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的很喜欢“狮子”吗?浅谈下对“狮子”的认知之旅

序言:

在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意识中,“狮子”与“老虎”一样,都是食物链中的“顶级掠食者”,如果普通人偶然遇上了,基本除了绕着走以外,几乎就再没别的什么可能了,因此,现代人对“狮子”也就谈不上什么喜欢,充其量也就是对那种“野性”的好奇。但是在中国的古代,“狮子”所代表的意义却大不一样,古人不但很喜欢“狮子”,甚至还把“狮子”当成了“祥瑞”的象征。

“舞狮”插图

古人对“狮子”有多喜欢呢?

就拿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舞狮”来说吧,之所以称呼为“舞狮”,就是因为其“形象”是来自于“狮子”,即便是到了现代,“舞狮”也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专门为一些盛大的活动或者庆典什么的助涨一下热闹的气氛。

就好比位于今广东省湛江市,有着“中国醒狮之乡”荣誉称号的“遂溪县”,不但每年都会举办一场“遂溪醒狮艺术节”,鼓励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优秀“舞狮队”,还曾担任过“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在古代就更是如此,但凡是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之时,基本都会发现“舞狮”的身影。

据《佛教大藏经·史传部·洛阳伽蓝记·卷一》中的记载:“长秋寺......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庄严佛事悉用金玉。工作之异难可具陈。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狮子)导引其前。”

说的就是在北魏时期位于洛阳的佛教寺庙“长秋寺”,在每年四月四日举办佛教巡游活动时,经常性的会让“舞狮”在前开路,借以达到“祈福降瑞”的目的。

同样的,古代民间在举办庆典活动时,也经常会出现“舞狮”,其目的其实与长秋寺基本一致,均是为了能达到“祈福降瑞”的目的;同时,负责引导“舞狮”的阵阵锣鼓声,也能取得吸引游人,助涨热闹气氛的作用。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也曾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刻画出了古代浙江地区在举办灯会时,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会簇拥在一起,兴致勃勃的观看“舞狮”之时的盛景。

卢沟桥上的“狮子石像”

除此以外,古人还把“狮子”的形象刻成“石像”或者“铁像”,然后放置在大门的两侧,借以取得“镇宅辟邪”的作用。

好比如,元末著作《析津志辑佚·风俗》中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

就生动的给我们描述了在元朝时期的“元大都”,其城中的绝大多数官宦世家或者富贵人家,要么会用“生铁”铸造成铁狮子,继而放置在大门的两侧;要么就是把“白石”雕刻成狮子的模样,然后再放置在大门两侧,虽然材质不同,外形也各异,但是作用一样的,都是为了能达到“镇宅辟邪”的目的。

当然,古人对“狮子像”的应用也绝不仅仅只是元朝这一个朝代,为了大家理解更为通透,笔者还是给大家再举几个例子吧。

诸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前后的“大石狮子”,这几只从清朝流传至今的“狮子雕像”,相信绝大多数去过天安门广场的人肯定都见过,其既霸气侧漏又栩栩如生的模样,至今都还在向我们展示着“天安门”的霸气和威严。

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塑像

当然,也不能忘了北京故宫门前的“狮子”、中央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位于今湖北沧州的“铁狮子”、卢沟桥上的“小狮子”、窦王店的石狮子等等,这还只是一些比较出名的“狮子像”,古代民间所流传“狮子雕像”更是数不胜数。

纵然它们形态各异,但是其所代表的意义却基本一致,皆是取“祥瑞”之意而造,与此同时,以上的几个例子,也足以向我们证明古人对“狮子”的喜欢和推崇,否则他们干嘛不用“老虎”的形象来作为“狮子”的替代品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古人对“狮子”这么喜欢,甚至把“狮子”的形象视为“祥瑞”的象征呢?

笔者个人认为,古人之所以对“狮子”如此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代佛教兴盛的产物”,二是“中国古人几乎都没见过真狮子”。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雕像

据宋禅宗时期所著的《传灯录》中的相关记载来看:“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意思就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时,他自称自己是“人中狮子”,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只有我才是高贵的尊者。

因为在当时的印度,由于狮子身处食物链的顶端,又长得威武霸气,所以印度人对“狮子”的看法其实就和我们中国对“虎”的看法基本一致,都把它们视作为“百兽之王”。

故而,印度佛陀就喜欢借“狮子”的威猛来比喻佛陀的“勇猛无畏”。

就好比由明代乡贤“徐应秋”所著的《玉芝堂谈荟》中也曾提到:“释家以狮子勇敢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 ”

意思就是佛教文化中的“文殊菩萨”,除了是“智慧”的象征以外,还用他的“狮子”坐骑来象征佛陀的威猛勇敢。

印度纪念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石柱上方的“金狮”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皇室政权也喜欢把狮子视为王室的象征,把帝王比作为威武凶猛的雄狮。

诸如印度为纪念孔雀王朝最伟大的君主“阿育王”而设的“阿育王石柱”,其顶端背靠背站立的四只守护神兽,赫然就是四只威风凛凛的“雄狮”。

之后,随着时间的变迁以及佛教文化的兴盛,狮子的形象在佛教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根深蒂固,自然也就演化成了佛教比喻佛陀“勇往直前、镇压邪祟异端”的象征。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会问了,就算狮子在印度皇室或者佛教中的地位再高,那也只是印度,跟中国的古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浅!

亚洲狮示意图

正如这个小标题所说,在中国古人中真正见过活生生“狮子”的人,确实没有几个。

按照生物学家对“狮子”的种群划分结果来看,狮子大概可以分为“非洲狮”和“亚洲狮”两个亚种。

换句话来讲,无论是“非洲狮”还是“亚洲狮”,在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进程中,都是完全不存在的,纯粹是其它国家的特产,中国一头土生土长的狮子都没有。

位于北京颐和园的“麒麟”雕塑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的“狮子雕像”以及传统的“舞狮”艺术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后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

意思就是公元87年,安息国派遣使者来到了东汉,向汉章帝进献了一头跟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的“麒麟瑞兽”十分相像,但是却没有“角”的“狮子”。

大家想啊,“麒麟”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比较受欢迎的神兽,但是却始终没有谁见过,如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跟麒麟很像的“狮子”,其所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同时,据《拾遗记》中的记载:“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国来朝......有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

意思就是早在公元前317年的战国时期,就有印度的人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五年走到了中国的土地上。

而“有道术”这个词形容的就是这个人会一些玄妙的法术或者是理论,不用想,当时西方世界显然是不知道中国传统“道教”的,所以这个人会的只能是西方的“佛教”理论了。

佛教僧人所用的“锡杖”插图

另外,“荷锡持瓶”这个词,形容的乃是这个人来到中国时候的装扮,手持“锡杖钵盂”,可不就是一副标准的“和尚配置”吗。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不描写“和尚的光头”,这点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释迦牟尼”,貌似其在成佛后一直都保留着一头卷发。

因此,也足以证明佛教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传播到中国的迹象,之后发展到“东汉时期”,势必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

故而,中国的土地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与“中国传统神兽麒麟”十分相像的“狮子”,佛教僧人能不添油加醋,大肆宣传“狮子”在佛教之中所代表的“镇压邪祟”象征吗?

定然是会的。

就好比前文曾提到过的那个“北魏时期”的佛教寺庙在举办庆典时会用“舞狮”开路的案例,不正是佛教借“舞狮”宣传佛教的代表事件吗,只不过由于中国本土没有狮子,所以只能是想办法找个替代品罢了。

再到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兴盛,“狮子”所代表的“祥瑞”象征自然也就愈加深入民心。

就好比笔者同样曾在前文中提到过的“石狮子”,其所代表的“镇宅辟邪”的意义是不是与“狮子”在印度佛教中所象征的“镇压邪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此一来,古人喜欢“狮子”,甚至把狮子视作为“祥瑞”的象征也就无可厚非了。

科学研究及发展概念示意图

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对“狮子”的认知逐渐变得清晰,不再盲目崇拜呢?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了。

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步入现代,社会文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自然也就不再会像封建时期那样,对一些不甚了解的事物盲目崇拜。

而是会通过一种科学的办法以及手段来加以论证。

就好比古代人通常都会把打雷闪电的现象看作是“雷公”发怒,会把下暴雨看作是“龙王发怒”,反正任何不了解的事物都会跟传统的神话体系牵扯到一起。

但我们现代人却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明白了这两种现象其实只不过就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罢了,更明确一点的,就是分别载有“正负电荷”的云层相互碰撞产生了“雷电”;云层又在冷空气的“冷凝作用”下凝结成了水滴,继而发展成“下雨”罢了。

随之,“封建时期”的那种“封建迷信”自然也就成了过去式,换句话来说,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进程的加深,其实就是人类理性思维进步的一种体现。

之后又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我们现代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知到“狮子”其实与“虎”一样,都只是一种普通的“野兽”罢了,并不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意义上的“祥瑞”。

两“虎”争夺领地画像

反而由于其处于“自然界掠食者顶端”的缘故,如果一旦泛滥,只会像古代的“老虎”那样,形成“虎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破坏。

好比如,据《安溪县志·卷十》中的记载:“虎患尤剧,始而窜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继则咆哮林落......邑民不敢夜行。计数年之内,十八里男妇老少,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

笔者在前文所说的古人不用“虎”来替代“狮子”的原因,也着实有着“虎患”这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毕竟,谁让人家“狮子”的在中国古代的数量实在太少,并没有真切的给中国古人带来实际性的损失和伤害!

所以,既然现代人已经真切的认识到“狮子”的模样和特性,那自然也就不会再向古代人那样,对“狮子”喜欢到了一种近乎崇拜的地步,甚至还演化出“狮子周边”,借以来表达对狮子的喜欢,好比如“舞狮”、“石狮子”、“铁狮子”什么的。

北京地坛春节庙会活动上面的“舞狮”节目

结束语

但总的来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是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事物,绝大多数都有其可供借鉴或者警醒的意义,对于其中比较好的,我们可以当做“文化的继承”而对其加以推广,对于其中“糟粕”的那部分,也理应将其剔除,并时刻警惕,谨防再犯!

正如“舞狮”以及“石狮子”之类的文化遗留,虽然时至如今已经失去了其原本在古人心目中的意义和象征。

但如果把其视为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艺术,以及凝聚古人智慧的存世作品的话,那么其对于我们现代人弘扬“古代优秀文化艺术”,以及了解“古代传统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而言,依旧有其所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积极意义。

也正是如今的我们大力推广“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精神所在。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古人   麒麟   狮子   佛教   舞狮   祥瑞   印度   中国   认知   象征   古代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