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拿着两块钱,一路南下流亡到台湾|求学之路

流亡几个月,在台几十年。

离家时拿走的两块银元,陈生一直带在身边舍不得花掉,直到两岸开放后他又带着它们回到了徐州。

时局动荡 教师煽动

1948年9月,秋季开学后的徐州铜山中学,表面上还是一片宁静,但是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读初中的陈生思想上已经发生了转化。

同时,当地的地下党员也积极组织学生团结起来,与学校当局的反动行为进行斗争。

不久淮海战役打响了,到处都是惶惶不安的人群。从东北、山东流亡过来的学生陆陆续抵达徐州,更是加重了社会上的混乱。

其中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因为家庭的地主成份被镇压、斗争后,便从山东跟着当地学校流亡来到徐州。

他怀着对共产党和解放军不满,在铜山中学的学生中不时地发表反动宣传,使当地学生对共产党产生了怀疑、惧怕的思想。

这些流亡学生也让铜山中学的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迷茫。

随着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徐州地区也变得兵荒马乱,那个班主任又趁机开始煽动学生:

“你看北面的学生都过来南下流亡了,他们不但书没法读,生命肯定也没有保障。咱们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好处,还是跑吧,到哪都有接待站,有吃的住的,靠上部队就更好。等共产党走了,我们再回来。”

并且许诺说跑出去以后,一路上由他们教师带领解决食宿。

一时冲动 告别同窗

到了11月,局势愈发动荡,就在国民党军准备放弃徐州撤退之时,铜山中学里不少人思想发生了动摇,有些学生受那个班主任影响较深,准备集体结伙一路南下。

他们心里想着:反正流亡学生那么多,总归会有办法继续念书的;再说跟着老师走,不会有那么多的困难。

就这样,你劝我、我拉你,铜山中学有好些学生就同意一起走了。

有的学生自己愿意走,但是家里不同意,或者没有弄到盘缠,就没有走成。

陈生在几个要好同学的鼓动下,没有细想便答应他们结伴一起走。

当时,陈生的家在徐州西北乡,他来不及回家同父母商议,找到在徐州城里做生意的舅舅,借了两块银元带在身上就出发了。

根据老师说的时间、地点,陈生他们集合后由老师带着来到火车站,没有票就爬货车,挤在空车厢里准备南下。

学校里没有走的同学来到车站给陈生他们送行,昔日的同学们都在拼命挥手告别,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

陈生发现他所在的这节火车车厢里,有他们初中的三个班,每个班大约有二三十人,男生多些,女生比较少,共有百余人一起流亡。

饥寒交迫 逃回徐州

火车开动后并没有往南去,而是像逃命一样疯狂向西奔驰,铁路两旁一片荒凉。

偶尔在几个站点停靠,但因为火车开动没有准头,陈生他们也没人敢下车去买东西,只能吃自己随身带来的食物充饥。

看到火车穿越黄河,驶过黄口、砀山后,陈生心里开始紧张起来,想到从此要离别家乡,前途未知,也不知何时能再回来,心中十分地惆怅。

尽管在一路上,有同学们的相拥相助,但陈生还是高兴不起来。

火车开到郑州站加水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前行,傍晚的时候到了武汉。

那时武汉三镇的国民党军队很多,各地流亡学生也不少。长江两岸、街头路旁,到处都是随地搭设的宿营地,人员混杂不堪。

虽然武汉有流亡学生的接待站,但是无奈“僧多粥少”,根本无法照顾到学生的食宿。

当天晚上,陈生他们没有饭吃,只能饿着肚子露宿街头。

无奈之下,老师带着陈生他们到处找吃的喝的、找地方住宿,南下的学生们也过起了半饥不饱的流浪生活。

天气又冷,江风呼啸,陈生他们衣着单薄,有的同学受凉后得了感冒。有几个胆大的同学,实在受不了饥寒,便结伴跑回了徐州。

尽管如此,老师还是鼓动留下的同学不要害怕,忍一忍渡过眼前的难关。

兵荒马乱 命丧长江

1948年底徐州解放,国民党政府更加慌乱。

陈生他们无法再往西走,又不能继续呆在武汉,于是,他们只好挤上轮船,跟着散兵和难民一起下南京。

经过几天行驶,船到了南京后却没有停靠下关,而是抵达江北岸浦口,在那儿驻扎。

陈生他们无处可去,只能在江边露宿,阴冷天气冻得他们一夜无眠。

此时,又有几个同学看到天寒地冻,衣食无着,就偷偷地跑了出去,至于是不是回到徐州,也没人知道了。

这时,正值淮海战役结束,国内形势越来越紧,国民党溃兵坐着轮渡过江南下,一时间江面上变得拥挤不堪。

坐不上轮渡,老师们便组织陈生他们坐小帆船,划桨过长江。

由于渡江心切,陈生他们互相抢占地方,虽然船工努力掌握船舵前进,但木船还是颠簸得很厉害,这些没有坐过小船的学生,变得慌乱不止。

突然,江风大起,浪头涌来,有的女同学惊恐呼叫,船一时失去平衡,差点翻掉。船工立即要求陈生他们不要起身,朝船舱中间坐。

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相依为命,谁也不敢逞劲,彼此手臂相挽乖乖地坐着,盼望木船赶快抵达南岸。

正当他们情绪稍微稳定,调整好方向航渡时,旁边又一阵惊呼,陈生转头一看:啊,出事了!

有个班级坐的木船在风浪里猛然翻船了,船上的二三十个同学一下子掉进了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呼救声、哭喊声在寒风里传来,刺痛着他们的心,同学们都哭泣起来。

船工一再喝令他们不要动,更不能跳水去救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一同逃亡的同学被江水淹没,却无能为力。

等他们抵达南岸时,船工再去营救已为时已晚,只有少数几人当时被船工打捞上来,其他同学,不少是女同学再也没有音信。

陈生呆呆地望着江面片刻,便转身和同学们一起向南京城里奔去。

贫病交困 流亡台湾

到了南京,老师带领着学生来到流亡学生接待站,靠上了国民党某部队。

在南京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国民党一败再败,顺着江浙沿海一路南下撤退,陈生他们也跟着部队坐军列,一直跑到了浙江舟山。

当他们到达舟山群岛时,已经是1949年的4月份了。

长时间的奔波、饮食不良,加上水土不服,流亡的学生都面黄肌瘦,还有不少同学患上了痢疾和严重的腹泻。

因为当地没有药品,又不能改善伙食,军队医生也顾不过来,陈生他们只能忍着。

身体好的,就闯过了生死关;身体差的,便客死在了他乡。

又过了一段日子,国民党军调来几艘大轮船,组织军队和他们这些学生分批上船,开向台湾。

这时,陈生已经知道他们要去台湾,但在国民党军的严密监视下也没其他办法。

国民党部队的人和老师还在安慰他们:大家会回来的,过个一年两年一定会回来的,共产党长不了。

此时,陈生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他们的话了,虽然心里十万个不愿意,但也是无力返乡,只好听天由命,上了轮船向茫茫大海驶去。

到了台湾后,国民党政府把他们这些流亡来的青年学生编入军队:年龄小的同学可以在部队里继续读书求学;年龄大一些的,当即入伍扛枪去了。

没过几年,他们这些青年学生兵也先后复员,领了些钱各自在台湾谋生。

陈生复原后来在台北一个小学里做了教师,一直工作到退休。

在台湾的数十年里,陈生越来越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到父母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生死,有时会几夜都睡不好觉。

他觉得愧对父母,自己因为轻信他人之言便独自远行,走的时候也没有跟父母告别,让他们担忧挂念,真是悔痛终生。

1986年,陈生和当年一起流亡台湾的五个老校友终于回到了徐州。

40年过去了,万幸的是,他的父母还健在。

陈生飞奔到家,跪在双亲面前痛哭着,久久没有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淮海战役   台湾   铜山   接待站   船工   徐州   木船   南京   武汉   块钱   初中生   国民党   父母   火车   同学   老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