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生披露:蒋介石派人拔了老人的氧气管,怕死在自己生日当天

1952年,正值蒋介石六十五周岁寿诞的前夕,各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准备借着元首的喜事,冲淡兵败台湾给人带来的颓败心情。

跟随蒋介石多年的秘书——王世杰最是积极,积极联络各个部门,从会场安置到安保措施,各个方面进行地有条不紊。

十月三十一日就在眼前,王世杰除却做好万全的准备外,仍是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发生意外的事件。

人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就在10月28日的时候,医院传来了吴稚晖即将离世的消息。

吴稚晖寻找救国之路

吴稚晖为何人?为何他病重的消息会和蒋介石之间牵扯上干系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似乎与我们十分遥远。但此人在近代社会的地位,却不容小看。此人性情狂傲,不拘小节,但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是近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大才。

他出生在1865年,正值大清王朝的没落时期,此时国家没落,人心思变,仁人志士都在为这个民族寻谋出路。

幼年的吴稚晖还不懂这些,和所有上过旧私塾的人一样,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先贤的为人处事之道,是为了及第登科,尚且不知启蒙与革命为何物。

据史料记载,为了践行圣人之志,二十七那年,他曾做过一件狂悖之事。

当时,江阴的知县路过孔子庙宇,却不下轿以示礼敬,反而不以为耻。怒不可遏的吴稚晖,捡起石头,狠狠地砸向轿子。

自此,吴稚晖多出一个外号:吴疯子。

若沿着这样的命运前行,吴稚晖或许会蜕变成为一代风流才子。但命运自有安排,自从遇见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的人生观发生了三十六度的转变。

在回忆录中,他提到过这次相遇,那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由于科举失利,心灰意冷的他借酒浇愁,是梁启超告诉他:“民族正值千年未之变局,青年焉能自甘颓废!”

一语惊醒梦中人,就像一个身处黑暗的人,忽然看到了光,他惊喜地走向光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人物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主要保留皇权。他紧紧地跟随其后,可戊戌变法只持续了百日,便以失败匆匆告终,完全像一场闹剧。

为了切实挽救危如累卵的民族,他决定放弃科举,到日本留学取经。

遗憾的是在日本他并未找到合适的路途,次年,他又奔赴欧洲。在欧洲他一边积极地寻找救国的良方,一边资助在欧洲的留学生,因而,在欧洲的留学生中威望甚高。

终于,在法国他找到了救国的良方: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又名无政府主义。

自此,他以互助论为信条,开始了漫长的救国之路。彼时与他已经完全放弃了君主立宪,而是走上了和中山先生一样的道路,他认为三民主义是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必经之路。

而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就是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就在其认为国家终于实现了彻底的革新时,袁世凯天坛称帝,宋教仁火车站被暗杀,袁总统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得国家再次陷入混乱。

为笼络革命党,稳固个人地位,袁世凯专门写信给他,请其出而为官。

收到信后的吴稚晖,立刻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用幽默而又辛辣的语言讽刺了袁世凯,在当时传为一时,自此,吴稚晖的名声水涨船高。

然而,吴稚晖的功劳远还不止于此,他深知中华国民之愚昧,其根在于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症结又在于汉字的难懂与难学。

为了普及汉字教育,他将拉丁字母引入中国,特意为中国的汉字标注读音,甚至还成立了国语读音统一会,只为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进而,让更多的国人从愚昧的状态中醒来。

因而,在民国时期,他的威望极高,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引其为至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晨陈独秀多次向他约稿。

只要有利于民族的进步,他从来都是当仁不让。

某次,《新青年》急需吴稚晖的大作,而当时他正处于一场大病之中。然而,他毫不在意,顶着疾病挥动手中的毛笔,不一会儿,一篇文章跃然纸上。

任职于国民政府

因此,当蒋介石登上民国的政治舞台时,为了收拢各方人心,也为了争取革命先辈的支持,自然会向吴稚晖之类的人物抛出橄榄枝。

吴稚晖本无意为官,他一直主张教育救国。当年,中山先生邀请其出而为仕,他都选择了拒绝。很多人认为,以蒋某人的威望,断然无法邀请其出山。

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竟然接受了邀请。之所以改变先前的做法,是因为其奔走多年,仍觉寸功未建,为了实现拯救中华民族的理想,他必须进入权力的中枢。

蒋介石提供了几份工作岗位,供他做出选择。最终,他选择了革命政治部主任这个岗位,他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岗位教育部队内的青年,使其从根本上以家国为己任。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仅仅拿其当成“吉祥物”,工资照领,却不给任何实际性的工作。放荡不羁如他,岂能就此妥协?

他当即找到老蒋,老蒋也不生气,便重新给他换了一个岗位,工资待遇却与原来的一模一样。

蒋介石以为自己待其如此厚重,其必然不会辜负自己。却不想吴稚晖从来不吃这套,在国民党这些年,他看到了外人看不见的黑暗面。

为了警醒蒋介石,他经常白天提着灯笼,在国民党的办公大楼里漫步。

众人不理解,纷纷做出提问:“先生为何白天提着灯笼到处游荡?”

吴稚晖当即回复道:“这里太黑了,我怕有些人迷了路。”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蒋介石不禁对其肃然起敬。蒋介石熟读史书,他明白人任何一任元首,若想取得成功,身边必须有几位敢于直言进谏的人。

为了显示自己从谏如流的宽大胸怀,蒋介石便聘请其为自己的“军师”。

吴稚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在很多方面都能左右国民党的方针政策。内战开始之后,其能担任了政府的临时主席,制定了令蒋介石满意的《中华民国宪法》。

元首器重,随之而来的就是滚滚的名利,自古以来,能在名利场中站稳脚跟的人寥寥无几。

吴稚晖是否能守住初心,抵挡住轮番不断的糖衣炮弹呢?

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国名党不少高层反应,吴是一位极难响出的人物。

按照地位,在外出差,不同等级的官员有着不同的标准,这都是合法的范围之内。但吴稚晖从来不在乎这些规定,每次外出他住的永远是第三等的旅馆,乘坐的永远是第四等的列车。

而面对他人的各种礼物,他总是本能性的选择拒绝。

蒋介石听说其经常和下层的工人一块用餐的事情后,曾间接性地暗示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他却大手一摆,言说自己不是尸位素餐的人物。

表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他能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遭遇的痛苦。一句话驳得蒋介石哑口无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的人怀疑他是共产党。因为真正的党内人士,不会做出如此不合群的事情。

吴稚晖听到他人的诬陷后,大怒,宣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自己本可以与陈独秀一道,共同建立共产党,然而,自己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物。

幸而,蒋介石从未听信过这些流言,反而对他越来越倚重。

只是伴君如伴虎,人君心思之转变,变化莫测,人臣几乎难以揣测。

吴稚晖之死

1952年的八月初,他听到吴稚晖生病住院的消息,立即安排最好的医生为其疗治。此时的吴稚晖已经是八十八岁的高龄,蒋介石预估其在不久后会去世。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能活到十月底,他向来迷信,败退台湾后,听说当地有一座山,名曰草山,立即面露不悦。

手下聪明伶俐者早就看出了其心思,草山,恰巧说明他蒋某人落脚台湾是落草为寇。

为了让其开心,手下立即将草山更名为阳明山。

为何更名阳明山,意思十分明显,他蒋某人的偶像正是明代的王阳明。

如今,他六十五周岁的生日就在眼前,生日这天死人可不是一件吉祥的事情。首先,为了表达对吴稚晖的尊重和怀念,各大媒体不得不报道吴的死讯。

其次,以后每年自己的生日会和吴的祭日撞到一起,到底是为其过祭日呢?还是为自己过生日呢?

前思后想,他只能祈祷吴稚晖千万不要在十月三十一日这天去世。

秘书王世杰立即赶到医院,嘱咐医生务必使用最好的药物,保住吴先生的先生,最好能活过十月三十一。

医生诊治过无数病人,他面露难色,不无困难地告诉对方:“生死有命,我们只能说尽力而为。”

王世杰当即命令道,必须要保证吴先生撑过十月三十一日。医生只能用沉默来应对,各种医疗器械均被安排上。

不过,人力终究无法抗过天意,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医院再次传来消息,吴稚晖或许撑不过十月三十一日。

得到消息的王世杰当即赶到医院,在路上他已经想到了另外两种可能,吴稚晖或者在十月三十一日之前去世,或者在十月三十一日当前去世。

第二种可能性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当年,宋教仁就是在十月三十一日去世,以宋的地位而论,按理说应当每年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

但元首从未制定过任何一项提议,底下人心知肚明,谁也不肯拆穿这层薄薄的纱窗。

宋教仁的事件是一桩意外,人力所难避免。如今,又遇到了吴稚晖的事情,王世杰心乱如麻。以往遭遇到困境,他会找好友陶希圣商议。

思及此处,他马不停蹄地赶到陶府。

陶希圣已经泡好了茶,看到王世杰的到来后,露出会心的一笑。

王世杰端起一杯茶,一口饮尽。陶希圣明白,朋友当前十分慌乱,不宜提出任何建议。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王世杰的情绪也逐渐平稳下来。

陶希圣眼见时机已到,不慌不忙地说道:“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不知阁下敢不敢使用?”

当“杀”字落入耳朵时,王世杰已经知道对方要说什么,便挥挥手,示意对方不要再说。

混迹官场这么多年,他们早已明白,有些事情做得,却说不得。

王世杰已经下定决心,若是在十月三十日夜晚,吴稚晖若不能去世的话,必须使用非正常手段结束其性命,即拔管。

想到这里,他的后背忽然感到一阵冰凉。

时间很快转到了十月三十日的夜晚,吴稚晖仍旧没有去世的迹象,王世杰守护在病榻旁,看着时针在钟表上缓慢的移动。

待时针指向晚上八点时,他的手触摸过一次管子,但终究还是没有下手。

他想再等等,等病人自动去世,如此,自己便不用背负良心债。

两个时辰很快过去了,时间转到了晚上十点,王世杰犹豫再三,手再次触摸到管子,在管子上停留了近十分钟,最终,仍旧没有动手。

一旦过了十二点,就是十月三十一日,不能再等了,可他又迟迟下不了手。

当时针划过十一点,他已明白,这是最后的时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于是,深吸一口气,走到病榻旁边,拔掉了管子,病榻上的人呼吸当即变得艰难起来,就像溺水的人物正在寻找氧气。

没一会儿,病人停止了呼吸。

消息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时,他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王世杰则惊魂未定,为避免事件传出,他再三嘱咐医院,不可对外宣扬今夜所发生的事情。

由于惧怕当局的迫害,在场的医生护士全部选择了沉默。或许是良心的谴责,几十年后有医生站出来说出了王世杰拔管的事情。

事情一经传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王世杰为了拍马屁,私自主动拔掉了管子。有人说秦桧杀害岳飞,到底是自己的意愿,还是宋高宗的意愿?孰难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草山   新文化运动   阳明山   蒋介石   医生   汉字   元首   台湾   当天   老人   事情   消息   生日   人物   氧气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