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武将熬死了秦始皇,熬死了刘邦,熬死自己儿子,最终熬成皇帝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要想坐上皇帝宝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历史中有一位皇帝,却靠年纪熬死了秦始皇和刘邦,顺利拿到皇位。

更离谱的是,他比自己的儿子活得都久,等到他行终就寝的时候,历史已经走到了汉武帝时期。

他就是著名的“长寿皇帝”,南岳武王——赵佗。

一、赵人秦将

在战国七雄里,秦国能够笑到最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拥有足够的包容。

如果略看秦国的历史,就会惊讶的发现,秦国的丞相都是从六国那里过来的。

从变法强国的商鞅到纵横邦交的张仪,再到远交近攻的范睢,从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到官拜太尉的尉缭子,从给了秦国重击的昌平君到最后的丞相李斯。

来自六国的人才遍布朝野,甚至秦国两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也是来自楚国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正是靠着吸收六国的人才,秦国才能够击败六国

赵佗听名字就不用问,出生在赵国,是今河北真定人。

公元前240年赵佗出生,长大后在秦军中任职,和无数普通的秦军一样,靠着战战场上砍敌人的脑袋斩首立功,受封获爵。

虽然从现在仅有的史料中,几乎找不到太多赵佗在秦军任职的详细信息,但大致可以推断出来,赵佗应该跟随王翦参加了灭楚之战,之后,长期在南方守边。

公元前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不久,随即便发动了对南方百越部族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的发动原因,史书上给出的表面做法是,秦始皇贪图南方的珍珠犀牛角这些奢侈之物。

而某些比较阴暗的说法则认为,秦始皇是想要借机消耗掉太多的军队。

讲真的,这两种说法,无论哪一种格局,实在小的可怜。

前一种是真把秦始皇当穷鬼了,也不想想当时的南方都还是没有被开发的蛮荒之地,哪有中原富饶灭掉了六国后的秦始皇,没见过什么宝贝吗?

至于后一种,秦始皇要是那么丧心病狂,那项羽和其他的六国贵族估计早就被人肉消灭了,哪还容得他们后来反秦起义。

大家要明白,华夏的版图从来都是动态的,而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和文明,也从来都不是上天钦定的。

曾经在这片大地上除了华夏族以外,还生活着诸多其他部族,东夷、南蛮、三苗,北狄、西戎、羌人等

可是最终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是华夏,而曾经的敌人也都被打成了华夏一家人。

你以为靠的是什么?

西周初年,所谓的分封制,可不是后来的坐享其成,那些受封的诸侯,是要带着军队去那些周人还并未控制的蛮荒之地,与当地的蛮族浴血奋战,而后修建城邑,开荒种田的,他们一点一点的将蛮荒之地变成了华夏文明之土。

东方的齐国与东夷相争,西方的秦国与戎砍相战,楚国则长期在南蛮之中厮杀不已。

当然,还有秦赵燕三国共同抵御的草原部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要承担着的是之前华夏诸侯国们所共同承担的责任,抵御野蛮的入侵,扩张文明的边界,为华夏民族开拓更多的家园。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不过,战争再怎么伟大?对于参战的士兵而言,往往只会感到残酷。

秦始皇命令大将屠睢率领50万人,南下平定百越之地,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征服之战。

在对南方的战争中,秦军不仅要与敌人厮杀,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开通道路,凿修运河,他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杀敌,还要打通这里与中原的联系。

天下一家,靠的不仅是武力征服,还有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

赵佗也参与了其中,并在屠睢死后被秦始皇任命为了统帅,镇守百越故地。

在这场战争中,秦朝前后投入了60万人,哪怕这60万人不都是军队,但对秦朝的国力也是极大的负担了。

那这60万秦国倾国之力组成的强大军团,最后又是一个怎样的收场呢?

二、大秦突如其来的崩溃

公元前214年赵佗奉命镇守南海丶桂林丶象郡三地,在这里,来自中原的秦军与当地民族交流融合,为他们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秦军继续开拓帝国在南方的疆土,甚至赵佗还命人登上了海南岛,确立了中国对海南岛的统治。

正当这片化外之地开始接受华夏文明影响,变为又一片乐土之时,公元前210年,一个惊天噩耗传来,那个威压华夏的男人死了!

秦始皇驾崩!

这对于新生的秦帝国而言,是沉重的打击!

因为秦朝走的道路,是与之前夏商周数千年的老路完全不同新路。

中央集权,自上而下,唯有一法!

秦朝在天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声音,一种钱币,一种文字,一种车轨制,一种度量衡,是前所未有的大统一!

而这种前所未有,必然会导致旧势力的强大反扑,即使是秦国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的,因为封邦建国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只用了短短十年,太快了,很多六国的旧势力完全没有被消灭,这使得六国贵族保存了相当的元气!

项梁与项羽二人起兵便是8000子弟兵,而其余的六国贵族,也是一夜之间纷纷在故土上复辟。

诺大的秦国在秦始皇死后,顿时就陷入了四面狼烟之中。

面对中原危局,难道咸阳的朝廷就没有想过给赵佗发布命令?命他率兵北上秦王吗?

答案是:不好说。

永远不要拿常理来揣度统治者,尤其是像赵高和秦二世胡亥,这种几乎没有格局的统治者。

秦二世胡亥上台之前干掉了蒙氏一族,外加自己的兄长,上台之后又迫不及待的诛杀了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几乎让秦始皇绝了后。

随后,对于秦始皇留下的重臣也开始了大肆捕杀,等到农民起义军已经兵临咸阳后,诺大的秦庭竟然只能够让管理山泽的经济官员章邯领兵出征,而能用的军队竟然只有骊山囚徒。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面对朝堂内如此混乱的局面,再加上赵佗当时可能也动了一些小心思,最终,赵佗和手下的数十万人选择了继续留守南方,并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秦朝灭亡了,而百越之地却正在走向汉化。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倒不是没想过趁机平定南越,但可惜没能如愿,甚至吕后执政期间,还不得不通过贸易优惠来安抚南越。

公元前180年在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后,已成为了南方一霸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从一名赵国人参军入伍,靠着功劳成为了秦国的将领,又在这天南之地建国称帝。

赵佗的一生可谓传奇,只不过,不知赵佗有没有后悔过,当年秦朝处于风雨飘摇时,自己视而不见的选择?

三、汉旗再南下

赵佗是个厉害的人物,在秦汉交替的乱世中,靠着出色的能力,成功割据一方,并建立了一个与西汉相并立百年的王国。

可惜,正如秦始皇一般,赵佗的南越国也是建立在赵佗一人之上。

秦始皇要面对的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冲突,而赵佗要处理的则是中原人与百越人之间的利益争夺。

作为中原军团的领袖,赵佗执政期间虽然也做出了不少推动双方融合的事情,比如说鼓励将士娶百越女子为妻,又比如广泛传播中原的文化与生产技术,试图将百越人汉化。

这些确实都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赵佗强有力的推动之下,百越地区的汉化进程很快,但这些都是建立在那支强大的中原军团之上的。

当地的南越大族,一直都对这些压在他们头上的外来户心怀不满。

伴随着那些跟随着赵佗的中原老人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当地已经不满汉化的本地势力便开始了反扑。

赵佗的子孙,面对这种危局,则选择了试图寻找新的外援大汉。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越,与当时的南越王赵兴达成了一致,南越国行汉朝的法律,以汉朝皇帝为宗,国内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之职由汉朝任命,其余官员任免和赋税征收,兵员调派依旧归南越王处置。

这件事怎么说呢?说难听点叫做宁与外敌,不给家奴,说好听点则是不忘初心,始终心向华夏,是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千秋伟业。

可有人不愿意,谁呢?权臣吕嘉、赵建德!

别误会,他们的名字虽然是汉字,但实际上都是当地百越大族的代表。

自从赵佗死后,他们就在那里鼓吹废除汉化,重新恢复百越的文化,又怎么可能会甘心?眼看南越王向汉朝靠拢,把南越彻底变成汉土呢?

为此,吕嘉甚至不惜干掉了南越王赵兴和太后,又伏击了汉武帝派去的使者韩千秋,和他手下的2000名汉军,最终成功的激怒了汉武帝

作为能与秦始皇并列的皇帝,汉武帝也对开疆扩土,扩大中原王朝的版图有着不小的兴趣。

就在吕嘉等人搞政变的同年秋天,汉武帝就派出十万大军南下,历时三年,平定了南越,并在其故土上设立郡县进行管辖。

至于赵佗的坟墓,汉武帝依旧命人,以诸侯王的礼遇进行祭祀。

这片秦始皇耗尽国力,才纳入华夏文明版图的土地,终于在汉武帝的手上彻彻底底的成为了汉家之土。

至于赵佗,无论其本心如何?但不可否认,他确实为中国南方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仅凭这一点,依旧值得人们纪念。

结语

历史有必然吗?也许有吧,比如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被消灭,这或许是一种必然。

可历史有偶然吗?似乎也有,倘若秦始皇当年没有以举国之力发兵南下,修通灵渠开通了中原与百越的联系,使中原再也无法忽略这片原本的蛮荒之地。

那后来的汉朝,会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将这片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上吗?似乎很难说。

而身处于后世的我们回头看历史时,尚且难以定论,那么,处在历史时段中的那些帝王们,他们当时又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南越   秦国   中原   秦朝   华夏   蛮荒   汉武帝   汉朝   刘邦   武将   公元前   皇帝   儿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