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怀念那个杀害秋瑾的人? ​ ​ ​ ​ ​ ​ ​ ​


01


秋瑾赢得了千古芳名,然而,还有一个与她极其相关的人,其品性更是高洁远超常人,却往往被历史所掩盖。


他就是清末山阴县令李钟岳。当年正是他押送秋瑾赴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116年前,在1907年10月29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的上午9时左右,李钟岳躲开了家人的注意,在自己的寓所里悬梁自缢,年仅53岁。这个时候,距离秋瑾遇害还不到三个月。


李钟岳为什么要义殉秋瑾呢?


02


李钟岳,出生于山东安丘县。在18岁时中了秀才,39岁中了举人,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考中了进士。1907年正月,他被任命为山阴县令。从他的身份背景不难看出,他是通过科举正途一步步走上官场的,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型官员。


同年的7月6日,安庆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徐锡麟被镇压。秋瑾作为光复会领导下的秘密据点大通学堂的督办,因此被山阴县令李钟岳抓捕。但是,李钟岳早就对秋瑾的才华与声名钦佩有加,他甚至常常以秋瑾的诗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因此,当接到抓捕秋瑾的命令后,他不断陈述“该校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待暗中调查证实后再处理”。事实上,他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以让大通学堂的师生们逃走。


但是,山阴县官署发现了李钟岳的迁延态度,传他至官署,“令其速速将该校师生悉数击毙,否则即指控他通同谋逆,准备完成即电告汝”,于是他不得不与抚标兵管带率新军300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


为了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故意乘轿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随其后;进入学堂后,他又下令兵丁不许乱射,只许抓捕人员。在他的领导下,大通学堂师生被捕时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第二天上午,贵福又令李钟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家。李钟岳在了解到秋瑾所居的一小楼后,便立即下令停止检查,带人自行收兵,最终无功而返。此决定事后证明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秋瑾所有与友人来往的信件都被藏在这一小楼中。若被查出,势必将引发一场规模更大的动乱。


在这一事件中,尽管李钟岳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秋瑾的命运,但他在抓捕行动中表现出的节制和宽容,却使得他的形象更加出众。他的高尚品格和执政风格,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官场圈子的广泛尊重和爱戴。


在审讯秋瑾的时候,李钟岳为了尊重这位女性的身份,并没有使用刑具。他在县衙花厅为秋瑾设座问案,询问一番之后,甚至准备了纸笔给她。而秋瑾则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了令人感动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七个字。整个审讯持续了两个小时,室内异常肃静,让人感觉像是在会客。


然而,这一情形被贵福的密探报了上去。贵福大怒,用气势汹汹的语气责问李钟岳:“你为什么不使用刑具呢?为什么要像对待贵客一样对待那个叛徒?”然而,李钟岳坚决辩解:“他们都是读书人,而秋瑾更是一个女性,证据不足,无法使用刑具。”


贵福认为李钟岳故意庇护革命党人,便急电浙江巡抚,取得杀害秋瑾的命令。然后召唤李钟岳至府衙,亲自示以巡抚的手谕,命令他立即执行。然而,李钟岳仍旧坚持己见:“证据不足,是否能够就这样杀人呢?”


贵福叱责道:“这是抚宪之命,谁敢违抗?今天的事情是你决定是否杀人的,你好好考虑一下,不要让后人诽谤你。”


李钟岳叹着长长的一口气,知道事情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7月15日凌晨三点,他将秋瑾提到大堂,向她说道:“我,位卑言轻,无力成全,然死你非我所愿,希望你原谅我。”说完这句话,这个父母官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互恸哭”。


秋瑾死后仅三天,李钟岳因“庇护女犯罪”被罢官,流落杭州。他在杭州寓所里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反复念叨着曾经让他深深内疚的─“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留下的“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注视默诵”,并流下了热泪。


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后,秋瑾被昭雪,而李钟岳也因此被请进了鉴湖女侠祠中,以此纪念他的那一次义举。他的高尚品格与非凡才华,让人们对他的态度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03


长期以来,李钟岳的价值和意义一直被低估。或许是因为秋瑾的光芒过于盛耀,让人们很难在她的身影掩盖下看到他的存在。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秋瑾这样的志士不乏其人。他们都是以信念献身,生命高尚而高贵。与之相对,像贵福这样的官僚也并不少见。《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就是这样一个人,以“清官”自居,却在残害百姓中心狠手辣。


然而,像李钟岳这样有良知的、处处维护“犯人”的体制内官员,却极为罕见。他思虑周密,内心柔软,温良敦厚,兼具强烈的正义感。对于秋瑾身上的豪侠之气,尽管远不能比拟,但他内心十分向往。


可以说,在他的范围内,他尽可能地给予秋瑾最高的礼遇了。他的很多周旋之策都是冒着风险的,比如他压制了对秋瑾独居小楼的抄查。如果这件事被人揭发,他会很容易授人以柄,甚至被怀疑为私结乱党。


他的愧疚源自于秋瑾是在他的监管下走上了刑场,毕竟她死在了他的手里。然而,这也正是秋瑾的幸运,如果不是他,她很可能会被更多侮辱,难以享有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就像她后来的一些抗争者一样。


因了这份愧疚,他选择以死明志。官员有千千万万种死法,但像他这样的死法,却如千古绝唱。《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曾说哭泣是灵性之物,而许多人已失去了泪水的本能,同样失去了愧疚感。在当代,很多掌握相应权力的人,已经被这个权力机器同化,他们奉命做违心之事时,已经没有丝毫愧疚感——否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李钟岳所做的事情也不可能如此少见。


我们今天怀念的不只是李钟岳,更是他那种将“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愧疚与恻隐之心。他的死亡证明了他的道德和良知,也证明了大清帝国中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您是否曾听说过因为违心地审判了一个案子,或错误地处理了一个事件而自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老残游记   山阴   大通   官署   刑具   巡抚   县令   学堂   愧疚   高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