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7岁老农到长沙政府大院找工作,称:毛主席介绍我来的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夏,一名皮肤黝黑的老农出现在湖南长沙的政府大院门口,他上半身穿着土布对襟褂,站在门口局促的左右张望,似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守卫礼貌的上前打了个招呼,并询问其来意,老农想了想说道:“我是来找程星龄的”。.

闻言守卫有些愣神,这老人家不但点名要见省副主席,还直呼其名。

见守卫面露疑色,老农赶忙又从兜里掏出一封信,称:“是毛主席介绍我过来的,这里还有一封毛主席写给我的信,小同志你看看。”

闻此守卫更震惊了,立马让人向程星龄禀报了此事。

那么这个老农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为何会有毛主席的亲笔书信?找副主席程星龄又有何要紧的事呢?

点个关注,小编为你一一详解。

彭友胜写信

站在长沙政府大院门口的老农大名叫彭友胜,他家是住在湖南衡东三樟乡的。此时就会有人提问了,他一位农民不在乡里好好待着干活,为何跑到政府大院门口去?

要想讲清此事那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说起了。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原本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所有的人都应该在同一时间为此事感到高兴,然而事实上却并没有。

由于当时信息技术的不发达,致使很多落后及偏远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好几天后才收到相关报纸信息,而他们也是在那时才知道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其中彭友胜就是过了几天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的消息。

正在家中干活的彭友胜接到邮递员送来的报纸,两手止不住的颤抖,待他细细阅读完整张报纸后得知新中国成立内心更是激动不已。

阅读完文字后始终舍不得放下,似乎是想要细细观赏这了不起的“大作”,直到看到一张放大的照片后,他又惊又喜,拍着大腿自言自语的说道:“咦!这不是毛润芝吗?当时和他一个部队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以后肯定会特别有出息,这不现在都已经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讲话,当我们国家的领袖了,真是了不起!”

彭友胜得知昔日与自己在同一个部队待过的人如今成了领袖,他非常的自豪,以至于在村里逢人就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的那名领袖和自己在同一个部队里待过,两人还一起共事过,并拍着胸脯说自己还是他的长官。

在村里不知道彭友胜过往的人以为他是看到新中国成立兴奋过了头、口无遮拦,所以对他说的话根本不在意;但对于那些知道彭友胜曾在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里待过的人,不仅对彭友胜所说的“与毛主席共事”一事有所怀疑,还戏谑他是想攀高枝,便用开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既然你与毛主席认识,那怎么没见得他给你安排一份工作或在新中国成立那天将你接到北京去现场体验一下氛围。

彭友胜面对朋友的质疑无从解释,毕竟自己与毛主席相处共事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首先抛开毛主席有没有忘记自己不说,主要是自己也没有与毛主席相识的证据,不然当场堵的他们哑口无言。但他并没有放弃证明自己与毛主席认识的机会,他要让村里人都相信自己说的是事实,不然不仅丢了自己的这张老脸,还会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于是彭友胜决定一定要向乡亲们证明自己,但采用什么办法让他们相信自己呢?就这样“相信”二字一直回绕在他脑中,也正是这两个字提醒了彭友胜,他可以采用给毛主席写信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但想到写信他就有点被难住了,毕竟自己从小就没读过书什么,所以让他写信等于要了他的老命。

但这封信他不仅必须要写还要将它送出去,因为这关乎到他在村里信誉与尊严,所以彭友胜想到一个不错的法子——请人代笔。彭友胜为了将这封送到毛主席手里的信弄得像模像样的,一向舍不得花钱的他还专门在集市上买了上好的纸与笔,然后又到隔壁村里请来一位写的一手好字的夏老先生替自己代笔。信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大概就是介绍了彭友胜自己并询问毛主席是否还记得自己,其次就是想请毛主席替自己介绍一份好的工作。

夏老先生替彭友胜将信写完后,彭友胜小心翼翼的将信用信封装好,等到第二天一早亲自将信送到集市上的邮局里。

在夏老先生替彭友胜代笔写信的过程中也勾起了彭友胜许多年轻时的回忆。

与主席的革命情谊

彭友胜188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三樟乡粟子港,粟子港西临湘江、环山抱水、环境非常优美,但也正是这一地理条件致使粟子港容易发生旱灾、涝灾,导致当地的农田常年没有收成。

而出生在农民家庭里的彭友胜,他们这一家以收成为生的人成了每次天灾的受害群体之一。由于天灾致使彭友胜家家境贫寒,所以他的父母也没有过多的钱送他去上学读书识字,只让他读了半年私塾,等他会写自己的名字和认识一些基本的字之后便让他回家帮忙干农活。

小小年纪的彭友胜没有学上后,就不得不听从父母的话帮家里分担农活,每天上山放牛的时候就砍些柴带回家,偶尔还会下河捕点小鱼小虾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直到1899年,彭友胜15岁时便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他觉得总靠着天吃饭也不是办法,万一连着好几年出现旱灾或者涝灾的情况,那自己一家岂不是得活活饿死。于是15岁的他便萌生了离家的想法,想在外面赚些钱让自己家摆脱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离家后的彭友胜发现外面的钱一点都不好赚,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时局不稳定,导致他只能给人打打零工,勉强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直到1907年,在街上四处找零工的彭友胜发现官府正在招兵,原本出身贫寒的他想到自己离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挣大钱好改善家中的日子,如今离家几年还一直给人打零工,有时候自己养活自己都成难题,当即决定去当兵,起码在军队里能让自己吃饱饭,不愁住的、穿的,每个月还能从军队里领些军饷寄回家,比自己前几年打零工强上好几倍。

决定参军的彭友胜立即走到军官面前声称自己要报名参军,招兵的军官见彭友胜中气十足、身强体壮,立马同意了他的请求。在军队里由于彭友胜能吃苦且为人憨厚老实,加上年龄在部队里算大的,所以没过几年就被升为副班长。

1911年,随着黄山岗起义后,其他地区也相继开始起义,如南昌起义、长沙起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政策、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其中南昌起义的时候毛泽东是知道消息的,只不过由于他当时在湘乡求学所以知道的消息要晚一些,但他知道清政府快要结束时,内心的喜悦是藏不住的。

直到一次一名参加过武昌起义的革命军人来到毛泽东学校里宣讲,向同学们介绍整场起义的过程以及痛斥清政府的无能的时候,彻底激起了毛泽东想要参加南昌起义军推翻清政府的决心,但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年仅18岁的他有学业在身不便随意离开只得就此放弃。

后来长沙也开始起义,在这里不仅毛泽东如愿参加了起义军,而且还与彭友胜结上了坚固的革命情谊。

在上级下达了长沙的起义方案后,湖南新军的起义部队被分成两队对长沙展开进攻,其中彭友胜所领导的队伍就在其中。彭友胜见自己要领兵推翻清政府时,激动万分,因为自幼家庭条件艰苦,而后还要在清政府的管制下缴纳大额税赋,使原本条件艰苦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彭友胜才会如此憎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学校的毛泽东得知长沙起义后,觉得既然自己没办法参加南昌的起义军,那参加长沙的起义军也可以,反正起义的目的都是一样。于是他便来到长沙报名参加革命军,令他没想到的是参加革命军还需要担保人,毛泽东一下呆住了,只得老实跟长沙的军官说自己是学生,自己的同学都参加学生军了,没想到军官还是很强硬的拒绝了毛泽东,说这是规定。

后来一位叫朱其升的人见毛主席谈吐与气质都不简单,于是将他带进军营,询问谁愿意但他的担保人,当时身为副班长的彭友胜站了出来,最终经过朱其升与彭友胜两人的合力请示下成为了毛泽东的担保,并将他收入自己部队中。

毛泽东在部队里使用的是毛润芝一名,起初彭友胜以为毛润芝和当初的自己一样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没想到的是毛润芝常常在训练之余会读书看报,还会给部队里的战友分析当时政局。

直到清朝灭亡的时候,毛润芝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了,于是想要重回学校读书,便向彭友胜说了自己要离开的想法,彭友胜当即同意,因为他知道毛润芝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有更长更广的路要走,随后便与战友凑了些钱为毛润芝践行,还给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吃,等到毛润芝临走前彭友胜还将自己的两块大洋塞给毛润芝做盘缠用。

收到回信,来到长沙

时间回到1951年3月初彭友胜寄信的那一天,当彭友胜将信寄出去后,他每天都在无限的焦虑与期待。他焦虑的是这份信会寄到毛主席的手中吗?毛主席会不会给自己回信?期待的是如果毛主席给自己回信又将会是怎样的内容呢?

直到20多天后,彭友胜的这些焦虑通通被打消。清明节后,一名邮递员将一封信交给了彭友胜,彭友胜拿到新手不停地颤抖,差一点将信给摔倒了地上。在拆信的过程彭友胜心情简直可以用五味杂陈来形容,一会儿焦虑、一会儿期待、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失望,比看戏还精彩。

拆开信的彭友胜看到第一句就开始笑起来,大喊“毛主席给我回信了、毛主席给我回信了”。彭友胜小心翼翼的阅读完毛主席给他的回信,其内容这要有两点:其一,建议彭友胜继续待在乡里;其二,如若实在有困难可去湖南长沙政府找副主席程星龄。

虽然信的内容只有300多个字,但里面信息量却非常的广。首先,毛主席对于战友的请求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因为他觉得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可以让人随便走后门;

其次,毛主席还在信中很贴心的为彭友胜谋划出路,表明如果生活实在很困难,可以去找他介绍的那位副主席,但需要彭友胜自己去争取;

最后,在整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对战友的尊敬以及他宽广的心胸,因为平日里忙出处理各种事务的他还要抽时间给彭友胜写回信、谋出路,还在信中讲明彭友胜可以向自己介绍的那个人说两人曾经有过共事关系。

与此同时,毛主席不仅给彭友胜写了回信,还给彭友胜信中提到的那名副主席——程星龄也写了一封信,其内容:“请你加以考察,如果历史清白,则酌予帮助。”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处事谨慎、公正的态度。

彭友胜在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便动身前往长沙找副主席程星龄,由于彭友胜之前只读过半年的书便参军打战了,再加上彭友胜已经67岁了,所以程星龄也不好为他安排工作,便命人带着彭友胜四处游玩,彭友胜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是不适合做那里面的工作,于是称自己家里等着秋收要回去了,程星龄也明白其中的意思,便向省委统战部发了一封公函,请求为彭友胜发生活补助。

最终彭友胜回到了他自己的家乡务农,每月领着30元的生活补助,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他自己心里也感到踏实。随后为了向毛主席表示谢意,每年就给他寄了本地的茶叶。

直到1969年11月23日,彭友胜再也没有机会给毛主席送茶了,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老农   长沙   南昌起义   粟子   目的   起义军   零工   军官   回信   大院   村里   战友   会儿   找工作   清政府   部队   政府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