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正撤离中国,120万员工或将面临失业?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

提到富士康这个企业,可谓是家喻户晓。

因为它解决了中国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即便是没有学历的人,也可以进入到富士康。

自从它入驻大陆以来,和中国一直都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三十年前风风火火来大陆投资办厂的富士康,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龙头,打工者的“天堂”。

就拿2012年2月13日富士康在深圳清湖招募中心招募情景来说,可谓是人山人海,长长的队伍颇为壮观。

可是如今的富士康正在一点点的退出大陆,将业务转到了大陆以外的地方,120万名的工人或将面临失业的问题。

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呢?

一、“吸血工厂”富士康

回顾富士康在中国扎根的这些年,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时有爆出。

“吸血工厂”这是人们对它的称呼,之所以这样称呼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疫情期间,由于富士康管理疏忽,造成疫情扩散,很多人不能回家。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用最无奈的方式求助,还记得“妈我想回家”那个可怜的男孩子,在疫情期间的这一句话让多少人泪目。

由于当时的特殊时期,而且富士康不想耽误生产,再加上医疗条件有限。

出现了感染者没有及时隔离,造成富士康大面积感染。

一些员工被迫在自己的寝室中,这个可怜的男孩子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帮助。

网上流传的“十三跳”、“员工求救”一系列富士康丑闻逐渐被爆出,人们看到了富士康对员工的压榨,高层对员工的麻木不仁。

当时一些直指富士康黑暗的条幅,被挂了出来,一度占据了各大网站的热搜。

特别是“十三跳”事件,在2010年1月到5月期间,十三个年轻的生命,在富士康这个地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于他们为何会如此的厌世,又经历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这些年轻的生命中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8岁。

富士康宛如进入了“跳楼”的魔咒,工人们在工厂里夜以继日的工作,让这些年轻人不堪重负,每天辛苦的付出,也不能得到和工作成正比的薪水

富士康的高层就像一个吸血鬼,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榨取价值。

曾经在富士康工作过的一个工人哭诉道:“我们每天在机器上会连续工作近十个小时。

日复一日,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工种还不能坐下。”

在富士康经历的这一切,都将成为很多富士康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二、富士康为什么撤离中国

就是这样的一个被称为“吸血工厂”的企业,近几年来却在加速撤离。关于它的撤离,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富士康是因为黑料爆出,被中国人骂走的,也有人说富士康是美国的跟班,只会见风使舵。

其实富士康撤离中国的原因,也是大环境发展的一种必然。

富士康这个世界工厂的大哥大,近几年在大陆以外地区的投资可谓是相当火热。

其中投资最多的地区就是越南、墨西哥和印度。

在这三个国家中也都进行了不同数额的投资。

比如将7亿美元扔在了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要修建新代工厂,生产iPhone。

而对于中国的近几年的态度却是在加速撤离,这截然不同的态度究竟是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富士康的背后老板是郭台铭,而他在2016年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把大陆的员工减少30%。

可见富士康退出中国大陆,并不是什么冲动之举。

反而是在郭台铭的计划之内的,也是他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

而战略规划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苹果公司,是苹果公司间接的促进了这个长期的战略规划。

要知道苹果公司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也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让富士康的利润和营收超过了50%。

富士康的加速撤离,多半跟苹果公司有关,苹果公司为了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分散风险等一系列的原因。

造成了苹果公司将供应链大面积的转移到了印度,计划将会推出更多的“印度制造”。

富士康为了抓住这个“财神爷”,也跟随着苹果公司做出了战略调整,才会出现富士康撤离的这一幕。

富士康的撤离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的,因为现在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崛起,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低端到高端,由规模到质量的一个转变。

做为富士康来说以它的规模扩展为发展型企业,在未来可能会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而富士康大部分的生产方式都是代加工,靠低价去竞争,在中国是很难走下去的。

所以他们选择了提前谋划,为自己未来铺好了路。

而富士康为什么会选择印度?

这让很多人感到好奇,我们都知道印度还是一个比较落后贫穷的国度。

富士康究竟看上了印度什么呢?

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印度的成本低。

要知道印度人多,人工费用相对比较低,这可以为富士康解决一大笔开销。

另外当地员工想法简单,不会要求什么福利待遇,运营成本也会降低不少。

不过去印度建厂也并不是万无一失,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和不稳定的因素。

三、富士康撤离的利与弊

富士康的加速撤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自2023年起,国内的企业订单也比以往大幅的减少,大陆很多电子工厂都陷入了停滞状态。

最让人关心一定是富士康的120万员工。

做为富士康三大基地的深圳、郑州、武汉这三个地方的员工,很多都是低学历的劳动者,还有的是农民。

若富士康真的撤离,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将会失业或者转岗。

这对于靠富士康工作维持生计的员工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脱离了稳定的收入和住宿的地方,他们该何去何从。

正当大家担心这些事情的时候,富士康的工作人员也给了一颗定心丸。“目前我们并没有计划去关掉大陆的一些工厂”,这个消息爆出之后,又重新燃起了富士康员工的一丝希望。

不过随后富士康工作人员说的话,让很多的富士康员工的心又一次的跌入了谷底。

随着产能转移和市场调整的影响,百万工人的数量将会减少”。

也就是说富士康可能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会有百万员工。

但裁员随时会出现,而裁员的人员也会是一些非技术岗位,一些技能强的工种将会幸运的留下来。

做为富士康的员工,若自己不想在这次裁员中被淘汰,需要提升自己的自身业务水平和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从另一个方面说,富士康的加速撤离对我国的短期影响还是有的,毕竟这是一个老品牌,树大根深。

单单是这一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就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9%。

在2013年时候,富士康的进出口总额甚至超过了华为、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些巨头,排在了第一位。

但是从长期来看,也让中国的一些制企业可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因为我国的经济有着充分的韧性。“中国制造”发展的空间更大,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四、本土的比亚迪能否接盘

说起中国制造,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华为手机、小米,还有不能不提的汽车制造业的比亚迪。

之所以提到比亚迪,是因为比亚迪目前为止颇受大众的欢迎。

再加上最近比亚迪的发展势头很强,俨然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所以这个企业有能力吸纳富士康被裁员的员工。

可是比亚迪真的能接盘吗?

真的可以支撑住富士康着强大的队伍吗?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比亚迪和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比起来,还相差甚远,仅仅只能算是起步的阶段。

为何这样说呢?从建工厂的数量上看就显而易见。

富士康在中国的已经建造了44个工厂,而比亚迪却只有9个。

44和9,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44个工厂容纳的员工和9个工厂容纳的员工这配比肯定会不一样,要说这富士康在鼎盛时期提供的岗位要100万之多。

而比亚迪即便是再厉害也只能容纳65万,这还是把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加在一起的岗位。

虽然我们也看到了比亚迪现在一些成绩,但是想要接盘富士康,单靠这一个企业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这一点也并不切实际

我们不能否认比亚迪获得一些成绩,比如在生产制造的转化方面,比亚迪是先锋,也是很多企业的榜样。

他们最有特点的就是比亚迪的企业文化,人文关怀。

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同时给员工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对于比亚迪来说扩大了自己的企业的实力,而且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亮点。

五、富士康“跑路”如何应对

富士康的跑路,渐渐退出大陆市场,这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该如何应对,清楚的了解富士康为什么会跑路,这跑路背后的原因。

扶持我们中国的一些本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

企业需要加强对与政府的沟通和合作,争取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另外从员工本身来说也要加强一些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多培养一些技能人才,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这也是提高期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一个企业想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付出,所以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尤为重要的。

再次我们还要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推广,对于我们本国的一些品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进行宣传。

做好我们自己中国制造的宣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即便是走了富士康,中国在制造业也能有自己的品牌,这样以来120万的员工也不会成为难题。

最后富士康的一些员工可以尝试自己创业,虽然这一条路风险很大,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可是没有试过又怎么能知道呢?

养猪专业户秦英林靠养猪逆袭成为了中国顶级富豪,还有农民企业家刘银莲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农民工创业的传奇故事。

结语:

在产业链转移的整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人离开,有人转行。

中国应该重视这些问题,不能让失业浪潮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比亚迪这个企业虽然目前超好的方向发展,但它并不是解决失业浪潮的救命稻草。

我们还是要需求多方面的出路,才能解决接下来富士康撤离所出现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苹果公司   中国   华为   员工   印度   工种   疫情   战略规划   制造业   岗位   工厂   原因   大陆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