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20万吨!安徽稻田虾“征服”上海餐桌




一架无人机在稻虾田上空来回穿梭,一粒粒饲料从无人机的漏斗中掉落到塘面,饲料颗粒在水面激起涟漪。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里,一台行业级无人机正在水域上空作业。从5月初开始,这里的小龙虾迎来了捕捞上市的高峰期,它们将从平铺镇跨出省域,或销往江苏、浙江等地走向餐桌,或发往位于芜湖三山经开区的加工厂“变身”第九菜系。





稻虾综合种养 一田多用促增收


今年50岁的李典中是平铺镇马仁村人,也是该示范区所属的芜湖盛典休闲生态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个月前,他的公司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安徽芜湖克氏原螯虾省级良种场”。

2014年,在江苏省苏州市从事人力资源生意的李典中得知家乡繁昌区到苏州招商引资的消息后,便决定返乡创业。从最初的275亩稻虾田到如今的10673亩稻虾田,李典中走了8年,他的公司也成为了全省该行业最大的单体企业之一。



李典中“吃”的第一口“螃蟹”就在他的出生地马仁村。

2015年2月,李典中通过土地流转在当地获取了275亩土地的使用权。5个月后,他又加大了投入,在附近的新塘村流转了1053亩土地。看着愈加宽阔的水面,李典中关注到了光伏扶贫的信息,便决定试一试在养虾的稻田里架起光伏板搞发电。于是他租赁了太阳能发电水面1300多亩(渔光互补),实现了产业年产值由2016年的76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300万元。

从李典中决定从事小龙虾行业伊始,他便采用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会影响农业生产,还能增收。”李典中认为,小龙虾吃着水草,在田里游动,一方面,帮助清除了田里的杂草,一方面帮着松动土壤,促进水稻生长,小龙虾的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同时因为养殖小龙虾的稻田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进而促使田里种的水稻成为了真正的生态水稻。



专业合作社托起“返乡梦”


“要想成功,还得继续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好功夫。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容易掌握,是给村民带来增收的好产业。”李典中说道。2016年8月,繁昌区盛典清水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小龙虾养殖。仅当年,该镇农民就在他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950多万元,2017年更是增加到1300多万,占农民全年收入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以上,当地农民工最多一户近5万元年收入。

合作社成员詹文有,早年在外务工。2018年,他返回家乡承包了200余亩土地,随后便加入了盛典清水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进行稻虾综合种养。“我去年‘搞’了30多万元。”



在詹文有看来,加入合作社,可以解决像他这样的中小养殖户技术、运费、销售、部分资金等问题。“带头企业规模大,有议价权,我们能跟着‘沾光’。”

“能挣同样的钱,怎么搞我都不出去打工。” 詹文有说,在外地务工,年迈的父母如何照顾、孩子上学和成长怎么办曾经是自己每天的“心病”。但如今,回到家乡创业,虽然产值每年有波动,但总归是一个好营生。“在家里面干,我有干劲。”



高质量发展 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李典中的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也在逐年攀升。从2016年70万亩到2017年90万亩、2018年160万亩,再到此后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增长,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集聚发展态势愈发明显。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710余万亩,其中超9成为稻虾综合种养。

数字倍增的背后,是安徽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决心。

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印发《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两强一增”行动重点工作常态化调度机制,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渔业领域三项重点工作纳入督导调度任务,高位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要负责人蒋军介绍,2022年全国小龙虾产量,湖北第一、安徽第二、湖南第三,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5省小龙虾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成以上。当年,安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633万亩,总产量60万吨,以稻田养殖的小龙虾为主。

伴随着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快速增长,全省小龙虾规模加工企业的数量也在发生变化。2022年全省小龙虾规模加工企业近30家,加工量有望突破10万吨,加工品种也由过去的虾仁、虾尾扩大到清水虾、预制菜。其中,当年全省新上马了7家左右的加工企业。

对此,蒋军表示,此前,受制于全省小龙虾产量等因素,安徽的加工企业往往要到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地收虾,但从2022年开始,随着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外省加工企业来安徽省收虾的新局面。“我们的货源已经可以满足我们本地加工企业的需求。”蒋军说道。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虾农起到了托底作用。” 蒋军说,一般情况下,小虾的售卖价格不高,餐馆等场所也不收,而在养殖过程中,至少有3成为此类卖不上价的“小”虾,如果加工厂的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增加养殖户的经济风险。“如果加工企业把虾收了,就解决了虾农后顾之忧的问题。”

“沿江地区,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加工企业也相对较少,而沿淮一带养殖规模大,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对于近年来全省加工企业数量的变化,蒋军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加工企业的数量与其所在区域的产业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2018年以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足100万亩,而一般情况下,一个加工厂一天的收购量就能达到一百吨。



在长三角“吃”上安徽产小龙虾


2022年安徽稻田虾总量的1/3,约20万吨销往上海市场。“预计今年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增加,其中6钱以上大虾主销上海,受到上海等全国市场的欢迎。” 蒋军认为,安徽产小龙虾之所以畅销,究其原因是以“无环沟”养殖为代表的安徽模式的推广落地和安徽农业部门对养殖户管理要求的逐年提高。

安徽产小龙虾以稻田养殖为主,目前,全省超9成的养殖户采用了稻虾种养模式。安徽省首创的无环沟养殖模式不仅改变了全国多数地区在稻田周边挖沟渠养殖法,也节约了农田、减少了养虾投资。而稻田的浅水环境也可以满足小龙虾的生长要求。这也保证了安徽产小龙虾的优良品质。此外,安徽省农业部门也对小龙虾养殖的饲料、水质等下发了指导性文件。

如今,李典中的稻虾田已从芜湖“走”向铜陵,仅2022年,其养殖的小龙虾总产量就达166.4万公斤,水稻总产量达547.3万公斤,年产值6639.2万元,销售收入为5975.2万元,利润665.9万元。

但李典中也面临着新的变局。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延链、强链,提升小龙虾和水稻的附加值已经成为摆在他面前的新课题。

好在,他已经开始了尝试。从与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团队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技术攻关,到他正在新建的1000立方米冷藏冷冻保鲜库和中央厨房,李典中思索中的未来,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

安徽商报“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

主要领导座谈会”特别策划

“三生万物”

为您讲述

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

“安徽故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常诚

审核:马翔宇 编辑:胡霈霖 校对:李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安徽   稻田   繁昌   上海   芜湖   无人机   安徽省   养殖户   平铺   总产量   水稻   合作社   餐桌   全省   模式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