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帝“夫妻”之名欺骗世人的千古之谜

时光隧道深度游(八)

半坡鱼纹的“解构艺术”

仰韶文化的半坡部族,渡过了几百年“悠闲”的渔猎时光,但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引起了华夏内部很多人的不满,于是,一部分向往农耕的人们就分化了出去,另起炉灶的开启了更有活力的农耕生活。

考古发现,在6000年前左右,汾河平原的南部和河南西部的黄河河谷一带,出现了一个新的部族,叫作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专家认为庙底沟类型来自半坡类型,因为庙底沟社会中渔猎工具明显减少,而农耕工具大量增加。

图一:庙底沟类型的早期分布

不过,尽管庙底沟人通过农耕创业,社会形态变化很大,但他们和半坡之间的渔猎情怀纽带却依然在传承。

初看上去,庙底沟彩陶上的绘画已经从鱼变成植物的枝叶和花卉,图案中枝蔓缠绕,花朵绽放。但经过仔细的剖析,专家发现庙底沟的很多彩陶图案,其实都是伪装的花和枝叶,本质上依然是鱼,只不过解构得十分巧妙。

图二,庙底沟彩陶图案:有很多初看很像花卉和枝叶,但实际上还是鱼


图三,庙底沟彩陶鱼纹解析1:这是一个企图伪装成花卉和枝叶的无缝循环的鱼的身体元素的图案


图四,庙底沟彩陶鱼纹图案解析2:这个图案其实是“切割”的鱼,只保留了鱼头和鱼尾

其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图案,它选择了鱼头和鱼尾,把鱼身隐藏了,然后让这些头尾的变形元素循环重复,无缝环绕,达到“冒充”花卉和枝叶的效果,这种图案设计隐晦而俏皮,很可能是暗喻爱情和生殖。

看来,庙底沟部族毕竟源自半坡部族,尽管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大张旗鼓的改革旧弊,放弃渔猎,开展了农耕,但当年作为救急食物和承载多子多福寓意的鱼,依然在情感和审美中延续,于是,他们用更符合农耕社会氛围的花卉枝叶的形态,把鱼俏皮地表现出来。

庙底沟部族的公共活动中心—西坡宫殿

考古人员在河南灵宝市阳平镇的西坡村,发现了庙底沟类型的一个“宫殿”群,其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占地面积达到516平方米。

这个大“宫殿”设计得很巧妙,它采用四周回廊,在视觉上延展了建筑的规模感和庄重感,又避免了建筑体量承重过大。

图五,5900年前西坡“宫殿”复原:这是中国那个时代最大的建筑

在这间大“宫殿”的周围,还发现了一些中型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它们共同构成了5000多年前的庙底沟公共活动核心。

这个庞大的建筑群显示着庙底沟部族改革转型获得成功,社会资源掌控力明显提升。

就在离这个“宫殿”群不远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同时代的墓葬群,其豪华程度,甚至要超过北首岭的“炎帝”墓葬群,显然,他们是庙底沟部族改革创业的带头人。

但是,这些人的性别身份,却让考古专家感到很诧异。

墓葬中年代比较早的是M31号。

这个墓葬有一个宽大的墓穴,同时还有一个下沉的脚坑,脚坑里放置随葬的陶器,大约有15件,墓中的死者是一个女性,判断年龄30多岁。

图六,墓葬M31复原:墓主人是女性

重要的,是在女性墓主人头的右侧,放着一把象征权威的蛇纹岩制作的石钺。

在半坡北首岭的墓葬群里,几乎是绝对男权的清一色首领构成,庙底沟部族却出现了女性,而且这个女性不是以附属男性的身份出现,她是一个独立的掌权者,因为附近没有任何的标志,证明她隶属于另一个男人。

难道庙底沟类型的部族,是一个独特的延续母系权力的女王社会?带头人是一个大姐?

也不是。

图七,M8墓葬复原:墓主人是男性,右臂附近有一把蛇纹岩石钺

年代稍晚的M8是一个大墓,它有一个相当大的墓圹,墓圹中有一个二层台,构成墓穴。这里葬着一个男性,他的脚坑里有八件陶器,在他身体的右侧,也放着一把蛇纹岩的石钺,彰显着这个人的尊贵和权威。

图八,M8墓葬复原2:墓主人的右臂旁的一把蛇纹岩石钺

一男一女都有石钺,显示这个时代,庙底沟部族的男女都可以成为首领。

据考察,西坡这个墓葬群中,不仅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拥有蛇纹岩石钺,在性别上很平均,甚至女性还特别受到重视,有一个编号为M22的墓葬,墓中的死者居然是一个16岁的少女,也随葬了一把蛇纹岩石钺,而M34墓葬里的死者,更是一个未成年少女,只有14岁左右,并且居然随葬了两把蛇纹岩石钺。

庙底沟部族中,女性有如此高的地位,而且拥有石钺的年纪可以如此之小,令人意想不到,那么,墓葬里是什么人呢?

黄帝和嫘祖—千古之谜的破译

根据传说,在炎帝的同时代,还有一个著名的华夏大领袖,叫黄帝。

图九,黄帝像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灵宝市的荆山,恰恰有一个传说的黄帝铸鼎园,离西坡的“宫殿”群和豪华墓葬遗址很近。

在铸鼎园铸着三个大鼎,园里还有唐朝建造的黄帝陵,传说黄帝曾经在这里统领万民,号令八方,并且最后在铸鼎园升天——逝世。

传说和考古又一次几乎精确重叠,因此,这个位于灵宝西坡的庙底沟豪华墓葬群,很可能就是华夏历史上与炎帝齐名的大首领——黄帝氏族的墓地。

在上古传说中,炎帝没有提及夫人,而黄帝不同,传说他有一个著名的夫人,叫嫘祖,她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也可以称之为“王后”。

北宋建隆元年的一篇疏文曾经赞颂嫘祖功绩: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

这个意思是,嫘祖的贡献和华夏民族脱离渔猎,发展农耕有很大关系,因为农耕可以种桑,从而“养蚕治丝”制出衣服给百姓穿,而有了衣服的百姓才能摆脱树叶蔽体的渔猎的低端生活而变得“有教化”。

可见,人们转向农耕除了得到更充足的食物以外,也得到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源,其中种植桑麻,制丝做衣的“教化”非常重要。

图十,5500年前的蚕丝织物残片

考古人员在河南荥阳青台的一个5000多年前庙底沟类型的遗址,发现了丝织物残片,在另一个汪沟遗址的瓮罐里,发现了包裹孩子尸体的碳化丝织物。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丝织物,都出现在庙底沟时代——传说的黄帝时代。

很可能庙底沟部族的女人在桑蚕制丝方面的贡献,促进了部族从渔猎向农耕社会更彻底的转型,她们用衣裳塑造人们新的精神面貌,从而推广教化让部族更加壮大,这种功劳,是完全可以和男人的贡献媲美的,所以,庙底沟的女性就能得到象征权力和尊重的高级石钺的首领待遇。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庙底沟的女童和少女也能得到玉钺的待遇,因为她们很可能是年少有为的缫丝制衣的能手。

那个时代没有家庭和夫妻,但由于女人的蚕桑制衣推动了社会进步,地位很高,所以,后来的史书就把男女“黄帝”,硬生生组合成了一对“黄帝和嫘祖”的夫妻关系,从而迎合后来的男权主义,把女人较高的地位以附属男人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黄帝和夫人嫘祖的传说,是骗人的,真正的黄帝,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

西坡墓葬证明了,在丝绸刚刚发明的那个时代,华夏女性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她们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共享尊荣。

丝绸的发明,不只是让遮体的衣服变得高级,而是让中国的礼仪教化,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中国之所以成为礼仪大国,丝绸的发明功不可没。而礼仪,是华夏文明的最耀眼的光环。华夏两个字,被内涵为美的(华)礼仪(夏),很可能就从这个时代开始。

在这一点上,女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作者:忻迎一

作者忻迎一新书【裂谷长河·悠悠中华】推介

中华文明是五千年吗?一直有人在质疑。

我们的文字发现的比较晚,只有3200多年,而文字之前的历史非常的漫长,这段漫长且没有文字的历史,造成了我们认知自身的极大困难。

值得赞赏的是,中国的科学考古至少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大量的考古专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已经收获了丰硕的考古成果,我们的仓库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发现。

但是,依然没有人对中华文明做出完整的描述,这的确有点对不起我们的丰富的考古成果了,就如同我们已经早出了飞机的零件,却始终认为我们还造不出飞机。

因此,作为一个科教片和纪录片的对历史非常有兴趣的导演,我希望用一个电影人的独特眼光,在我们的考古成果里找到创建完整的中华文明的逻辑线索和整体框架,而当我梳理这一伟大过程的时候,惊人发现,中华文明远远超过5000年,她的上限至少到达9000年。

【裂谷长河·悠悠中华】,就是第一部给中华文明呈现了一个9000年历史框架的书,欢迎与广大读者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丝织物   黄帝   灵宝市   炎帝   彩陶   墓葬   华夏   农耕   部族   枝叶   宫殿   岩石   千古   世人   图案   夫妻   类型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