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荆州博物馆(丝绸)

#城市观察员#

以前荆州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一个丝绸馆,是我最喜欢看的一个馆,现在好像没有专设了。里面的藏品粗看一点也不打眼,但想想它们以已薄“身”,穿越了那么多年的风雨,于今天仍完美呈现于现代人的眼前,不免肃然起敬。且那些丝绸珍品虽年代久远,却还有着丰富的色彩与细致的纹理,相比欧洲那些保存几百年,外观完好的建筑,瞬间即有小巫拜见大巫的即视感了。

丝绸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古代丝绸发展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古代丝绸发展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今,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下面仅仅从荆州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找出三件来自战国(公元前475—221年)的国家一级文物,体验我国古代人民的巧手细工。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一是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接近正方形,上端中部有凹口,并包有彩条纹绮的被识,衾面由二十五片不同花纹的绣绢拼成,正中是由二十三片绣绢缀成蟠龙飞凤纹,左右两侧各有一片舞凤逐龙纹。

绣地为浅黄色绢,绘墨稿。绣线可见棕、深红、土黄、浅黄色。图案上部是一条作反S形盘旋状的大龙口衔一条小龙的尾部,小龙做S形,与大龙回首相顾。图案下部是一只高冠展翅而飞的凤鸟,嘴部与大龙尾部相衔。凤鸟下部是一条卷曲的小龙。中间有花枝和十字形作为对称轴。图案构图紧凑、充实,绣线颜色配置协调,给人以华丽之感。

龙凤虎纹绣罗单衣

二是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衣面龙凤虎纹绣,纹样长29.5、宽21厘米。灰白色罗绣地,绣线有红棕、棕、黄绿、土黄、桔红、黑、灰色。

纹样中的一侧是一只头顶华丽花冠的凤鸟,作跳跃状,双翅张开,脚踏小龙。小龙无角,头作三角形。另一侧是一只满身布红黑长纹的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奔逐大龙。大龙反身成S形,作抵御状。

领和袖缘用B型大菱形纹锦,大菱形内填以中、小菱形纹、杯形纹、“工”字形纹、曲折纹、回形等纹样。外锦缘和下摆用C型大菱形纹锦,大菱形内填以深红、土黄色小三角形,或对角,或对底,以及杯形纹、“工”字形纹、曲折纹等纹样。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三是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出土于具有我国“古代丝绸宝库”之称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揭取时是处于第七层,袍面为凤鸟花卉纹绣,线黄绢绣地。绘黑稿。

图案作长条形,由怪鸟和花枝组成,对角布置。怪鸟张翅作站立状,长颈大腹,头号有四束花冠,垂于左右两边。三束花缨,垂于怪鸟一侧。其凤鸟菱形纹锦、大菱形纹锦、田猎纹绦、龙凤纹绦以及袍面的凤鸟花卉纹绣,构图内容丰富,织造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楚国的纺织技术、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注:有关荆州博物馆的系列文章,主要为自我学习之用,相关资料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荆州   飞凤   丝绸   浅黄   纹样   菱形   丝绸之路   织物   小龙   博物馆   图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