暴贪婪,以他谋杀纳迪尔为名起兵讨伐,王朝再次陷入分裂。一些卡扎尔和阿夫沙尔的将领在马赞德兰和阿斯塔拉巴德地区、阿塞拜疆、吉兰省以及格鲁吉亚纷纷割据称王。

各大军阀之间相互征伐,乱局一直持续了10年。最终在公元1757年,王朝南部的卡里姆·汗·赞德崛起,建立了以卡里姆为核心的王朝统治。遏制了卡扎尔人和阿夫沙尔人的野心,并在西部战胜了奥斯曼人。公元1776年,卡里姆夺回巴士拉,重新获得了波斯湾地区的统治权。

卡里姆在呼罗珊北部的流放中长大,属于腊克族,是赞德人的一个分支,也是伊朗西部卢尔人的一部分。为了防范乌兹别克人,纳迪尔曾将将卡里姆的族人驱逐到东北边境,这让卡里姆随族人积累了对外征战的丰富经验。

纳迪尔被暗杀后,卡里姆带领赞德部落军返回了洛雷斯坦马拉耶尔故地。之后他以设拉子为基地,成长为了法尔斯省的统治者。

公元1750年6月28日,他扶持一位17岁的萨法维王子伊斯法罕的阿布·图拉布·米尔扎以伊斯玛仪三世的名号继承王位。他本人不仅拒绝王位,也不愿意当摄政王,仅满足于“瓦齐尔·罗阿亚”(“国民的代表”)这一称号,但伊朗人民都将其视为王朝的国王。

和纳迪尔的穷兵黩武、推崇逊尼派信仰相比,卡里姆的统治更加长久而温和。他不否定萨法维王朝的统治模式,非常务实的承认了什叶派信仰的国教地位。

卡里姆·汗既有政治家的睿智,又有军人的勇猛,善良、敏锐,善于交际。在他长达20年的统治期间,伊朗进入了最为平静的时代,国家政治稳定、文化繁荣,让饱受战争之苦的设拉子和法尔斯省迅速恢复了元气。

在他的统治下,伊朗南部的优势持续巩固,波斯湾贸易重新兴盛,设拉子成为了伊朗地区政治和贸易中心,城市建设迅速兴起。伊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重心暂时向南倾斜,远离了危机重重的伊斯法罕、加兹温、大不里士和马什哈德等地。

卡里姆拒绝激进的宗教政策,他允许所有异教徒在设拉子建立维护他们自身的宗教场所,并派政府军对这些场所予以保护。无论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还是逊尼派穆斯林,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和国家的建设中。

而卡里姆·汗本人则过着及其朴实的生活,他居住在自己的小型宫殿内,到74岁寿终正寝。将名不聊生的伊朗南部打造成了中东地区上一片和平的绿洲。

然而他死后,美好的时光迅速消散,新一轮的混乱时代再次开启。好了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下篇文章我们详细了解伊朗如何从近代走向今天。这是与您分享的第645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篇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伊朗   马斯   奥斯曼   阿富汗   王朝   中东   帝国   印度   王位   政权   公元   自我   地区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