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论“邓艾之死”

若举世皆醉而独醒,则清醒之人,必成秀林之木,为风所摧。

魏征西将军邓艾,因与钟会、卫瓘不睦,最终含冤惨死。人所共知。

讽刺之处,是逆贼钟会“家门得全”,除置留洛阳的养子(钟毅)被戮,其兄钟毓一系未受牵连。冤杀邓艾的卫瓘、则凭镇压钟会的“大功”位极人臣,荣宠三朝。

西晋开国,为曹魏勋贵平反;诸葛诞、王凌等淮南三叛的“首逆”子孙都得赦免,邓艾有功无过之人,却被彻底遗忘。

邓艾家属流徙西域,孙邓朗在泰始九年(273)才经“法外开恩”、得到“郎中”(警卫员)小官,且艾依然身背“叛逆”恶名。

因此其受戮始末,便尤其值得探讨。

邓艾之死,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是误解司马昭心意;其二是骄矜自负;其三是出身寒门。

本文共 41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司马昭的“心意”

司马昭伐蜀,本无进取之心。其本意是通过伐蜀“洗清罪名”,之后加官进爵、图谋嬗代。

灭蜀之战前三年(260),司马昭欲进爵“晋公”,之后废帝自立。魏帝曹髦闻讯,不愿“坐受废辱”,奋起反击,遭太子舍人成济弑杀。

帝曰:“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汉晋春秋》

成济后台是中护军贾充。充,司马昭亲家,其长女嫁昭子司马攸。

白日弑君,滔天大罪。连一向亲善司马氏的陈泰(陈群子)都忍不住大骂“杀贾充以谢天下”。

可见当时矛头所指。

(文)王待之曲室,谓曰:“玄伯(即陈泰),卿何以处我?”

对曰:“诛贾充以谢天下。”

文王曰:“为我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晋纪》

注:“有进于此”即归咎司马昭。

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

因此,曹髦的继任傀儡皇帝曹奂,登基伊始(260),累次给司马昭进爵“晋公”,昭皆辞而不受。

景元元年夏六月丙辰,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增封二郡,并前满十,加九锡之礼。

文王固让乃止。--《魏书三 陈留王本纪》

“让爵不受”非司马昭有谦恭之心。

一个白日弑君的贼子,有何廉耻?实在是彼时“天下汹汹”,司马氏声名狼藉,不敢接受罢了。

纯因发怒曰:“贾充!天下凶凶,由尔一人。”

充曰:“充辅佐二世,荡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为之凶凶?”

纯曰:“高贵乡公何在?”众坐因罢。--《晋书 庾纯传》

所以景元四年(263)的伐蜀之战,并非司马昭有进取之心,而是“略建功勋,平息众怒”的小伎俩。

须知,彼时满朝文武,仅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伐蜀。且不说钟会后来还反了。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魏书二十八 钟会传》

在此背景下,作为三路主帅之一的邓艾,也就应该尤其了解“主君心意”。艾最初对伐蜀不置可否,惹得司马昭不悦,嫌其“政治觉悟太低”。

注:三路主帅,即钟会、邓艾、诸葛绪。

大军八月出发,十月刚刚抵达剑阁,司马昭便谎称“捷报频传”,接受了晋公之位。又授意魏帝给自己加九锡,一如魏武故事。

注:《魏书三 三少帝纪》未详载司马昭受晋公时间,查《晋书 文帝纪》可知在当年十月。文多不载。

可见伐蜀就是“障眼法”。彼时的司马昭,目的既达(进爵晋公),便已做好班师准备。

而邓艾兵行险招,偏师深入,击溃诸葛瞻、逼降刘禅之后,在成都大封文武。又给司马昭上疏,要求“暂缓械送刘禅赴洛阳”,而要“就地安抚”以“给吴国君臣做榜样”。

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司马昭本就是借着伐蜀的“由头”,替自己洗清罪名,重建威望,好图谋嬗代大业。邓艾可倒好,得陇望蜀,得蜀望吴,还“心系天下”起来!

“不上道儿”的程度,乃至于是。

彼时的情形,一言蔽之:

嬗代是里子、伐蜀是幌子、钟会是贼子、邓艾是锤子。

荒唐至此。

骄矜自负的征西将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客观评价,邓艾在成都的一系列“越轨行为”,虽有善心,却也并非全出于“家国热情”和“统一壮志”。

艾在成都,擅自署置,表封刘禅为“扶风王”。

(艾)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这是一个很悖逆的行为。

因为彼时的司马昭,刚刚进爵晋公,不过公爵而已。若封刘禅为王,岂不是平白压了司马昭一头!

邓艾还提出,可以将刘禅安置在扶风郿县的“万岁邬”中,即昔日董卓所筑之郿坞。更是令司马昭愤怒。

艾在成都,擅署官爵

邓艾不仅要给刘禅封王,甚至最开始还要给诸葛瞻封王。

绵竹之战时,艾作书于瞻,称若归降,必表为琅琊王。

注:诸葛家族出自琅琊阳都,故以此相诱。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蜀书五 诸葛亮传》

琅琊阳都葛氏,在彼时是个“颇为敏感”的家族。

因诸葛诞的“淮南(第)三叛”结束未久,彼时竟逼得司马昭亲征。而伐蜀“三路主帅”之一的诸葛绪,又因“会师失期”而被钟会褫夺兵权。

会与绪军向剑阁,(钟)会欲专军势,密白(诸葛)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魏书二十八 钟会传》

诸葛诞、诸葛绪皆琅琊葛氏,与亮、瞻同族。而仕宦魏国的诸葛氏、在伐蜀前夕的“连续变故”,必然令司马昭心生猜忌。

邓艾表奏诸葛瞻为“琅琊王”的行为,或是阵前诈术,但听在司马昭耳朵里,想必是另一种声音。

理由同上,彼时的司马昭爵止“晋公”,邓艾连续给蜀国君臣表奏“王爵”,又是何意?

再加上邓艾亲信在成都敛财索贿,“大奸宦”黄皓因此幸免于难。

亦可见艾彼时骄矜自负,恐怕已非纯粹的“心系天下”。

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

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蜀书九 董允传-附传》

邓艾拒绝将成都府库的金银财物转运洛阳,又质押刘禅不遣,美其名曰“安抚吴国”。

无论其本心如何,在司马昭眼中,这毫无疑问是“反迹已露”。

格格不入的“丛草吏”

人很难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出身、有时又会成为一种羁绊。

邓艾出身微贱。其本职解释众说纷纭,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就是屯田地区、库管下面儿的“帮工”。

(艾)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注:“稻田守”是农官名。“丛草吏”指代为何未详;大约是低级杂吏。

艾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

三国两晋南北朝,可谓“皇权政治崩塌、门阀政治崛起”的时代。

彼时以“门第阀阅”论高低,贵游子弟出将入相,美其名曰“清选”;寒门贫士不得发迹,被讥笑为“浊途”。

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孟)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于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魏略》

更不用说各郡县还有“中正”来考核门第品级,但凭出身,不论才干。

司马懿当政时,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把腐朽僵化的政策,在制度上加以巩固。

以“血统身份”论资排辈的万恶制度,自然是应扫入历史垃圾堆的糟粕。

但邓艾偏偏生在当时,因此其卑贱出身,也就显得格外刺眼。

邓艾伐蜀时,年逾七旬。自古未闻如此老朽,依然能“心存反志”。

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我学识浅薄,所知最年长的“造反上位”者,便是五代时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其篡位时年逾六旬。

注:明宗叛乱事出不得已,不多展开。

邓艾冤死,不得平反。其实无关其叛乱与否。只关乎其“门第出身”。

门阀叛乱者,西晋皇室皆宽恕赦免。

上文提过的钟会、诸葛诞便不说了;“淮南首叛”的王凌,自立新君(楚王曹彪),滔天大罪,子嗣却得到赦免。

理由极为荒唐,是“齐王曹芳最终被司马师废黜,所以王凌谋废齐王,经实践的证明是正确的”。

诏曰:“昔王凌谋废齐王,而(齐)王竟不足以守位。”--《晋书 武帝纪》

注:司马炎的脑回路颇为怪异,似乎比司马衷强不了多少。

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是诛董卓的王允之侄。“太原王”何等地位,不必赘言。

注:崔卢李郑王,是北国五大高门,其中王即“太原王氏”。

“淮南次叛”的毌丘俭和文钦,钦子文鸯、文虎亦得赦免。鸯后来还立功异域,成了西晋名将。

文氏祖孙是谯沛人,魏武同乡。自文稷在建安中为曹操骑将而发迹,三代显赫。文鸯、文虎被赦免,亦由高门之故。

钦字仲若,谯郡人。父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钦少以名将子,材武见称。--王沈《魏书》

“淮南三叛”的诸葛诞,以公族外戚之尊,其子(诸葛靓)得到司马炎的亲身拜谒,显贵无比。

注:诸葛诞之女、嫁琅琊王司马伷。

夏侯霸是夏侯渊子,背反朝廷,亡入川蜀。其直系子孙不过流放,未遭杀害。

而渊系诸子,则毫无牵连。霸弟夏侯惠,为散骑常侍、乐安太守;霸弟夏侯和,魏时为河南尹(郡治洛阳),入晋后还成了光禄勋。

注:散骑常侍同“侍中”,天子近臣,秩比二千石;光禄勋为九卿,秩中二千石。

霸亡入蜀,而诸弟显贵如旧

就连曹爽、夏侯玄这些被“夷三族”的司马氏头号政敌,也被从远亲中过继了子孙,供奉爽父曹真,玄父夏侯尚。

嘉平中,绍功臣世,封真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以奉真后。--《魏书九 曹爽传》

正元中,绍功臣世,封尚从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邑三百户,以奉尚后。--《魏书九 夏侯玄传》

邓艾有功无过、勋书竹帛,最后却落了个“诸子被戮,孙子流放西域”的悲惨下场。

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其孙邓朗被赐“郎中”小官,也并非“为其平反”,而是“邓艾依然有大罪,只不过念在其束手就擒的恭顺举动,略加恩赐”。

(诏曰)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还使立后。--《晋书 武帝纪》

投胎确实是个技术活,邓艾命途舛悖至此,徒令后人一声叹息。

结语

邓艾偷渡阴平,本就是个错进错出的误会。因为“战役发起者”司马昭从未“真正想过”伐蜀。

大军八月出征,十月便急匆匆自领晋公,可见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为何事,路人所知也。

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汉晋春秋》

邓艾身为诸路主帅中唯一一位兼备“智勇”与“进取心”的军主,一举破蜀,功垂千载。

然而艾入成都、留后主不遣,又不肯送交金银财物;再加先后为诸葛瞻、刘禅“求封王爵”,使得刚刚自领“公爵”的司马昭甚为不悦。

失去主君信任的邓艾,被钟会构陷,遭卫瓘追斩,也便理所当然了。

至于邓艾含冤而死,子嗣废毙流徙。究其原因,是其生不逢时。出身卑贱却屡建殊勋,在魏晋“门阀政治”的笼罩下,无疑会遭到权贵忌恨,导致不以道终。

陈寿所言“邓艾疏于防患,败亡立至”,一语道破玄机。

邓艾闇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赞语

看得见山峦之远,而看不见睫毛之近。可谓精洽。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晋书   扶风   西域   淮南   司马   骄矜   洛阳   诸葛   夏侯   出身   于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