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到底有多爱穿“裙子”?

自古以来,裙子并非女性们的专利,大约从黄帝时期开始,就时兴过男人穿裙子。

后世东汉学者皇甫谧,曾著有一本《帝王世纪》,其中写道:

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即为“”,在古汉语中,“”的本意为“展开”,“摊开”,与“”字相组合,便称为“衣裳”,意为“展开的衣服”,后来引申为“”。

结合上文前一句“黄帝始去皮服”,可知黄帝剥取兽皮,制作成“”和“”,所以后面的“下裳”即是指“兽裙”。

黄帝与嫘祖想象图

这也是远古时期的“时尚”,外出打猎的男人们,穿着由兽皮制成的裙,一是彰显自己首领的身份,二也能在严寒时期为下身保暖同时还能保护隐私部位,毕竟远古人类发展出文明以后,具备了最基础的羞耻观念,所以对于隐私部位的保护,也被看的尤为重要。再后来发展出亚麻等更为轻便透气的织物,由兽皮为原料做成的衣物才逐步被取代。

文字巨著《辞海》中提到:

古谓下裳,男女通用。

这句话尤为适用于商周时期。

在商朝,对于“”和“”的区别,划分的更加明确。

如商周时期贵族们尤为钟爱的“蔽膝穿戴”。

《说文》中称“蔽膝”为“褘(huī)”,字面意义上理解,正是遮蔽膝盖,具体是指“遮蔽大腿到膝盖这一部位的衣物。

《说文》:褘,蔽膝也。

随着朱砂矿的发现与开采,商周贵族尤其尊崇“红黄”二色,使得染色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把“蔽膝”当成了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

贵族们穿戴以黄色为基色,红色为点缀的蔽膝,能够体现出自身的贵族身份,但不论蔽膝的样式如何改变,始终都是以“”的形式存在。

蔽膝

后来蔽膝发展成为一种“长布”,主要还是用来遮住腿部,但在古人的生活常识中,蔽膝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一是遮住腿部,与人会见时显得礼貌。

《汉书·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这句话说的非常明确,王莽的母亲生病,大臣诸侯们便携带夫人家眷前来问候,王莽的妻子出门迎接,双手提着衣服不使其落地,再用蔽膝挡住下身的衣物。

这样会让主人在出来迎客时显得庄重,如果没有蔽膝在身前围着,王莽的妻子则会略显失礼。

二是在田中耕种时,农妇会找来蔽膝围住下身,在需要跪下农作的时候,将这块蔽膝从腿间解开,再张开摆放在膝下,这样就不会使下身衣物弄脏,算是一种保护措施,如此来看,和现在的“围裙”简直如出一辙。

《释名》:韠(bì),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田家妇女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

再到西周,随着时代发展与审美变化,人们开始逐步将“衣”和“裳”合为一体,最早具备了衣裳整体的概念,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长袍”式衣物,但上身仍为“”的样式,从腰间往下,则依旧为“”,并且对腰间所系的束带,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制定,称之为“大带”,也称为“”。

主要作用正是用来束缚住蔽膝,不使其下落,之后再妆点纹饰,体现个人雅趣与身份,这也是西周时期的士大夫们的流行时尚,为天下男子所钟爱。

后来又分成祭祀与日常穿戴的不同,但无论作用如何变化,最初的蔽膝,即“”的形式,则始终未曾变化。

《周礼注疏·卷二十》:大夫已上用素,士用练,即绅也。

然后是战国时期,沿袭西周时的服饰风格,但在此基础上将“”和“”完全整合,制作出了“绕襟袍”,是一种上衣和下裳整体相连的曲裾袍服,所谓曲裾,便是指左衣二襟各自加长,再向右掩,绕一圈到背后后,再用腰带系扎,这样说出来或许有的朋友不是很能理解,如图所示,便可一目了然:

绕襟袍

由于这种衣服从头到脚看起来非常长,所以也被称为“深衣”,能够将人的身体完全包裹在内。

《五经正义》: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而且还能让人显得深藏不露,气质雍容华贵,为春秋战国时的王侯贵族们所青睐。

后来为了表示“尊祖承古”之意,战国时的人们制定出更为丰富的样式,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所见的“下裳十二片”,便是战国时期的人们发扬古人“下裳”,为象征一年12个月,所制定出来的裙类服饰,这种“下裳十二片”仍旧将衣和裳明确分开,但会采取从腰部缝合的方式为一个整体,再以“下裳十二片”体现出古人“敬天尊祖”的礼法意识,“上衣”则采用方领圆袖,表达出为人处世应合乎规矩,谈吐行事要合乎准则

这种男子穿“”的风潮一直保持到先秦,乃至秦朝末年,后来到了汉代,随着国家强盛以及对于礼法的进一步制定与明确等综合原因,逐步发展出了“(k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裤子”,但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曾出现过“裤子”,当时是骑马时所穿的“大口袴”,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腿,所以也称为“腿衣”,然而当时主流服装仍旧是“深衣”,所以袴还未广泛流行。

秦始皇

《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注:“袴”同“绔”(kù),通“裤”。)

《说文解字》:绔,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之前男人们只穿“裙”的风潮,便由“裤”所取代,虽然也在身外穿长袍,但内里用来遮羞的衣物不再单纯只是“裳”,而是多了“裤”,尤其是汉朝以前,特别在夏天炎热的时节,人们只穿“裳”便可出行,但后来“绔”开始流行,就得在“裳”里面加一条裤,由于裤都穿在里面,不易见人,所以人们便用质地较次的布缕制成,而“裤”也被认为是在汉代时才开始正式流行,属于汉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绸等高档织品做成裤子,但会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时极为奢靡的行为,后世所发明的“纨绔子弟”这一成语,便是来源于当时所说的“纨裤子弟”。

总结来说,相比较裙而言,裤很晚才出现,甚至到了汉代时,人们在夏天为了凉爽,仍可只穿裳而不穿裤,但自汉代以后,比较合乎礼数的做法,还是会在裳里面加一条裤子,不论是外出迎客还是与朋友会面,都会显得正式礼貌。

然而归根结底,“”作为自上古时期发明的服饰,沿袭了至少千百年,期间始终作为古代男人的风尚,而深受世人所钟爱。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

《辞海》:古谓下裳,男女通用。

——————

《说文》:褘,蔽膝也。

——————

《汉书·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

《释名》:韠(bì),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田家妇女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

——————

《周礼注疏·卷二十》:大夫已上用素,士用练,即绅也。

——————

《五经正义》: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

《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

《说文解字》:绔,胫衣也。

——————

《释名·释衣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王莽   周礼   田家   大口   汉代   黄帝   下身   衣物   裙子   贵族   时期   古代   男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