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年后归来问斩,多少人回来了?

贞观六年,岁末大寒,寒冬冷冽的风吹灭了长安繁华热闹的烟火气。破败不堪的牢房四方空旷冷酷,刺骨的冬风吹响了残破的窗户框架,冰凉的木板床上薄薄一层棉絮,掩盖不住一名即将处死囚犯内心的酷寒。

就在这时,大唐拥有至高权力巅峰的男人带着一众官员、仆从步履沉重的走向了这个黑暗的刑狱。他们耳边充斥着痛苦不堪的哭叫声、喊冤声,不由得让听者胆寒心惊,后背一阵寒毛直竖。

李世民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脑海里浮现出前几天大理寺卿上奏给他的折子,里面诉说着待决死囚们的哭喊声惨烈,在监狱里工作的各类人员深受其害、难以忍受,询问唐太宗是否可以提前行刑。

作为一名雷厉风行、事必躬亲的皇帝,李世民向来同他亲自上阵打仗一般,都会亲身来到事发地实地仔细考察一番,同他的幕僚们先全方面的好好商讨一番,再做出相应合适的决定。

但面对这次死囚们的处决命令,这一次他没有按常理出牌,甚至于打破常规,又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决定,令当时知晓此事的所有人大吃一惊,街坊小灵通们交耳相传。

贞观六年,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昭告天下,将长安城那时所有的死刑犯、整整390名全部放出来,下令延迟一年再行刑。

等年后约定时间到了,天下人眼睛都盯向了长安这一个小小的监狱。更让人没想到的是,390名死囚竟一个不落的全部践行了诺言!

帝王一诺,囚犯践诺

古人有言,“人无信而不立”,更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至理名言。但是,在大家传统的刻板印象中,死囚犯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丧心病狂、蛮横不讲理、无恶不作、大字不识几个的罪犯,但为什么是这样一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反而作出了君子一诺千金难买的侠义行为?

《唐律疏议》的制定

这就不得不提起唐太宗时期对死刑的界定。贞观初年,李世民就命令手下的几位能臣,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在前人制定的律法上修改完善。

简明扼要的总结明确了隋朝立法的精练之处,在糟粕方面进行大幅度且适应当代唐朝发展的改进。

最终完成一部治理上下、统御海外的独属于唐朝的律法《唐律疏议》。十二卷里的五百零一条,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种动荡的相关立法以及惩罚方式,亦对后世各个朝代的立法有长远深刻的影响。

唐朝不仅有完整的律法条例成书,在法律执行方面也设立了多个相关的机构,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治理唐朝上下的众多纠纷,而且在具体执行的各个程序中也相当复杂正规。

在当年就能超前的制定媲美于现代的诉讼制度,在当年被称为断狱流程。通俗来讲,就是接到报案、立案调查、明确证据、缉拿归案、审讯判决、按流程处决等一系列缉拿犯人的流程。

还有死刑复核等“售后服务”,让唐朝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在旧时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大格局局限下,如此完美的刑狱制度大框架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现如今,也有很多悬疑的电视剧通过对案件的刻画和剧情的自然走向,让我们在惊奇于传奇故事的过程中,能窥探到当年大唐完美的诉讼制度的一个小缩影。

比如最经典的《神探狄仁杰》、《大唐女巡按》等,还有最近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

这些影视作品都在用刻画惊奇故事的手段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办案流程,大部分事件的发生时间处于唐朝中后期,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初期的诉讼制度。

因为唐朝后期的律法制定都是基于《唐律疏议》而改进的,也更能让我们了解唐太宗那个时代律法体系的完整。

“张蕴古”案

但就是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刑狱制度,为什么李世民在长安那个关满死囚犯的地方还能听见如此那般惨烈哭喊的叫冤声呢?其实,追根究底,沿着事物发展的线头找到最初的异端,源头竟也是李世民造成的。

时间线拖到两年前,有一个普通的司法官员,名叫张蕴古。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谋逆的案子,按照唐朝律令当处死刑。

但是根据具体的调查,张蕴古发现这个谋逆的主事人竟然脑子不好使,放在现在就是妥妥一个精神病人。

就现在来说,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期间所作所为是可以减刑、缓刑的,放在唐朝,也是出奇的人性化,精神病人也是可以免除死刑处罚的。

所以当时的张蕴古按照正常的流程,上报具体的情况,然后将谋逆案的当事人放了。

但是没过多久,张蕴古被监察官员举报了,说他放走主事人是因为和他的兄弟关系好,并不是因为当事人有精神病。

唐太宗一看举报的奏章,这不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徇私枉法吗?当场就气坏了,立马传令下去将张蕴古斩了示众,用他的死杀鸡儆猴,警惕全国上下其他的司法官员。

这下全天下的司法官员都如履薄冰,像之前利用人情的、用金钱贿赂的,以往可能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底下勾结一些相关官员疏通上下,减刑的减刑,甚至直接无罪释放。

但现在再多的人情、再富有的家庭,官员们也不敢以身返险,只能秉公执行,甚至比以往要严格得多。

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长安的监狱里一下多了那么多的死刑犯。哪怕李世民并不提倡死刑,甚至还鼓励官员们从轻处理各类刑事案件。

但张蕴古的严厉执法,无疑是在官员们头上悬了一根看不见的细线,上方悬了一个合规执法的小铃铛,一旦没达到标准,他们都怕铃铛的响声惊扰到李世民,从而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唐网恢恢,谁敢躲匿?

李世民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带来的不好影响,他也想疯狂弥补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

于是他才做下了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定,将那390名死囚放回家并且延迟行刑,390名死囚们的诚实守信也是给李世民造了一个人工的台阶。

正因为他们的诚实守信,他们才有机会得到奖赏,而他们的奖赏于他们而言也是超大的恩惠。在面临死亡的前一年,他们有机会同心心念的家人们会面,同他们聊聊家常,平淡的走过人生的最后一年。

被释放之后,他们也更加感恩李世民的下令行为,从而洗心革面、好好做人,周边的老百姓也不用害怕他们出来再作恶多端。

死囚们的全部守诺归来,其实也有强迫性的意味在。在律令制度如此周全的大社会,他们不敢不回来。

明面上让他们归家尽享临刑前的天伦之乐,实际上也表明唐朝对犯人们的调查严密,掌握的资料详细,犯人们的地址在哪里、亲属有几位,他们都了如指掌。

倘若真的出现有囚犯私自逃脱,唐朝的官员们也能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立马实施抓捕,甚至被抓到的犯人还会受到更严厉的刑法,还会祸及家人。

哪个犯人会做这种赔钱的买卖?大唐的其他百姓,也不用担心那些丧心病狂的死刑犯出来会祸害他们,每个街道都有日常巡逻执法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放回来的犯人们也会进行实时监控。

所以,这个传奇历史上的法外开恩,明面上是奖赏那390名死囚犯们的诚实守信,但其实也是在向全世界彰显大唐的威严,更表现了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和心胸宽广。

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之前张蕴古案的严酷给唐朝政法系统所带来的震慑影响,让他们知道行政执法须有度,统治者需要遵守这道警戒线。

底下的官员亦需要把握住这个度,不能因为畏上更加的严厉执法,也不能凌驾比自己弱小的老百姓并且肆意妄为。

李世民真不愧是开明豁达、知人善任的千古明君,能够开创如此繁荣昌盛的大唐,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一举动可谓一箭四雕!

天策上将的帝王之路

其实唐太宗本身的经历也令人砸舌,这件释放囚犯的英明举动不过是他历史长河里功绩的小小一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他文才韬略、武艺精通、知人善任、宽厚待下、爱民如子、伉俪情深,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人设,这样的人就算不当皇上,做哪一行都是佼佼者,都会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他的一生从隋朝末年开始就充满了离奇的色彩。

隋炀帝的伪装在独孤皇后那里拔得了统治天下的头筹,待其父母故去,他荒淫无道、骄奢淫逸的坏毛病再也不用装了,赤裸裸的迫害底下穷苦的老百姓。修建大运河、各种行宫的重度劳作,还有过重的赋税压得底下人不得不反。

这个时候,出生于陇西贵族的李世民,年纪轻轻,单刀一骑救下于暴乱中苦苦挣扎的隋炀帝,一战成名!

之后的他,在反隋运动中更是勇猛无边,毫不夸张地说,唐朝就是他打下来的,打的封无再封,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天策上将,赐予封号秦王。

在贞观年间,更是征战四方,平定边疆,史称“天可汗”。更有一首《秦王破阵曲》正是为了宣扬他的功绩,于唐末动乱还意外的将唐朝灭亡的进程强拖了20余年。

虽然他上位的方式过于血腥惨烈,为后世多个史学家所诟病,一场玄武门之变,并不能磨灭他的功绩!

他是名副其实的战神,唐初四大经典战役,他统领的就有三场,多次以少甚多,不是位面之子降陨石那般幸运,而且屡次受伤、屡次愈战愈勇的血气方刚。不当皇帝,也是能名流青史的天策上将。

就是这样一位名将,被自己的父亲、亲兄弟架空府邸手下,被逼的占卜问天,最后无奈发动血腥之变,夺回政权、夺回属于自己的势力。

贞观盛世一改隋末的萎靡,各种名将名臣层出不穷,千里马生对了时代,遇见了他们共同的伯乐。

他们也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回馈给了这位伯乐,创造出如此繁盛的大唐!

390名囚犯诚信的全部回归,李世民的大胆延刑和大度释放,都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济世安民、河清海晏的大唐盛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死囚   贞观   唐律   大唐   死刑犯   长安   囚犯   唐朝   官员   年后   制度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