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反制立陶宛,欧盟27国对中国发出威胁,外交部回应斩钉截铁

欧盟通过新工具,不许中国反制立陶宛,否则加征关税。这是怎么回事?面对欧盟咄咄逼人的态度,我外交部的回应斩钉截铁。

受高通胀,以及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不明朗。在这一背景下,欧盟却做出了阻碍贸易流通的行为。据了解,欧盟近期通过了一项新的工具,宣布将对实施所谓“经济威胁”的国家加征关税。外界普遍认为欧盟的这一决定针对的主要是中国,为的是帮欧盟成员国立陶宛出头。

2021年11月,立陶宛此前无视中方严正抗议,允许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已经严重挑战了中方的底线。为了反制立陶宛,中国外交部宣布中方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低为代办级。然而立陶宛非但不反省自身错误,反倒对中方大加指责。当年12月,立陶宛出口商发现该国被中国海关从系统中移除,立陶宛货物无法在中国海关清关。立陶宛媒体随即将这一现象与中国降低两国外交关系联系起来,认为中国是在刻意针对立陶宛。此后不久,立陶宛联系欧盟,控告中国对立陶宛进行所谓的“经济胁迫”。如今欧盟宣布对实施所谓“经济胁迫”的国家施加关税,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陶宛的回应。这说明欧盟27国已经达成了一致,不允许中国反制立陶宛。

“经济胁迫”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概念。在欧盟委员会的定义中,这一词汇指的是“通过采取或者威胁采取影响投资和贸易的措施,施压欧盟单个成员或者整体,从而改变其政策选择”。经由这一定义,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法规条文,包括《反经济胁迫条例(草案)》,目的是打击所谓的“第三国经济胁迫行为”。欧盟委员会认为,如果欧盟与第三国的接触未能有效解决问题,那么在成员国批准的情况下,欧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尽管欧盟方面表示草案不针对特定第三国,但在草案的立法评估过程中,欧盟却多次将中国作为所谓“经济胁迫”的例子,例如,欧盟将中国民众因为“新疆棉花事件”自发抵制某些服装品牌的行为,界定为所谓的“经济胁迫”。而这一次欧盟更是因为立陶宛单方面的说辞,再次指责中方对立陶宛实施所谓“经济胁迫”。可见,欧盟方面似乎已经将“反经济胁迫”作为限制中国的一项工具。这次欧盟宣布加征关税,或将对中欧贸易往来构成较大的打击。

针对欧盟这一行为,中国外交部做出了回应。在6月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立陶宛在涉台问题上的错误举动严重影响中立两国关系,中方曾多次表明立场,希望立陶宛尽快纠正错误做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外交部斩钉截铁地表示,中国与欧盟是美国经济胁迫的受害者,美国的经济胁迫不仅损害中欧双方的利益,还对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冲击。外交部指出,希望欧盟与有关各国共同反对美国的经济胁迫。正如外交部所说,美国的经济胁迫对全球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无论是《芯片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然而美国凭借其掌握的话语权,却没有受到任何国际性的贸易制裁,美国的经济胁迫已经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秩序。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的这一行为理应受到限制或是制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立陶宛   外交部   反制   斩钉截铁   中国   中欧   欧盟   通胀   法案   美国   关税   中方   草案   贸易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