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诗千行重庆沙坪坝第十五站 嘉陵江畔磁器口 歌乐山上云顶寺


主要景观:磁器口、九石缸滩、翰林院、宝轮寺、少妇尿童雕塑、钟家院、宝善宫、深水井、文昌宫、划拖嘴、镇水观音”像 莲花荡、金碧桥、歌乐山 三百梯 云顶寺

诗曰:

诗人自古爱嘉陵,江水秋来分外青。江有石门相对立,石门近处是沙坪。

佚名《沙坪坝》

话说诗人们游完了九龙坡主要景观,来到沙坪坝。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西部,东隔嘉陵江与江北区、渝北区相望,东南紧邻渝中区,南接九龙坡区,西依缙云山与壁山区毗邻,北与北碚区相连。

先秦时期,沙坪坝属巴国地。秦汉时期,属巴郡。西晋,成汉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大宝元年(550年)置楚州。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改楚州为渝州。唐朝循隋制。属山南西道。

宋代,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属夔州路(川峡四路之一,治今奉节)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为重庆府,属四川行中书省;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府。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重庆路。属四川行省。明代,先后属重庆府、夔州府、重庆卫、瞿塘卫。清代循明制。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

中华民国时期,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属东川道。1939年,划入重庆市沙磁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沙坪坝原本是嘉陵江边的一块平地。蜿蜒的嘉陵江,发源于秦岭,经陕西、甘肃、四川,最后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就在汇流处的上游不远,原来有一对江心石仿佛一座石门,石门一旁的江岸就被称为“沙坪”。

据重庆最早的地方府志载:在明代万历年间,书中第一次记录了一个地名叫“沙平”。大概因为这一带土质以沙石为主,地势较为平缓,所以就叫成了沙平。后来“平”字写成了“坪”,再后来“沙坪”又演变成了“沙坪坝”。

【明】沈周《南洲为华中天题》

湖水中央地可农,龟蒙游处有遗踪。沙坪接畛田千亩,玉溆通桥路几重。

凭雨阑干闹荷叶,跨波亭馆夹芙蓉。开门便有阳光入,曝背观书好过冬。

【明】 薛始亨 《舟泊沙坪怀赵伯良孝廉》

天空夜如洗,雨后几星明。海气浮孤屿,亭亭缺月生。

推篷抚瑶轸,江岸静无声。弹作相思曲,怀哉一水盈。

【清】赵熙《登舟》

渺渺伊人水一方,消魂此地即河梁。沙坪作戏曾题字,山木惊秋又著霜。

篙眼蜂窝留癞石,橛头鱼网晒髡杨。思君藉甚潘邠老,好句如花作菊香。

【清】顾印愚《晚眺明月桥南石步间偶题》

沙坪残草伏雏双,明月杯湖带石矼。我酌长瓢从漫叟,天然秘色旧鸡缸。

诗人们首先来到位于沙坪坝区东北部磁器口古镇,前临嘉陵江、后靠歌乐山。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并列,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因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旧称白崖。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

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古镇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前后两条街,分别称之为“正街、老街”。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

磁器口古镇,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宋】庞其章 《留题白崖》

金地枕岩壑,登临荡郁怀。林泉围翠幄,仙洞锁阴霾。

秋练澄江静,云屏叠嶂排。坐凉风入竹,殿古藓侵阶。

潇洒来僧舍,嚣烦厌县斋。白崖今得到,无处问洪崖。

【明】王廷相《发白崖》

霜青沙塞欺我衣,蛮方岁暮还思归。苍山冥冥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

可怜生事尚羁旅,何日宦情真息机。沧洲鸥鹭同萧散,魏阙动华绝是非。

【明】释今摄《送陆亦樵上白崖》

步入东南翠霭重,白崖深处雾烟封。金鹅咫尺通三叠,玉练千寻并五峰。

学易欲随才子后,读书偏傍谪仙踪。他年副墨藏名壑,百变风云共淡浓。

【唐】齐己《荆渚寄怀西蜀无染大师兄》

大沩心付白崖前,宝月分辉照蜀天。圣主降情延北内,诸侯稽首问南禅。

清秋不动骊龙海,红日无私罔象川。欲听吾宗旧山说,地边身老楚江边。

【清】赵熙《过飞浪子》

山楼尽处苇初花,大段江程取势斜。行过慈溪秋更远,一丛林影退公家。

古渡码头位于嘉陵江边,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民国达到极盛。

【清】赵熙《慈溪口》

塔尖遥望笋班齐,白鹭群飞拂水低,远远青山知隔县,棹歌声里过慈溪。

磁器口的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除大码头外,还有历史悠久的4家丝厂,一家制呢厂,他们都设有自己的货运码头。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商,批零量购,货畅其流。大码头右侧的豆芽湾,是米粮帮、木材帮、篾货帮、煤炭帮的地盘。与码头河街相邻的是铁货街、猪市、鸡鸭蛋市和盐市口。各行业的同业公会都有事务所,食品糕点业26家,棉纱布业20家,茶馆酒馆116家。

九石缸滩在磁器口江滩下游,因滩上有九块形如石缸的巨石而得名,传为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攻入重庆的宝地,有“石缸对石鼓,黄金万万五,谁人能知晓,买下重庆府”的民谣流传。“石马河桂花香,九石缸有宝藏”在磁器口附近更是广为流传。

九石缸河滩由于地势险要、暗流涌动,上有划拖嘴,下有石门,此三处自古以来就是艄公眼中的鬼门关,被称为鬼门关。九石缸长达几里,在涨水期间危害尤甚,于是在此过往的船只必会在此撒钱以求平安,求河神保佑,日积月累九石缸河滩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钱滩”。所以过往船只至此,主动将品相好的钱币投向河滩。待潮水退后,曾有很多人到此捡“钱”淘宝,据说大多人这里一天就捡了古钱一百枚之多,在此捡的古钱卖出的最高价有一枚达17万之多。河滩上留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曾在河滩旁发掘汉代崖墓群,墓壁上有“永寿四年”(即公元158年),“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的题记,并出土陶俑、陶器若干。

【当代】朱墨《九石缸》

神仙受贿也乘时,过往舟帆不敢欺。 瘠薄铜钱方笑纳,硕肥元宝更相宜。

蟹巢霸币人称恨,鹅卵成精事大奇。 当世功名全扯淡,何如为九石缸痴。

翰林院是磁器口古代私塾,原为鲤鱼石学舍。清朝乾隆年间,磁器口孙家有私塾学馆“鲤石草堂”,百姓称之为“鲤石学舍”。清代中后期,孙家先后高中三名举人,后来,该书院由黄钟音承办,黄家代代相传。黄钟音高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另一名学生段大章也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政使。因此,当地老百姓又称该学舍为“翰林院”,故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之说 。

房屋现还保存在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当代】朱墨《翰林旧居》
出三举子巷幽深,五里连封两翰林。 清读声中无俗辈,圣贤书上有黄金。

穷能恪守修身志,达则坚行济世心。 误我一生悲失学,鬓霜聊对暮蝉吟。

古时磁器口,有九宫十八庙,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存下来且较完好的只有“宝轮寺”。

宝轮寺,位于磁器口过街楼对面,背依白岩山,面对嘉陵江。宝轮寺后面原有一石岩,名曰“白岩”,故镇亦名曰“白岩镇”。据《巴县志》记载其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后因明朝建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后明成祖)逼迫退位而辗转到磁器口时,曾在宝轮寺隐居五年之久,故又称“龙隐寺”。白岩镇也因此曾称为“龙隐镇”。在清中期到民国初期由于当时转运瓷器,所以民国初期又将“龙隐镇”改名为“瓷器口”,同音译为“磁器口”。

据传,当年因为建文帝的到来,宝轮寺的佛光更加耀眼,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坝均可见。

民间传说其为唐代的尉迟恭所建,有人认为其始建于西魏年间(公元535-556年)。宝轮寺”建于唐初,宝轮寺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所建,其建筑为全木结构,大雄宝殿的殿柱是约两人合抱的马桑树,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径不过一尺大小。而大雄宝殿的建筑内外结构未用一颗铁钉,且是全木结构。殿中两桩刻有盘龙抱柱,一为张口龙,一为闭口龙,栩栩如生

最奇的是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但两柱平衡,历时千年之久,全殿无歪斜之虞,真可谓天宫巧匠,堪称一绝。

传说,在大雄宝殿的古佛下面有一个流米洞。可供寺内僧人米粮,可惜后来出了一个有贪念的僧人,想多接米而使流米洞不再流米出来了。

大佛座像前有一井,名曰“放生井”,其井底直通嘉陵江九石缸河滩,若从这洞中放入鸭子,不久即可看到鸭子从河滩之中游出。

原大雄宝殿内,存有一尊如来佛像,为清代中期塑像。大佛面目慈祥,嘴角微微向上,体躯高大,盘膝而坐。造型既庄严又伟岸,栩栩如生,只要你进大殿拜佛,望之就有普渡众生,佛法无边之感,顿生敬仰,崇尚之情。

宝轮寺在鼎盛时期寺院住有僧侣三百多人,禅房一百多间;外地僧侣来此修学求戒者人数众多,是西南地区出家僧侣修行和传播佛法非常重要的道场之一。

昔日,古刹殿宇层层,林木茂密,百鸟争鸣,苍松翠柏覆盖庙。内有殿宇16座,佛像372尊。此寺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把庙宇几乎烧尽,仅存大雄宝殿。

重建后的 宝轮寺分大雄宝殿、川主殿、观音阁、天王殿、药王殿、禅房和藏经楼等。

宝轮寺寺顶飞檐翘角,其瓦远看无异样,近看背光滑,阳光一照光彩耀目,雨后阳光一照,如一道彩虹横跨宝轮寺。清晨,在嘉陵江江雾笼罩下,宝轮寺更加神秘。站在歌乐山顶俯瞰宝轮寺,祥光闪烁,照耀苍穹。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

【清】 陈廷訚《宝轮寺》

拨云寻古寺,崖破洞重开。 山鸟惊人起,江流抱石回。

天飞岚外翠,霞落镜中杯。 蹋遍空王界,深篁辟草莱。

【清】祖道《秋日过宝轮寺沛霖》

契阔高禅久,今朝诣竹林。门回秋水远,径折白云深。

自得定中趣,因成物外吟。夕阳发归兴,何日再相寻。

【当代】鞋钉《白岩寺禅意》

心湖浪起幻无形,古寺呤行论五经。无字白岩尊者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余生太上忘俗情,幽居涧水露霜迎。听风戏鹤孤峰顶,月下独酌笑几声。

【当代】朱墨《宝轮寺》
宝殿禅光蕴落霞,大明曾是帝王家。 柱基凹凸存玄意,龙口关张喻正邪。

贫要偷生尤可恕,佛前恶念断难遮。 不然但看无常手,饶过丧心几爪牙!

在宝轮寺下面金碧桥边有一个雕塑十分惹人喜爱,它就是有名的“少妇尿童”。

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来磁器口避难时,偶饮七岁男童浴后小便,其哮喘、劳损病不治而愈,得以继续安全云游四海,故民间称童子尿为护龙水。

据闻某天夜里,神仙托梦于避难宝轮寺的建文帝朱允炆:“七岁童男小便可解也。”原来,落难的建文帝因奔波劳累,患上了哮喘、劳损、风湿等病,碍于永乐皇帝追杀而不敢求医问药,得神仙托梦后,出庙暗访,果然发现一女人抱一男童小解,问之,童正七岁,便说明来意讨要童尿。一碗童子尿饮下,病痛俱去之。

钟家院子位于磁器口正街的西侧,西望歌乐山,东临嘉陵江,旧时是钟云亭老先生的居所。

相传钟云亭老先生从小聪颖迷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亲友的引荐下,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并最终成为慈禧太后的外采办,经常出入皇宫大门,为慈禧购买金银珠宝和山珍皮货,受到慈禧的认可。

后来,钟云亭向慈禧批准,想要告老还乡。在获准许后,便在北京请人设计了房屋图纸,想回到老家磁器口修建房子,这便是现在的钟家院。

钟家院建成于1890年左右,原占地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抗战时期遭到破坏,保留下500平方米的前院。

整个院子既有北方四合院韵味,又极具南方民居精致典雅的特色。院子天井宽敞,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韵味和皇家园林风范。但其建筑材料所用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逗房又极具南方民居特色,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前厅、正厅等建筑主体木结构保留比较完整,院内展示的明清古床、花好月圆桌等古代文物,是磁器口典型的清代民居。

院子天井的四个木柱上本有两副对联,一副是:“金鸡引路,莫道因缘有蹊跷;锦衣还乡,仍需从头做文章”,另一副是:“琴棋书画,塾能生巧;之乎者也,勤可补拙 ”。

【当代】朱墨《钟家院》

满夷将坠别金銮,踏浪慈溪月色宽。 大宅辛劳归管事,香车来往尽弹冠。

频经铁腕惊魂梦,几度残檐作网竿。 旧院深藏悲喜剧,长宜野老醉中看。宝善宫位于磁器口古镇内正街,是磁器口九宫十八庙的著名道观,是善男信女祈福求愿之地,一墙之隔就是闹市。

它是一座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合院的形式。 建筑布局与道家“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观念相符合。宝善宫大门不在道观轴线正中,而偏向东南,面向嘉陵江,寓意道家水火相克(木房怕火,便用水来相克)。正因为如此,这个院子才能多次躲过劫难,至今保存完好。

宝善宫天井宽阔,呈梯坎形,中有一约100平方米的拜台,昔日的善男信女均在此跪拜上香,拜台上还有一口古井,井内之水称为神水,过去善男信女在此跪拜后,都要饮神水净手,爬16步梯坎去大殿叩头许愿,这样方才灵验。

在进门处有一个许愿池。古戏台被黄桷树遮挡得严严实实的,非常凉爽。院坝中间,是一些休闲茶座。著名的丁肇中先生曾就读于此,楼下设有丁肇中博物馆。这座四合院保存完好,古老的建筑,黄桷树、石梯、廊柱、戏台、水缸等。

【当代】朱墨《宝善宫》

仙界红尘一步遥,煎烹九鼎逼空霄。 炉中尽日香烟舞,殿上三清羽盖飘。

太乙坛边符满尺,华阳巾下剑横腰, 假如反腐邀宫士,李老君前敢不招?

古镇磁器口正街有口深水井,在街边立了一块碑石,成为千年古镇的一处景观。

相传,明朝被废皇帝朱允为逃避其四叔的追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磁器口。建文帝进了大街,随风飘来饭菜香味,来到一家饭馆门前,饭店老板姓张名宝泉。张老板迎上前来: “ 客官,请里边坐。 ” 建文帝早已饿荒了,身子一软,就瘫坐在长板凳上,过了一阵,才清醒了一些,张老板问: “ 客官,先上个单碗,再来盘椒盐花生下酒,垫了底再吃饭吧? ” 建文帝伸出手朝蒸笼一指,五个指拇又恰恰相反分开。张老板认为大买主来了,对着跑堂的叫喊: “ 来五碗烧白,外加两个冒儿头。 ”

建文帝从未吃过烧白。的确好吃,饿起肚子的人,吃起更加味美,比皇宫的山珍海味好吃得多。吃安逸了,抹嘴就往外走。 “ 喂,客官,钱还未付! ” 建文帝一听既不敢说出自己是皇上,又不知怎么付钱。边说边拍自己胸口,指着内衣里有排玛瑙钮扣说: “ 老板,我带的盘缠的确用完了,你看这排扣子值不值这顿饭钱: ” 皇帝身上的扣子肯定不是塑料的,也不是有机玻璃的。张老板拿在手里一看,眼睛都绿了。珍珠玛瑙的,不说一排,就是一颗也够他站到吃,睡到吃,全家吃一辈子也吃不完。建文帝不知扣子值多少钱,只要走得脱,他把这排扣子甩给张老板,转身就朝街上去了。

此时,天色已晚,黑洞洞的街头: “ 铛、铛、铛 ” 传来打更匠打初更的锣声。打更匠边打边吼: “ 接皇上御旨,川东道重庆府台传令,晓喻百姓;凡是过往客商、路人,不是自己亲友的,各家都不得收留,凡有留者,全家抄斩 ……” 建文一听脚都软了,还敢去歇客栈吗?今晚将在何处栖身?无处睡,还是小事,你听打更匠传的御旨,通辑令硬是追来了。他不由自言自语说: “ 四叔啊四叔,也不要追得这么急嘛!白岩镇方向我还未摸清楚,你怎么就跟到追来了呢? ”

建文帝向黑洞洞的街那头一看,朱家巷口的栅子门已关了,这头高石坎传来马蹄声响。不由的长叹一声,出了一身冷汗,往哪里躲呢?也摸不清门道,急忙躲进街檐下,高一脚,矮一脚,只听 “ 咚 ” 的一声,他一头栽到檐下的那口枯井里去了。也算是真龙天子的福大命大,幸好这是一口早已干涸,并不深的枯井。瘫倒在井下的建文帝眼望着并不高的井口,不由得鼻子发酸,黯然泪下,自言自语: “ 我的命好苦啊!刘相爷要我出家为僧,与世不争,硬是有道理。常言到: ‘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 容二 君 ' 。争个啥哟,四叔朱棣姓朱,江山还是朱家的,争名夺利到头来还不是逃不了, ‘ 一死万事休 ' 唉 ……” 。

建文帝说着说着不由得两眼一闭,模模糊糊打了个盹。等他醒来,急忙用枯井底下水凼中的水打湿头发,摸出锦囊里的剃刀,为自己削了发,经街坊一老者指点,他顺首高高石梯坎,走进了巍巍雄伟的白岩寺山门。进殿拜见寺中的主持法师,拿出度牒,请求来寺寄钵修行,受到法师的欢迎。建文帝在白岩寺削发避难,住了四、五载后,才离开白岩寺,亡命天涯去了。

后来,僧人在他住的禅房打扫,从藏经柜中发现一张宣纸上有 “ 龙隐诗 ” 一首,才晓得寄钵寺中的和尚是逊国亡命的逃难的建文帝。

自从这一秘密揭晓,远近川内川外都知道建文帝在白岩寺避难隐居。白岩镇随即更名为龙隐镇,白岩寺也更名为 “ 龙隐禅院 ” 了。

街上张记饭馆老板得知那天吃饭没钱付的小伙是建文帝,硬是 “ 南瓜煮稀饭 ― 搞刨了。 ” 率领全家老小、姑爷、舅子、老表,倾巢出动,将饭馆门面大兴木工装修一新,并制成一块鎏金的招牌 “ 张记龙隐饭店 ” ,请来鼓乐手吹吹打打,热闹了好几天。后来特别雇请歌乐山上能工巧匠,镂雕一块高一丈二,上雕有蟠龙的石碑 “ 龙隐井 ” 。

真龙天子蹲过的井,必然有神灵,说不定皇上爬出来遗留下什么圣物。立即动员家族中青壮小伙,带上挖锄,日夜不停掏井。枯井越掏越深,越深越往下掏。圣物未掏到,倒把老井底下一股泉水淘出来了。当泉水冒出这天,街上引起了轰动,男女老少,万人空巷,都涌到大院围观。众人皆说: “ 此乃圣泉也,是吾龙隐镇百姓福矣! ” 随即由镇上筹资在 “ 龙隐井 ” 石碑对面,又竖立了一块 “ 圣泉井 ” 石碑。但老百姓仍喊: “ 深水井 ” 。因井水深不见底,中间像朵莲花,长年沸腾翻滚,作为磁器口的老地名,

自古街坊百姓吃水都是下大码头挑江水吃。自从 “ 深水井 ” 圣泉水冒出,远近街坊都来此取水。水清澈甘甜,用它做饭饭香,沏茶茶香,点豆花又白又嫩。更为奇特的是本街豆制品作坊,只有用圣泉井水才做得出纸样薄的千张皮。龙隐圣泉的 “ 深水井 ” 源远流长,永不涸竭。数百年来,名扬四方。清乾隆年间,渝西发生过一次地震,震后泉水流量大减。

又传,这里原有一口枯井,明建文帝辗转流落到磁器口时,饥渴难耐,又要躲避官兵的盘查,慌不择路时,一头躲进了这口枯井之中。说也奇怪,就在建文帝哀叹时运不济时,井里突然冒出一股清泉,并生出莲叶覆于井口,瞒过追兵。建文帝饮泉后,不觉精神大震,饥渴顿消,后挂单在磁器口宝轮寺。自从此井有水后,磁器口其它水井也陆续有水了,人们称其为“生水井”;因建文帝在宝轮寺出家,也名为“僧水井”,后来,井越掏越深,人们也就称之为“深水井”了。

佚名《深水井碑文》:

风景一统说灵泉,井底波澜汇百川。共仰真龙抛万念,至今气绕马鞍山。

【当代】朱墨《深水井》
风云一统说灵泉,井底波澜汇百川。 亡陛便衣潜屈洞,护龙真水出王莲。

隐名仍属朱家子,参拜唯余野鹤烟。 莫把袈裟归宿命,尺泓冷眼对青天。

从宝轮寺大门的过街楼下行,穿过一座小桥,就是磁器口的金碧山,一条老街如同古朴的腰带,镶嵌在金碧山腰。

  右行是文昌宫古寨门,老城墙下有建文帝雕像。

这条老街上有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吊脚楼、停泊在嘉陵江边的渔船、水岸岩石上旧时用于保佑渔船的水观音。

文昌宫坐落在磁器口三山之一的金碧山上,嘉陵江上往来的船只远远便可见到这座高踞于山岩上的庙宇。该道观为明代所建,供奉有文昌帝君。在中国神学中,文昌帝君掌管着功名禄位,故为文人必拜之神。它背靠金碧山,面向嘉陵江,金碧辉煌的庙宇,是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天井、庭院、斗拱、挑梁、木门、木窗雕刻有精巧的花鸟走兽图案。曾有一百多间房屋,在那时就是磁器口的一大景观,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战火被大部分摧毁,文昌宫遗址仅存一道古寨门,和一段古寨墙。

传建文帝流落到今磁器口宝轮寺时,常来文昌宫拜祭主管人间爵禄、能预知世人穷达与官运的文昌帝君,因皈依佛门,不愿再次战乱加害百姓而放弃了夺回皇位的念头,使百姓免受战乱。自建文帝后,文昌宫香火渐旺,名声大振。

朱允文塑像,正面看,是一位满目忧患、凝神沉思的和尚;侧面看时,却是一风骨绝佳、胸藏万千兵马的皇帝。雕像一侧是建文亭,匾额有“俯仰乾坤”、“烟霞无尽”,在此处观景,江天一览,烟波浩荡。

【当代】朱墨《文昌宫》

文昌香火纪恩洪,两帝慈悲息总戎。 水族争封头竞拜,书生占卜日方隆。

街兴百业蒸迷雾,莲荡千船只待风。 到此江天宁落魄,赏心每见鹤翻空。

塑建文帝雕向上游前行200米嘉陵江边,有一处险滩,名曰划拖嘴。这里一带地势险要,岩石延伸到江心,嘉陵江水流经这里形成半回水沱,一半险滩的险要形势,行船十分危险。下行船只一定要拿好桡桨,对淮礁石而行,临近时猛抵礁石,随水流改变航向,滑行而下,才可平安无事。上行船则需数人拉纤方能前行,故名滑拖嘴。“滑拖嘴”的石壁上,有这样两句诗:“贫生转舵多为鬼,拼死向崖必退灾。”

【当代】南纪生《划拖嘴石刻》

划拖嘴上浪飞埃,过此渐世免战牌。一载惊魂都付与,三言警语架高来。

贪生转舵多为鬼,拼死向崖必退灾。信有观音能镇水,千年古道雾重开。

【当代】朱墨《划拖嘴》

划拖嘴上浪飞埃,过此滩无免战牌。 一载惊魂都付与,三言警语架高来。

贪生转舵多为鬼,拼死冲崖必退灾。 信有观音能镇水,千年古道雾重开。在滑拖嘴石梁由岸向河中心延伸近百米处,岸边为一高大石壁,石壁上有古人刻的三个大字“架高来”,字径约1米,为清光绪年间多人吴筱松所书。嘉陵江上流河水至此,因受石梁阻挡,直冲石壁,然后形成回旋,向江心流去。如船老大不明就里,为避免船冲向石壁,而转舵欲逃,则必船毁人亡,应按照石壁上的“架高来”,正舵架往石壁而去,方能顺回流从江心而越过石梁险滩。因此处常有船只在此翻沉。“架高来”题刻为警示上游来船而作,起航标作用。

石壁旁还有石刻“镇水观音”像。磁器口的水观音一带地势险要,岩石延伸到江心,嘉陵江水流经这里形成半回水沱,一半险滩的险要形势,行船|分危险。下行船只一定要拿好桡桨,对淮礁石而行,临近时猛抵礁石,随水流改变航向,滑行而下,才可平安无事。上行船则需数人拉纤方能前行,所以,这里又名滑拖嘴,不知多少船只在此触礁沉没,以致船毁人亡,酿成几多悲剧于是,人们想到了救苦救难的观音萨,使自发组织在此雕刻了观音像,并长年供奉以祈求她保佑平安,习惯上,大家就称其为“水观音”。自从有了水观音后,过往船只就很少出事了。据说,水观音十分灵验,除了专门保佑过往船只渔民外,还为群众消除其它灾难,送给跪拜人福祉,是以,各色人等常来跳拜,有许愿的,有还愿的,常年香火不灭。

磁器口莲花荡,著名的水港,由于上有划拖嘴,下有九石缸两个险滩,在水流作用下,江面常出现类似瑞莲浪花,故名莲花荡,是少有的天然良港。昼里千人拱手,夜来万火流光。数不清银号米市,豆铺绸庄。陶搪竹木,赌馆栈房。莫测镇中之生意,几同海上之洋场。

【当代】朱墨《莲花荡古津渡》

激流至此忽柔驯,举世声名古渡津。 南下舟漂春意足,东来帆满酒行频。

旗摇老大迎高席,锣响娇娘啭玉唇。 难得灯花拈不尽,通街斗巧到清晨。

金碧桥位于凤凰溪上,古称双龙桥,是磁器口年代最久、规模较大的古桥,建于清代,连接着正街与金碧街。民国时期,磁器口双龙桥两端都是热闹的街市,因此也名为“双龙桥街”。

从磁器口古镇出来,诗人们来到距古城中心16公里歌乐山。

歌乐山 属大巴山系华蓥山脉的分支中梁山,中梁山南延入重庆沙坪坝区后称为歌乐山。地跨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歌乐山镇两镇。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22.6公里,宽4.6公里。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北起于尖坡顶,南止于望江台。海拔一般在500一700米之间,高度依山势走向从东北到西南依次降低。主峰云顶寺海拔693米,为重庆市沙坪坝及邻区最高点。

歌乐山因“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宴宾客于歌乐山”而得名。又传“蜀丞李冰子二郎奉父命驻扎山上制伏了嘉陵江里的孽龙,感动了天官的葛萝仙子下凡降临山上,奏起仙乐,慰问二郎神,歌乐山由此而得名。”

为纪念此事,人们在歌乐山主峰修二郎庙。明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两次重修此庙更名为云顶寺。《巴县志》云:“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

“歌乐山为“川东式”背斜低山,岩溶作用发育,结构上上具有“一山三岭二槽”的特点。除了地下暗河外、水库、蓄水岩溶洼地以外,还有清水溪、凤凰溪、詹家溪、跳磴河等溪流发源于此。土壤以黄、红壤为主。植被为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交混。煤藏不丰富,地下还有天然气。

歌乐山有马蹄井、龙井泉、聪明泉、黄桷洞等自然景观。

顺着大门走入歌乐山,新鲜的空气迎面而来。茂密的树林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些树林,就像一个又一个的守卫在这里保护着革命先烈们,让他们安安静静的长眠于此

往上面走两公里就到了白公馆 。白公馆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处于歌乐山半山腰 地势险要,他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代,就用了白居易的别号 香山居士 把别墅命名为香山别墅。有20间牢房,在院内墙上写有“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白公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

从白公馆再攀行约2.5千米,就是渣滓洞。这以前是陈尔昌办的1920年一个小煤窑, 因为里面煤少渣多而出名。渣滓洞位置很隐蔽, 一面是沟,其他三面是山。矿主被国民党的军统害死后,用来作为监狱。有两层楼,分为内院 、外院 、刑讯室、 这里展出了刑讯工具有铁锁链、辣椒水、老虎凳、门签等。

歌乐山三百梯是川渝古道在歌乐山上的一段石板梯道,起于步云桥,止于同善桥,是历史上商旅行人往返于川渝两地的必经之地,据推算约有400年历史。

路旁,竖立着一块刻有“古道三百梯”的大石碑。一条蜿蜒的山道,绕过石碑,曲折延伸至茂林深处。

拾级而上,途中草木繁盛,宁静的山间,只听见鸟鸣和风声。爬山虎藤蔓勾连,有的已经侵入石阶,像是要绊倒人;黄葛树一人难抱,虬劲的枝丫插入天际,像是撑起了一把大伞。

途中有一块巨石,上面写有“金山门”。

再往上走,地势也变得稍微平坦开阔,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蘑菇亭。

接下来会看到一个巨大的仿树根雕塑。

穿过这一片,是山上的一口古井,叫“龙泉井”。

半山腰屹立着烟云亭,背靠山壁,四周翠竹环绕,有匾额和楹联为:“万顷松涛万顷翠;满山云气满山红。”从此山开始山变得陡峭,所以是沿壁修建的栈道。

还有清风亭。

半山腰,有一泉眼,不大,麻线似的泉水不断流出,滴落在石板上,像珠子一样滚开去。旁边石碑上有文字介绍:光绪年间,四川举子骆臣襄进京赶考,途中路过重庆府。上歌乐山揽胜,来到一处山泉旁,捧泉水饮下,顿觉劳顿消失,神清气爽,多日来上京考试的忧虑与担心荡然无存。骆臣骧于是携泉水上路,并时常饮用。到了京城,在考场上骆臣骧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当夜,慈禧太后梦中见到两匹马驾五色云彩进宫,以为吉兆。第二天,慈禧太后在参阅甲等试卷时看到了骆臣骧的名字,又想起昨夜所梦,于是录骆为状元。后来,骆臣骧说出歌乐山泉水的神效,世人皆以为泉水灵异,此处泉水因此得名“聪明泉”。

途中还有许愿亭。

许愿亭旁边是飞云桥,是一座铁索吊桥,走在上面会有摇晃的感觉,可以去体验一样。此外。

穿过飞云桥,是观云台,可以俯瞰重庆城区美景。

途中在很多石壁上,篆刻有古往今来文人墨迹。这些墨迹的内容,是题写歌乐山的诗词歌赋和楹联。

云顶寺位于歌乐山极顶,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77年),因所在峰顶烟云缭绕,故得名云顶寺,距今已有500余年。

据《巴县志》记载:“山崇五里,有寺曰云顶,颇弘丽”。据考证,古寺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宇三重,还有钟鼓楼、藏经阁等建筑,大殿的翘角飞檐挂有铜铃,每当佛钟敲响,又有山风拨动铜铃,再混合满山的松涛声,听者莫不以为天籁,巴渝十二景中最传神的一景“歌乐灵音”就是因此而得名。

云顶寺为昔日渝西名刹,重庆城内大量民众春季踏青、金秋登高或每逢年节庙会,都会来此进香朝拜,云顶寺因此香火盛极一时,是歌乐山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文景观。

陪都时期,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长住此处念经朝佛,蒋介石、孔祥熙等政要也常来此探望。寺庙被毁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庙宇被毁,寺内外的文物古迹和抗战遗址遗迹、文物碑刻也荡然无存。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掀起大炼钢的热潮,为修土高炉和炼钢,云顶寺被全部拆毁,从此铜铃之声没了,只剩下阵阵松涛。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大殿的柱基还在。

歌乐灵音”是重庆的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其“灵音”的说法来自歌乐山顶的云顶寺,因为其大殿屋檐上有12个铜铃,在风中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再和着山上的阵阵松涛,如灵音一般沁人心扉。

昔日古刹云顶寺山门前有一口形似马蹄的古井,井水清澈,终年不枯,寺中的僧人和居士都饮用此水。后将古老的马蹄井淘洗整修,在井的上方塑造一半圆半马蹄形拱门,雕刻着巴渝先民的民族图腾虎,两边落地处雕刻着马蹄,成为巴文化雕塑区的入口大门。

传说古代蜀郡太守李冰率次子二郎在灌口治水,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赶来治理嘉陵江洪水。一天,二郎来到嘉陵江畔的歌乐山上,发现江中一条孽龙兴风作浪,堵塞江道,使江水泛滥,两岸良田被淹没,人民苦不堪言。二郎决心斩除孽龙,为民除害。他跨上战马与孽龙展开搏斗。搏斗中,二郎持宝剑刺中孽龙,孽龙负痛挣扎,龙尾一甩打在二郎战马的屁股上,一只后蹄深深踩下了一个半圆形的深潭,从此,这里留下了一口马蹄井。

【宋】吕陶《云顶寺》

秀巘层层一径通,秋来更植万株松。闲中日永宜禅性,望处云平见物容。
半夜起风喧地籁,何年说佛响天钟。尘埃满马游从隔,寄恨烟萝第几重。

【宋】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

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

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堕薪。

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

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吟呻。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蓴。

锅锣石位于云顶峰左下方的崖上。为两块岩石,一块形似一口大锅,一块形似一面大锣,这是古老传说中的“锅锣石”。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此铸造一口百人吃饭的大锅,宴请各方功臣。

最后,诗人们从西岗门出来,结束了歌乐山旅游。

“渝西一柱”西岗门,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1853年。因为以前这里是歌乐山寨,这是山寨的大门,原来的寨门里还有瞭望台和枪眼,山寨在战时曾被当作避难所和军营使用过。

【明】刘道开《宿歌乐山白海楼》

山应参躔秀,江回巴字流。楼高临白海,客到是清秋。

萧管终疑幻,蓝舆但可游。松风来枕畔,一夜响飕飕。

【清】王尔鉴《歌乐灵音》

山回清音远,聿谁弄管弦。崖呜风度壑,松韵雨霏天。

讵迓吹笙客,俨来御鹤仙。昔曾广雅调,云顶响流泉。

【明】刘道开《宿歌乐山白海楼》

山应参躔秀,江回巴字流。楼高临白海,客到是清秋。

萧管终疑幻,蓝舆但可游。松风来枕畔,一夜响飕飕。

佚名《磁器口民谣》

歌乐灵音寺,龙隐凤凰台,渠涪文昌水,石马桂花香。

【清】 汪东 《应天长.除夕守岁,与家人话歌乐山旧事》

香篝续火,轻障护风,萧条暮景相逼。

漫对胶牙饧热,惊心又除夕。巴山夜,堪细忆。

听暗雨、做成檐滴。病中话、国恨乡愁,几载偷息。

谁道竟生还,料理琴书,人事异今昔。

炫转射帘灯烛,全家共筵席。杯行缓,歌韵窄。

待坐守、漏残窗白。便从此、整顿韶华,吟遍春色。

【清】汪东《歌乐山时,与尹默晨夕相共">南楼令·余养疴歌乐山时,与尹默晨夕相共》

歌乐万松声。还家梦里听。算年来、发已星星。

又把茱萸勤远瞩,风雨候,却多晴。菊酿制颓龄。

从游愧未能。路东西、似隔千程。幸道黄河清有日,留眼

【现代】老舍 《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

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 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

移竹渐添窗影绿,飞花时映彩霞明; 鸟声人语山歌乐,自有文章致太平!

【当代】蔡淑萍《水调歌头·登歌乐山》

携伴上歌乐,兴勇数峰低。松涛澎湃盈耳,枝隙透朝曦。

回首翠澜轻卷,何处来时幽径,烟霭又迷离。山果几株熟,点点紫红枝。

凌绝顶,飞逸兴,与云齐。廿年旧事休忆,歌啸任舒眉。

浩荡天风万里,尽洗胸中块垒,依旧雪霜姿。笑指云天际,应见大鹏飞。

佚名《歌乐山雨后》

云锁青山雾锁城,雨后翠峦分外清。欲将南山比瑶台,朝看流云暮看灯。

佚名《夜游歌乐山》

天暗林愈幽,风静汗如雨。幸有同行人,登临第一峰。

幽幽观云台,一览夜景胜。灯火辉煌处,璀璨重庆城。

街灯串珍珠,霓虹比南红。隐隐长江水,平波映彩灯。

远山泼浓墨,近城色如虹。吾欲乘风去,飞身图画中。

夜黑且归去,此景应入梦。

佚名《登歌乐山》

云山九叠势雄浑,数千高梯入青云。 苍松翠竹蔽烈日,奇峰秀岩流霞晕。

石沁清泉润芳草,风送灵音静凡心。 红尘三千置身外,松涛轻轻月更

预知下游何处,且随文人骚客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嘉陵   沙坪坝   翰林院   重庆   沙坪   嘉陵江   松涛   文昌   朱墨   江畔   长江   船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