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一旦跌破800万,神仙难救

#夏日生活打卡季#

过去40年,人口红利一直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1950年到197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可以达到5左右,新生儿的大量增加,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就认为,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都来自人口红利,这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的基石。

但现在,随着新生儿的不断减少,人口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百年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之一。

人口结构层面上的“青黄不接”,在人口学中被称之为人口断代;顾名思义,人口断代指的就是人口基数大,新生儿出生数量却大幅减少的情况。

人口断代会引发许多危机和难题,这包括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一切,经济、消费、房地产、投资、基建、就业、教育、医疗甚至是养老,这些宏观问题和个人生活都和人口密切相关。

如果,今年我们的人口出生数真的跌破800万,用“神仙难救”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虽然根据今年全国的孕妇登记数量来看,预计人口出生数已经不足800万,但我依然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很多人觉得800万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人口基数如此庞大,14亿人口,一年出生人口却不足800万,这意味着什么?

别的不说,仅从养老这一块来讲,这么一点点新生儿,未来如何负担得起庞大退休群体的养老费用?

根据社科院预测,我国会在2035年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养老金又是靠着上班族缴纳的养老金去供养退休人员的,如果上班族人口大幅减少的话,在未来预期寿命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对每一个上班族而言,老年抚养重担都会很大。

更贴切的说法是,整个社会的老年抚养重担,会“非常均衡”地压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叫苦连天压力山大了,但这至少还不包括养老重担,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宏观上的社会养老负担,今天的年轻人感受都不深刻,更大的担子还是结婚和房子的压力。

但如果未来,还要再加上一个养老压力的时候,我甚至不敢想象,未来的生育率会如何变化,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可能会更低。

我甚至有一种大胆的猜测,如果按照目前的这个趋势发展,不出十年,我们就会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变成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毕竟我们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比日本还低了。

这几年大家都说人口负增长,都说人口老龄化,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一个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一提到资源我们想到的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负增长不见得是坏事,人口老龄化也不见得是坏事,但新生儿的大幅减少,一定是坏事。

如果新生儿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还叠加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话,那这就是最坏的结果,不仅仅人口资源有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的冲击。

以妇产为例,全国妇产医院共有3032家,其中省级26家、地市级377家、县区级2554家,如果人口出生一旦少于800万,即使按最高额800万来分配,那么这800万除以3032家妇产医院,那么平均下来,每家医院每天都只能分配到7个新生儿。

这还不包括一些父母在综合三甲医院生孩子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家设备齐全,满是产护陪跑的偌大医院,每天就只有7个新生儿出生,这是一种极度空旷的恐惧。

看起来,这好像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要知道,婴幼儿整个产业的从业者和产值,背后关系到千万个家庭,未来数年之内,我们就会看到民营妇产医院和国营妇产医院大量关门。

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三年后,我们就会看到从早教到幼儿园,甚至再到小学,幼儿园小初高,整个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教育产业,都会以摧枯拉朽之势而土崩瓦解。

这是人口断代最可怕之处,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不见得是完全的坏事,但如果再叠加新生儿的大量减少,这对一个十几亿人口基数的大国来说,已经不能用“人口衰退”来形容了,这是一场关乎人口的“战争”。

要知道,五年前也就是2018年,我国的新生儿出生数量还有1523万,短短的五年时间,缩减了几乎一半,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比战争还要可怕。

很多人说,在新生儿大量减少的情况,未来房子是不是会更便宜了,车子是不是会更便宜了,我们的收入也会更高,这是好事呀。

理论上,这样的结果的确会发生。因为总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需求开始下滑,房子比人多的时代一到来,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价格因素会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于人口的减少,劳动力的稀缺,理论上劳动力价格也会上涨,于是我们的收入会更高。

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但问题在于,这是经济结果,而不是经济过程。

那什么样的过程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实事求是地说,最终还是要放在效率和资源透明上来。

很多时候,经济理论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往往是一个天一个地。

举个例子,按照经济理论来看,今天国内的房地产早就应该泡沫破灭硬着陆或者软着陆了,从房价收入比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和收入早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而从租售比来看,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租售比是1:600,这意味着你买一套房的钱,可以租600个月的房子,而一套房子能住70年不拆,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因此,从租售比的角度来看,房价也早该崩了。

这是经济理论错了吗?理论当然没错,错的可能是“市场”。

如果市场经济没有那么“市场”,那么很多经济学理论我们都会看到“失灵”的情况。

因此,未来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包括房地产的问题,可能都会一并而来,这些问题不会留给我们时间去一个一个解决,而是会全部涌来,届时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我们想象中的收入增加、房地产价格下跌,可能永远不会同时看到。

换句话说,房地产价格可能下跌了,但由于你的养老负担和工作难找,买房压力可能依然很大;又比如说,收入可能上来了,但房地产价格依然没有下跌等等。

总的来说,很多人认为人口下降就等同于房价下跌、收入增加,这种认知是极度错误的。

这些人把人口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全然由人口决定的,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比较优势、腐败、效率、市场化程度、创新和环境等等。

就眼下来说,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争议不断,但就我自己的看法,还是倾向于人口多好一些,原因当然很简单了,人口少当然可能带来收入的增加,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但也有可能迫使更多企业减少用人意愿,甚至导致我们的出口优势地位被东南亚抢占。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大家“喜闻乐见”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很多人由于对经济学的浅薄理解或者自己的偏见,看到美国人口只有几个亿,就天然认为我们人口也应该下降到几个亿才好。

那么今天我会告诉你,这一天其实并不远。

按照50-60年代这一批的人口出生数量来看,最后再套用目前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78.2岁,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未来2年的死亡人数,这个数字在1600万左右。

5年之后,这个数字会再次突破为2000万。

如果预期寿命不变的情况下,那么30年后,全国人口数量会降低至6亿人左右,当然,考虑到预期寿命可能还会增长,这是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所以三十年后实际人口数量会比6亿人高,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概率会跌到10亿以下。

而考虑到今年520各地结婚登记数据的“惨不忍睹”,我们不排除未来人口出生数量进一步继续下滑的可能性,那么届时每年死亡人口不断增多,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在双重因素的互相叠加作用之下,人口的下降并非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缓慢到来”。

人口数量的下滑,可能会呈“爆炸式增长”。

我们的收入会增加吗?年轻人的压力会减少吗?年轻人又会因为压力减少而提高生育意愿吗?房地产的价格会变得像“白菜价”一样吗?

这些问题,我难以回答。

但可以预料到的是,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会加重,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医院的负载也会增加,届时这会更加考验财政的每一笔支出,在这一块,作为微观的个体,我们的压力会无形之中增加。

至于生育意愿,我个人给出的答案是偏向于悲观的。比起生育意愿这个词,我其实更喜欢“生育习惯”,生一个还是生两个甚至是不生,这种观念可能也是一种群体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周边的每一个人,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年轻人。

一旦年轻人觉得不生育或者少生是一种“很酷”的事情,甚至是一种潮流,是一种大众的趋势时,那么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整个群体而言,要想根除,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年左右。

三十年似乎是一个坎,日本因为地产泡沫失去了三十年的增长机会,最终被我们“超越”;而在三十年前的美国,一个美国家庭的全部开支,养两个成人、两个娃、一套房、两辆车,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工作即可,但今天,两个美国人都有点难。

或许,一个时代终将过去。

我们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三十年前的日本扬言要超越美国的那种真实自豪感;我们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三十年前的美国人一个人工作养活两个娃一套房两辆车的惬意。

我们乐于吃苦,也习惯于吃苦,但今天的国内年轻人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自己吃苦可以,但不想让下一代继续过那么苦的生活,也不想因为自己生太多孩子而吃更多苦。

我们习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谏言。但今天的年轻人似乎已经不屑于被“画大饼”,而年轻人不屑于被“画大饼”的背后,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反而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么多年来,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一代人使劲生,一代人不让生,一代人不想生。

这三代人,贯穿了这几十年的历程。它既是国内人口结构的缩影,同时也象征着国内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高的转变,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及未来所要面对的一切,都将在我们每个人的见证下,一一到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结婚第一年有了一个女孩,父母让他再要一个男孩,他不愿意怕自己以后太累,父母自掏腰包给了他五十万,他立马就跟媳妇要了一个孩子,很庆幸的是,如他父母所愿是个男孩,他高兴,他父母也高兴,皆大欢喜。

一个人不愿意生,父母可以用巨额资金去激励他生;但如果一个社会不愿意生,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有关集体和个体,宏观和微观的割裂。这场危机的到来或许不紧不慢,但最终一定会均匀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人口   生育率   妇产医院   都会   基数   美国   新生儿   意愿   神仙   数量   年轻人   父母   压力   收入   未来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