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伐木工山里捡到一枚印章,公安得知后,调来3卡车士兵搜山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小呆科普局

编辑|小呆科普局

«——【·前言·】——»

1963年秋天,万载县的一个伐木工人刚刚参加完林业局的工作会议,没想到广播里忽然喊起了他的名字,语气听起来十分紧急,要他午饭后立即去县公安局配合调查。

伐木工人也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一听到要去公安局便坐立不安,饭也没吃就跑了过去。没想到的是,一进门局长就直接要走了他的笔记本开始翻看……

«——【·伐木工人不识字,机缘巧合捡到勋章·】——»

这名捡到勋章的伐木工叫郭桃仁,湖南省平江县人。郭桃仁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郭兴仁从记事起就在帮家里干活,也没念过什么书。

1958年,万载县的林场正招收伐木工,郭桃仁想着反正家里的活有弟弟照应,自己不如先抓住这个机会试一试,若是自己混得好了也能拉上弟弟一起过好日子。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郭桃仁报了名并顺利地成了一名林场工人。

林场的工作在那时是很体面的,工人们都有编制,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吃的都是国家饭。

郭桃仁从小干惯了苦力活,当他到了林场后学东西很快,加上为人老实本分,每天睁眼就是上山,闭眼就是看守林子,最忙的时候也就是伐了木再运下山。

郭桃仁年轻力壮,再重的活都愿意揽下来,很快就得到了林场干部的赏识。

1963年,在林场工作了两年的郭桃仁因工作出色升到了捡坑作业队长一职。林场虽然累些,但待遇的确很好,赚的钱也没处花,郭桃仁便想将弟弟叫过来一起赚些钱为家里添置些东西。

郭兴仁到了林场后跟哥哥一样能干,兄弟俩每天形影不离。天气渐凉后郭桃仁就在下班后与弟弟一起去山上捡些没用的干木柴回去取暖。

在山上忙碌了许久,俩人准备下山前,郭兴仁实在憋不住了,把干柴交给哥哥后就蹿到一旁的草堆里解起了手。

方便后郭兴仁往后退了一步,准备去找哥哥,结果脚底忽然踩到了什么硬物,他没注意到还差点跌了一跤。郭兴仁将硬物拾起,发现是一个包着皮的小木箱子。

郭兴仁很是好奇,箱子的木板已经有些腐烂,他没费多少力气就将它打开了。

里面放了一枚圆圆的金属物,他也不认得这是什么,只觉得看起来像印章,上面还沾了不少泥土,即便这样也掩盖不了它原本的精致。

郭兴仁刚到林场不久,也没什么经验,他便喊哥哥过来认认。郭桃仁看到后用衣服擦了擦,看着上面的镰刀和麦穗只觉得眼熟,但这东西他也是头一回见。

天色渐晚,郭桃仁让弟弟收好,先将干柴运回去,然后再看看那是什么东西。回到住所后吃过晚饭,郭桃仁找来一盆水小心地将它擦洗干净,在昏暗的灯光下,这枚印章也终于展现出它本来的相貌。

印章中央有一个圆,镰刀和锤头,麦穗将它们包围,最顶上还有一颗五角星,整个印章闪烁着银光。

郭桃仁让弟弟找来印泥和本子,虽然不认字,他也有些好奇这印章印出来是什么样。印在本子上以后,郭桃仁数了数一共是20个字,但他只认得一个“中”。

林场曾经为工人们开设过“扫盲”课程,但是白天工作太累,郭桃仁便从没去过,他认得这个“中”字还是因为每天耳濡目染,自己国家的名字总要记得。

郭桃仁和弟弟拿着这枚印章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能隐隐感觉到这东西应该大有来历,材质就非同一般。

于是郭桃仁让弟弟先不要声张,这东西来路不明的再对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先给它放起来,以后再作研究。于是他们将印章装进了一个小盒子后又塞到了柜子里,兄弟二人谁也没敢跟外人提起过。

天底下皆是无巧不成书,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兄弟俩关门说的话虽没人听到,但枚印章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林业局会议,本子引起注意·】——»

1964年,郭桃仁去万载县参加林业工作会议,会上的东西需要牢记落实。

郭桃仁特地带了本子和笔,虽然不认得字,他却有一套自己独创的语言系统。郭桃仁会在开会时将不同的符号记在本子上,也只有他自己看得懂是什么意思。

散会前坐在郭桃仁身边的同事看他本子上画满了奇奇怪怪的符号很感兴趣:“桃仁,你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郭桃仁笑着说:“我不会写字,来开会,我怕记不住,这样我就知道讲了些什么了。”

同事听完更好奇了,十分佩服:“你这比写字省事多了!能讲讲都是什么意思吗?”

郭桃仁听到同事夸奖很开心,但他还是有点不好意,于是就从方才记的东西一点点指着讲给他听。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郭桃仁的笔记本也只有一个,所以那晚他试过的印章也留在上面。

当翻到下一页时印章赫然映入眼帘,郭桃仁的同事瞪大了眼睛,然而他自己却还没有注意到,依旧兴高采烈地跟他讲着。讲完后看着同事脸上凝固的笑容,郭桃仁只觉得有些尴尬:“献丑了。”

散会后,郭桃仁准备去食堂吃个饭,结果刚刚起身他便听到会议室的喇叭里开始喊他的名字:“官元林场的郭桃仁同志!官元林场的郭桃仁同志!请听到广播后立即到传达室报到!”

郭桃仁摸不着头脑,但是听对方语气似乎是有什么急事,他也没多想就过去了。结果传达室的人要他尽快吃点午饭然后去一趟对面的公安局,还要他带上笔记本,郭桃仁这下可紧张了起来。

他站在那里几乎是将自己这些天干的事从头到尾全想了一遍,抓破脑袋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事。他以为是自己笔记本的符号出了问题,连饭都没吃就跑去了公安局。

刚一进门,局长老潘就立马问他:“你就是郭桃仁同志吧!请把今天开会用的本子拿出来看看。”

郭桃仁几乎快要哭了出来,他掏出本子递给老潘:“警察同志,我也不认字,更不会写字,这些符号是我记事用的,你看看是哪里不合适我可以改。”

老潘接过本子就一页页翻了起来,当看到那枚印章留下的印记时十分激动,他指着问郭桃仁:“这个是怎么来的?印章在哪里?”

郭桃仁一下子愣在原地,他本以为是自己的符号有问题,结果没想到竟然是这个捡了好几个月的印章,要不是让他来公安局,他早就忘了还有这个东西。

他也不敢撒谎,毕竟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要孝敬,于是他将捡到印章的经过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交代印章如今就在自家柜子里,他也不清楚这东西的来历。

«——【·勋章意义非凡,三辆卡车搜山·】——»

老潘看他着急解释的样子让他别紧张:“这枚印章意义重大,请务必上交!”郭桃仁连连点头,他带着警察去了家里,将那枚印章取了出来。

随后公安局问清了郭兴仁捡到印章的具体位置,并派出了三卡车警力搜山数日。而这次搜山一是为了看看山上是否还有其他当年遗失的物品,二来是找一找护送印章的烈士遗骸好重新安葬,三是为了将印章回收给政府保存。

可一百多号人连着在山上搜了好几天,却始终是一无所获,而这枚印章则由大部队移交给平江县政府。在路上,警方也向郭桃仁解释了这枚印章的来历。

原来这枚印章的制作要追溯到1931年。那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为了将官方文件做标记便有了这枚印章。

印章整体是白银制成的,上还印有“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字样,可以说,这枚印章见证了革命先辈早期的艰苦岁月,意义重大。

1932年,中共湘鄂赣省委政府迁到小源,这里就成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国民党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们在第四次围剿红军失败后仍然贼心不死。

1933年底,国民党再次集结兵力向小源进攻,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组织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很多机密文件和印章被不同小队负责护送至别处。

1934年,随着国民党对红军赶尽杀绝,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中央革命团体是非常顽强的,于是他们不止一次想将组织的几枚公章弄到手。要知道一旦得逞,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伪造机密文件,迫害革命先辈。

为了不让它落到国民党手中,组织派了五个人护送移交,第五次反围剿中印章便被他们带走。结果不知从哪走漏了风声,这几个负责护送印章的党员没走多远就遭到了国民党部队的追捕。

他们在前面跑着,国民党部队的枪声就在不远处响着。

眼看即将被包围,走投无路之下这五人将装了印章的箱子埋在了土中,又用腐败的树叶遮盖,然后将国民党引到另一边,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片林子,只是根据后来的资料得知这几名烈士无一生还,他们用生命保护了它。

当年之所以用银制作这枚印章主要是为了方便识别,历经风雨三十载它却依旧闪闪发亮。

印章丢失后革命的烈火还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为了不影响进程,组织又找人临时赶制了一枚相似的木头印章,但是随着后来的战火,这枚木质印章也没了下落。

然而就在银制印章被上交后不久,一个乡镇干部又在老农家里发现了木章,它被老农当成了塞子用来存放茶叶。

相比于银制的,木头印章显然没有如此方便保存,这位乡镇干部拿到手时它的表面已经有了明显的破损,这两枚印章便一起成了那段岁月的见证。

三十年过去了,随着多年的风吹雨打,盖住印章的土也逐渐被冲刷掉,谁也没想到三十年后一对伐木工兄弟再次发现了它,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印章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印章上交后被放到了平江起义纪念馆保管,这也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郭氏兄弟因上交有功也受到了政府的褒奖。

两兄弟上交印章后继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各自娶妻生子成了家,也跟上了经济发展的浪潮在村里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过他们的贡献。

2014年,湘鄂赣革命史料馆的工作人员知道印章回归的故事后一直都想见见这两兄弟,他们便提着大包小包登门拜访。两人得知是史料馆的人来了以后非常激动,谈起这段往事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万载县   印章   平江   湘鄂赣   桃仁   林场   山里   本子   卡车   国民党   士兵   弟弟   公安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