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始祖?DNA学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

黄帝,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开端鼻祖。历朝历代修史时,也会将皇族和黄帝攀上亲缘关系,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民间修家谱时,也千方百计追溯到黄帝等三皇五帝,以证明自己家族的悠久。根据统计,《百家姓》中有411个姓氏出自黄帝的姬姓,占据总量的82%,因此姬姓被视为“万姓之祖”。如果说黄帝是戎狄之人,恐怕会遭到大部分人的斥责谩骂,然而在现在众多资料的证明下,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些事实。

一,史料中的黄帝和戎狄的关系

首先,古代史料明确记载了黄帝和戎狄是一个源头。例如《山海经》记载了两个重要的信息“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也就是说,北狄、犬戎都来自于黄帝集团。

《史记》等汉代文献受到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将所有部落和家族的祖先都追溯到了黄帝,甚至还说匈奴也是夏朝之后,这些“万系一宗”的思想是不可信的。而《山海经》明显没有受到官方的编撰,因此保留了许多非常原始的世系,反而显得更可靠。因此《山海经》关于黄帝和戎狄的记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北狄虽然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但是其中的确有出自姬姓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也就是说白狄属于姬姓。白狄早期主要活动在陕北一带,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个部落组成,后来大部分被晋国兼并。其中的鲜虞氏东迁到河北,建立了中山国。

实际上,西周的建立者也是姬姓,西周的王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说西周始祖是弃,是黄帝的玄孙。而弃的母亲则是姜嫄,为姜姓,炎帝之后。所以,西周的王族是姬姓,母族是姜姓。当然,西周的祖先到底是不是黄帝,这还是可以质疑的,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对姬姓贵族毕公的墓葬进行DNA提取,发现其父系基因为N-1998。

西周时期,大规模封建亲戚,于是炎黄子孙后裔被分封到全国各地,都自称“夏”,也就是统称为“诸夏”。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封国灭亡,其封国统治下的黎民以国为姓(原本平民没有姓氏),也就是成为了姬姓的分支,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祖先并非黄帝。

炎帝的活动地区,大概就是渭河流域,这里非常适合农耕。炎帝属于神农氏集团,而神农氏据说是发明农耕的集团。炎帝的姜姓,实际上出自羌,是牧羊人之意。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古羌人早期活动于青海,后来东进渭河流域,转变为农耕民族。通过对齐国公族姜姓后裔的DNA进行检测,证明其父系单倍群为O2(具体为O-MF194),而该基因在全国比例最高的地区恰恰就是青海。直到西周时期,还有许多羌未融入华夏民族,被称为“姜氏之戎”。

姜齐后裔基因在全国各省的比例分布

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应该都是古羌集团在黄河中上游创造的新石器文化。

二,入主中原?Q系人群的征服

那么黄帝的活动地区在哪里呢?一般认为,黄帝主要活动在黄土高原,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后来汉武帝直接在此建立了黄帝陵,这个地方就位于陕北的延安。可见,古人基本是认可黄帝活动于陕北的,这和白狄的活动范围基本相当。

在考古上,人们在陕北一带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青铜文化。在中原的仰韶文化崩溃后,陕北和鄂尔多斯高原就开始出现了老虎山文化,其时间在5000年前到4000年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堡、祭祀台、烧制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古国文明”阶段,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从吉林大学的论文《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数据得知,红山文化和庙子沟遗址的人骨基本为N系。后来科学家对契丹耶道清墓主进行了DNA提取,发现耶律氏也是N系。这证明了N系人群曾经广泛部分在长城一线,西周的祖先极有可能就是从这里南下中原,难道这位祖先真的是黄帝吗?

但此后,长城一线出现了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其主要的人群变成了Q系,N系沦为次要人群。这说明在在5000年前到4000年前,北方的Q系人群征服了N系,并且两者出现了融合。

这个时代,中国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根据中国考古网《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四千多年以前》的资料,青铜冶炼技术最早发明于两河流域,后来经过亚欧大草原传入新疆,“西方青铜文化向东传播,理应先到达中国新疆,再经过甘青等地传播到中原。”在新疆已经发现了大型的青铜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锡青铜和砷青铜器,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遗址。有意思的是,伴随着青铜技术东传,起源于两河的小麦也传入了中国。

那么是谁将青铜技术传入中国的呢?正好是Q系人群。中国发现的Q系人群是Q1a2,这种人类主要分布在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在印度和中国新疆、陕西、山西一带,而进入美洲的印第安人则是另外一支。从分布路线来看,Q1a2最早在西亚产生,后来不断东迁,到达了中国北方。通过这些迁徙,他们将青铜器和小麦带到了中国。

后来,Q系人群凭借青铜技术四处征战,征服了老虎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建立了朱开沟文化,而朱开沟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陕北的石峁遗址。在这次征服中,许多N系融合其中,许多Q、N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从民族的角度来说,N更多是狄,而Q则更多戎(戎是兵器的意思),两者合称戎狄。

而石峁遗址已经被许多学者怀疑就是黄帝的遗址。同一时期,来自于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出现了大爆发,并且发展到了山西、河南、河北、陕西一带。而朱开沟文化则和龙山文化的人群爆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被摧毁。同时,战争也加速了民族融合。根据付巧妹集团的研究:陕北地区的母系遗传成分主要是东亚北方人群,和黄河流域的古人群关系密切。

石峁遗址

如果朱开沟文化是黄帝集团,那么龙山文化则应该是蚩尤集团。根据史料来看,太昊、少昊的后裔封国基本集中在山东半岛,这可以证明蚩尤的东夷集团就在山东,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那么炎帝呢?很可能就是马家窑、齐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等,当时黄帝两者都爆发了战争,但是和蚩尤的战争更为惨烈。

战争之后,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集团组成了华夏部落联盟。由于黄帝部落是入主中原的游牧部落,因此其人口非常至少,而中原基本都是炎帝和蚩尤人群,于是黄帝部落很快就被同化到了炎帝部落之中。后来的大禹就出自西羌,属于炎帝集团。而东夷集团和炎帝集团在文化上差距很大,因此在夏商周时期都是相对独立发展。

三,黄帝后裔的活动

朱开沟文化之后,就是李家崖文化在陕北崛起。根据考古学者研究,李家崖文化是朱开沟文化的继承,并且根据地理方位和李家崖遗址中出土的陶片文字符号研究得出,李家崖文化的创造者就是鬼方。

李家崖文化出现于商朝时期。根据历史记载,商朝入主中原后,不断对西北的羌、鬼方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周人祖先也是在这时候流窜于戎狄之间,迁徙到了渭河上游。其中对鬼方的战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虽然鬼方和商代不断战争,但是鬼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又受到了殷墟文化的影响。

李家崖文化中的石雕

根据《李家崖文化研究》一文的资料得出,李家崖文化的酒器、礼器主要受到殷墟青铜风格的影响,但是李家崖的兵器则是土著风格,甚至和草原游牧文化有更多的联系。

鬼方战败后,部分贵族投降商朝,成为“鬼侯”或者“九侯”,与西伯侯、鄂侯位列三公。根据王国维考证,鬼方最初为鬼姓,后来改为“媿”、“隗”或者“怀”。西周时期的赤狄可能就是鬼方的后裔,《潜夫论》有“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的说法。

2014年,吉林大学对山西南部的倗国墓地人骨DNA进行了检测,其结果是:在27个样本中,有11个为Q1,其中包括墓主。从出土的青铜铭文来看,倗国为隗姓方国,可见是鬼方之国。此次发现可以证明鬼方基本为Q系人群。

倗国墓葬出土

鬼方的后裔不仅仅有赤狄,还有一些戎族。《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对西北一些墓葬的DNA进行分析,其中宁夏彭阳两个墓地的4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样本Y染色体都是 Q1a1。宁夏彭阳一带,是春秋时期西戎活动的核心地区。另外在新疆东部的黑沟梁遗址(西汉早期)中也发现基本为Q系人群,有学者推测他们是大月氏人。

2017年,考古学者在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古国遗址,这是史料从未记载的方国,根据其铭文记载,该国为获国。根据记载,西周的西北有西戎八国,分别是绵诸、绲戎、翟、镕之戎、义渠、大荔、氏、朐衍,而这个获国到底是戎国还是西周封国,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宁夏获国遗址

另外,学者在河南洛阳徐阳也发现了戎族的大墓,是历史上记载的“陆浑之戎”,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取了DNA,不过其结果尚未发布,我们只能静待消息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中原   黄帝   炎帝   陕北   游牧民族   西周   始祖   后裔   青铜   遗址   认知   人群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