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时期,东西部政权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文|木木

编辑|观星


罗马帝国执事官斯提里科为了对抗阿拉里克选择进军东部,他期待以此来改善罗马帝国东西部部队间存在的敌意。

在行军至伊利里库姆地区时,斯提里科接到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命令,要求他立即撤退并归还东部军队。据克劳狄安说法,这条命令出自鲁菲努斯的胁迫,由不情愿的皇帝口述。

他同时声称当东部政府命令到达时,斯提里科正处在击溃阿拉里克的边缘,将鲁菲努斯操控皇帝的行为解读为他个人的邪恶和怯懦,企图让国家陷入更深的苦难。

据史家记载和学者们证实,斯提里科在前线接到东部政权撤退命令这一事件属实,但与其说是鲁菲努斯和斯提里科两人之间争权夺利的冲突。

不如说是东部捍卫自己的权利,反对来自西部所谓“监管”的体现。鲁菲努斯的决定并非一人之见,而是得到了君士坦丁堡元老院支持。


一、东部统治阶层的意见

君士坦丁堡元老院与拥有长期特权罗马元老院没有权利上的联系。因此面临西部的要求,他们准备守卫自己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东部统治阶层意见是一致的。

据克劳狄安所说,斯提里科在收到要求其撤退命令时,感到“惊愕”“愤怒和悲痛”。

他被迫服从命令,从伊利里库姆地区撤回意大利,并将东部军队遣回君士坦丁堡。斯提里科之所以接受,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因为他无力管束如此庞杂的军队。

斯提里科带领的军队中混合着许多哥特人,他们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不愿使出全力。二是这支部队是西部与东部的混合军队,而东部的军队又在盖伊纳斯统领下。

盖伊纳斯很可能出于自己的目的有意挑拨帝国东西部军人之间分裂。因此,松散的军队纪律影响了斯提里科对阿拉里克和东部其他地方采取行动。

三是斯提里科妻儿此时仍在君士坦丁堡参加塞奥多西的葬礼。塞奥多西遗体于11月8日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由阿尔卡狄乌斯安葬。

当斯提里科在希腊地区追击阿拉里克时,他的亲属仍然留在君士坦丁堡,这或许让他产生他们会被扣作人质的担忧。最后,这也是他的一种政治赌博。

像先前所说,他认为鲁菲努斯政府无法以一己之力对抗阿拉里克,而且与阿拉里克相同。

如果他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不能向东部表现太明显的敌意。但是,斯提里科此时的顺从并不意味着他的落败及权争的结束。

不久后,在君士坦丁堡郊外,返回的军队趁鲁菲努斯随阿尔卡狄乌斯检阅军队时将其刺杀,两位权臣的争斗以一方的死亡而告终。

二、鲁菲努斯与斯提里科的权力之争

395年帝国东西部的权争,始于两位权臣的相对势均力敌的争斗,终于其中一方的死亡。鲁菲努斯被刺杀,标志着其与斯提里科的冲突的结束。

二人的权争对晚期罗马政局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395年11月末,从西部返回的军队抵达君士坦丁堡。

当军队停留在首都郊区的赫布多蒙皇宫前的广场时,作为大区总督的鲁菲努斯陪同阿尔卡狄乌斯出城检阅部队,在那里他被包围并杀死。

克劳狄安对鲁菲努斯的死亡过程记载十分详细,当鲁菲努斯接近士兵对他们发出慰问时,军队慢围成一个弧形包围了他,并用剑和长矛刺死了他。

他“倒在面无人色的皇帝脚前,不住呻吟接着死亡”,随后士兵们肢解了鲁菲努斯的尸体。

克劳狄安写诗纪念政敌的死亡,宣称鲁菲努斯被刺杀前正在要求阿尔卡狄乌斯当众宣布他为共治皇帝,认为他的死是众望所归。

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刺杀鲁菲努斯的活动,斯提里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刺杀命令出自其手。

克劳狄安表示斯提里科并不知情。他的诗中写到,鲁菲努斯的死,是军队出于对斯提里科的尊重,为东部政府的不公命令感到愤懑,而自发进行的复仇。

苏格拉底斯和索佐门也称,鲁菲努斯与蛮族勾结和实行暴政的名声让士兵对其实施了报复,也有学者赞同这样的看法,认为这场刺杀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而左西莫斯写到,鲁菲努斯的死是斯提里科一手谋划的,后世的学者也大多认为,即使斯提里科没有直接下令让军队谋杀鲁菲努斯,也至少是暗示或默许了这一行为的发生。

他可能暗中指示盖伊纳斯在城外杀死鲁菲努斯,或与优特罗皮乌斯合谋。

在他的作品中,克劳狄安指责优特罗皮乌斯执政后“跟他之前皮条客的身份自相矛盾”,也可以被认为是斯提里科和优特罗皮乌斯合作推翻了鲁菲努斯的暗示。

索佐门认为,鲁菲努斯的死有赖于宗教的扩展,“皇帝们把原因归结于他们父亲的虔诚。

因此暴君被征服的轻而易举,鲁菲努斯企图获得他们政府的阴谋被挫败”。但事实上,鲁菲努斯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帖撒罗尼迦大屠杀后促成了塞奥多西和教会的和解。

他是一个禁欲主义者的赞助人,在卡尔西顿的宫殿里建立了一个殉教者神殿和修道院。

同时他也是塞奥多西与正统基督教结盟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在他死后,他的妻儿逃进教堂,隐退到了耶路撒冷,并从那里得到了庇护。因此,鲁菲努斯的死更是政治斗争落败的结果。

这种失败,一方面是因为他面对的是更强大的西部竞争者,斯提里科拥有军队的控制权,又有克劳狄安这样的“舆论宣传者”。

另一方面,鲁菲努斯是一个在东部帝国占据了高位的西方人,这也使他树敌无数。鲁菲努斯是一个高卢人,却在东部政权中独揽大权。

他是“最后一位被统一帝国的皇帝任命统治东部的西部官员”,在君士坦丁堡,他占据了这个新首都的新兴贵族们认为应当属于他们的位置。

因此受到了来自四方的敌意,人们同时也担心他会通过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对他的记载大多尽是诋毁谩骂。另外,鲁菲努斯的倒台也受到了当时反哥特人、反移民情绪的影响。

鲁菲努斯在解决与周边民族间的问题时,比起军事更倾向于依赖外交,他所采用的谈判与拉拢的手段,在当时很难获得广泛的支持。

克劳狄安就曾再三指责他穿蛮族服装、进出蛮族营地。匈奴人和西哥特人随后继续在帝国内大肆破坏,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名声。

394年塞奥多西离开东部后,鲁菲努斯还为自己培养了一支匈奴卫队。

此举应该得到了塞奥多西的许可,但在其他人看来,这不光是一种特权,也是鲁菲努斯同情蛮族、与蛮族相勾结的一大证据。

在鲁菲努斯被杀后,帝国东西部冲突依然存在,接替他执掌东部大权的是宦官优特罗皮乌斯。克劳狄安像过去攻击鲁菲努斯一样攻击优特罗皮乌斯。

397年,帝国东部宣布斯提里科为公敌。这一事件使帝国东西部又一次失去对阿拉里克实行联合行动的机会,裂隙逐步加深。

397-403年间,斯提里科与阿拉里克经过了数次交锋与谈判,但最终也未能完全消除帝国中的不安定因素。

随后几年,由于一系列蛮族入侵与叛乱的发生,斯提里科逐渐失去了霍诺留的信任。

408年,阿尔卡狄乌斯去世,斯提里科违背霍诺留意愿要求派遣自己前往君士坦丁堡处理东部事务,加剧了信任危机,不久即被处决,他对西罗马帝国的掌控也宣告结束。

鲁菲努斯与斯提里科的权争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前奏,尽管此次事件持续时间短,并随着鲁菲努斯的死戛然而止,但其影响在事件结束后仍旧在持续。

首先,鲁菲努斯的死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西哥特人对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地区的再次袭击。在西哥特人看来,鲁菲努斯的意外死亡使与其签署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从而无法保证顺利实施其利益,因此他们重新开始掠夺。由于罗马帝国东西部逐渐形同陌路。

因此从未采取对抗西哥特人的统一行动,而斯提里科之后的行动也都带有自身的政治考量。

所以西哥特人的侵袭从未被完全消除过,这些无疑都加大了日后西哥特人对帝国的危害程度。

397年,阿拉里克掠夺了希腊地区,401年他第一次入侵了意大利,403年在被斯提里科击败后,阿拉里克与之结成同盟,但最终在斯提里科死后的410年,阿拉里克攻陷了罗马城。

西哥特人成为了第一批攻克“永恒之城”的蛮族。之后,西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下去。其次,帝国东西部两位权臣之间爆发的冲突与对立,无疑加深了此时帝国两部分的裂隙。

塞奥多西死后,罗马帝国的东西两部分被霍诺留与阿尔卡狄乌斯继承,但随着双方冲突的发展,东西两部分再也没有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帝国。

因此后世普遍将395年看作是东西罗马分裂的年份。395年伊始,东西方权臣之间爆发的冲突与对立。

首先体现在鲁菲努斯和斯提里科之间,也体现在他们所控制的阿尔卡狄乌斯与霍诺留的之间。

鲁菲努斯的死并不是终结,之后虽然东西部在大体上保持和睦,并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和平往来,但在政治上却日渐疏离。

“帝国的两半部之间不再存在紧密的联系,两个政府之间的关系通常除了友谊,别无其他”。而不久后,“两个政府间的隔阂很快使两个民族形成分离。”

尽管在当时,这种分裂并没有被人注意到。395年,克劳狄安的诗中仍旧表达了对帝国统一的希望,在他眼中,罗马帝国仍然“不会有任何限制”。

但在399年之后,克劳狄安的诗中关于东部的内容越来越少,而且不再提及“统一帝国”这个概念。克劳狄安表达的是斯提里科的意愿,这表明双方的“团结”已不可能实现。

395年帝国两部分发生的矛盾冲突,即是双方裂隙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裂痕加深的推动力。

毕竟鲁菲努斯在阿尔卡狄乌斯面前被刺杀,无疑被看做是敌意的具体表现,而这也最终导致帝国两部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帝国统一化为泡影。

对罗马帝国今后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再者,由权臣斗争所引发的部分后续问题,在权争结束后依然存在。

鲁菲努斯死后不到三个月,东部宫廷发布诏书宣布了对其财产的处理方式。宣布建立鲁菲努斯家产金库,宫廷拥有独立支配权,东部帝国的臣民不得任意妄为据为己有。

否则严惩不贷,而“新任大臣免不了贪婪的行为,要把前任的财产据为己有”,过去因鲁菲努斯擅权所造成的种种不公,不但没有因权臣斗争结束有任何改变甚至愈演愈烈。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宫廷官员任用制度和财物管理模式的弊端,这种官僚体系膨胀带来的副产物,还将伴随东罗马帝国过渡至新的发展时期。

最后,由于东西帝国掌权者间不分伯仲的势力,加之外族入侵与地区叛乱的干扰,斯提里科对东部摄政权的要求并未实现。

因种种因素制约,斯提里科也始终未对帝国东部发动进攻,而宦官优特罗皮乌斯接替鲁菲努斯成为东部帝国实际统治者后,东部与斯提里科的斗争仍在继续。

克劳狄安对优特罗皮乌斯的谩骂诗,被公认为是他所写“最野蛮的一首”。罗马帝国表面上依旧处于两位幼帝掌控之下。

这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东西罗马帝国在出现巨大政治危机事件后能保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局面。权臣们代替幼主把控朝政,平衡各方面关系,这在帝国东部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政治局面的产生

在东部,政权始终掌握在文臣手里,未出现军事独裁者执掌朝政的情况,随着部门职能的不断细化和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五世纪后,帝国东部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在帝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无法取代的政治意义。

鲁菲努斯与斯提里科的冲突,并不仅仅代表两位权臣间的私怨,更多的是因此时帝国两部分间特定的政治局面。

二人的权争因斯提里科对东部摄政权的要求而起,但东部政府的反对并非鲁菲努斯一人之愿,而是反映了整个统治阶层的态度。

君士坦丁堡的元老也力图摆脱罗马的影响,因此在此次事件上和鲁菲努斯保持同一立场。

另外,在面对阿拉里克的威胁时,鲁菲努斯通过谈判与之达成协议,是在东部强敌环伺又无军队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也是塞奥多西一世对待蛮族问题时采取的一贯策略。

并非如克劳狄安等人所说是通敌卖国之举。二人的权争最终以鲁菲努斯的死而告终,这是其政治斗争落败的结果。

同时,也是鲁菲努斯作为一个高卢人,在东部帝国独揽大权所招致的敌意、以及罗马长久以来反哥特人、反移民情绪对其政策不满的结局。

二人的权争对晚期罗马帝国的政局影响较大。鲁菲努斯死后,在军事层面,西哥特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鲁菲努斯与西哥特人达成的协议随着他的死而消失。

西哥特人重新开始劫掠,最终在斯提里科死后,阿拉里克于410年攻陷了罗马。

在政治层面,东西帝国渐行渐远,然而斯提里科并未能将帝国两部分置于控制之下,优特罗皮乌斯接替了鲁菲努斯的位置,占有了后者的权势地位。

杀死鲁菲努斯的将军盖伊纳斯并没有在东部获得与斯提里科相当的职位,罗马帝国两部分依旧处于分立局面。

总的来说,在当时帝国西部率先进入了政治解体的混乱中,而这体现了军事独裁者执掌朝政的弊端。

而另一边在帝国的东部却大体保持了国家的稳定,而君士坦丁堡的宫廷一度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新焦点。这反映了东部文官统治的力量,也为日后东部度过困局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堡   阿拉   东西   权臣   罗马   帝国   政权   军队   冲突   时期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