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乐、倾城舞,绝美的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一个看似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它又叫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千米木扎提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断崖上。


克孜尔石窟外观


它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现存有编号的石窟一共有236窟,是古代龟兹国灿烂的文化遗存。


克孜尔千佛洞位置



01

龟兹古国的乐舞


克孜尔千佛洞是一座佛教石窟,其中的佛教造像和壁画,大多完成在公元3-8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是龟兹古国佛教发展最兴盛的时期。

石窟中的造像多已损毁,一部分美轮美奂的壁画留存了下来,壁画的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释迦牟尼故事画为主,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也大约各有100余种、佛传故事有60多种,被誉为“佛教故事的海洋”

但不可忽视的是,壁画中无数起舞的仙娥和演奏乐曲的乐师,简直就像是天宫瑶池的景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克孜尔千佛洞中的乐舞画。


《龟兹乐舞》剧照


龟兹古国与中原很早就有经济商贸和文化艺术的往来,自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后,随着经商和贸易的往来,舞蹈与音乐也搭上了顺风车,开始与中原交流。

《后汉书·五行志》就曾记载: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侍、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竞为之。

可见,西域的风俗文化在汉代就已经成为帝王心仪和仿效的对象,这种情况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


克孜尔第38窟 天宫伎乐


学者谷苞曾说:“音乐舞蹈的交流情况大致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起初是一件一件乐器、一支支歌曲、一个个舞蹈的交流,到后来发展成了整个乐队及所配的全套乐器,乐曲、歌曲、舞蹈的交流。”

当时与大汉王朝来往颇深的龟兹古国,也在一件件乐器、一支支舞之间,与中原乐舞互相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克孜尔第8窟 飞天伎乐


宋代沈辽的《龟兹舞》中说:

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

由此可见,胡乐、胡舞盛行于汉京都,无论皇室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欢,并形成了一定的风尚。受到皇室贵族喜爱的龟兹乐舞,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成为宫廷中的舞蹈。


克孜尔第8窟 飞天伎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皇亲贵族都酷爱龟兹乐舞,北齐文宣帝在演奏龟兹乐时,甚至亲自击鼓并伴奏。

到了隋至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中,有七部源于西域或以西域为中介东传而来的乐舞,这些乐舞流传于宫廷和民间,说明隋唐时期龟兹乐舞在宫廷乐舞中已经占有重要分量,且相当兴盛。《旧唐书·音乐志》中载: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锦袖,绯布裤。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裤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毛圆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钹一,贝一。毛员鼓今亡。

这说明,龟兹乐的应用广泛,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舞蹈人数少则四人,多则二十多人。


克孜尔第175窟 舞伎


根据对文献记载和壁画的考察,我们知道了龟兹乐舞是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有独舞带乐器伴奏、独奏伴舞、合奏、三人以上歌舞乐形式、酷似民间乐舞或寺院祭祀的小乐队形式。

舞蹈类型可分为胡旋舞、胡腾舞、道具舞等,那沉稳刚健、炯娜多姿的舞姿正是当时龟兹人爽朗性格的体现。


克孜尔第175窟 舞伎


龟兹乐舞的繁荣促进了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发展,也在今天的新疆歌舞中得到延续。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克孜尔千佛洞,一起去欣赏这些“只应天上有”的龟兹乐舞吧!


克孜尔135窟 伎乐菩萨



02

“此舞只应天上有”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红色”的意思。这个名字可能是基于对这里的美景无法忽视的感性认知而起的。却勒塔格山山色赭红,在朝晖夕阳的映衬下犹如胭脂,与河水相映成趣。热烈的红色在天地间流淌,“克孜尔”之名,实至名归。


克孜尔石窟前的鸠摩罗什雕像


石窟总体走向呈东西向,绵延约三千米,洞窟分为四个区域: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 这里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1961年,克孜尔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克孜尔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第83窟 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座屹立在沙漠里的石窟同时也见证着人性的高尚、脆弱以及丑恶。千年以前,人们或虔诚跪拜,或抬头瞻仰一尊尊或喜或怒或悲的宝相,或躲在洞窟中取暖,火光熏黑了菩萨的衣裙,菩萨未开莲口,却仍在渡众生之难。


被割下的国宝


百年前,贪婪的异邦面孔来到这里,他们虽然对克孜尔石窟做了相对完备的研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资料。但他们也肆无忌惮地审视、触摸甚至偷窃了塑像和壁画,给克孜尔石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盗挖时留下的刻痕依然清晰


20世纪初,欧洲不少探险队假借“考察”的名义实则用破坏的方式带走了中国境内不少石窟的文物。


现存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迦叶头像


前有英国斯坦因以及法国伯希和在莫高窟劫走大量文书及壁画,后有德国勒柯克在克孜尔盗取大量壁画。每一次掠夺中甚至还有当地人的身影。前有卖经书给斯坦因的王圆箓,后有给勒柯克提供食宿的萨乌特。


克孜尔77窟两幅被抠下来的壁画,同样现存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些不完整的方块都是被攫取的证据,时移世易,但画中的菩萨恍然如旧,无悲无喜。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历经不同时期的重修重绘,在某些窟室的墙壁上明显保留着二次或三次绘画的痕迹。壁画遗存内容大致分四个时期,即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每一个时期展现出的乐舞都有细微的差别,以及不同的风采。


初创期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是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初创期。该时期相关洞窟有18、92、77、47、48、117号窟。


77窟顶部


克孜尔石窟的初创期和发展期正赶上三国至魏晋这么个动荡的时期,《晋书·西戎》里记载:

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在这一时期“王宫壮丽,焕若神居”的龟兹王国,其乐舞艺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在这一时期绘画的77窟中就有体现。


77窟窟壁


这一窟最主要的壁画是天宫伎乐图,位于谷西区,第76窟东侧。这一窟是大像窟,德国探险家称其为“像群窟”。主室已大部分塌毁,仅存左右甬道和后室。


克孜尔石窟第77窟平、剖面图

图源:克孜尔石窟第77窟调查简报

贾伟加 吐鲁番学研究. 2020(01)


左右甬道的内外侧壁分别绘有弥勒说法图,券顶绘有山林禅修图,后室分别绘以具有明显的键陀罗艺术特征、形象各异的伎乐天,其盝(lù)顶建筑造型在龟兹石窟中仅此一例。


77窟出土的彩绘头像

公元5-6世纪

柏林亚洲艺术美术馆藏


我们着重说一说绘在左甬道且跟乐舞关联较大的《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在它的上部,绘着一列褐色栏台,栏台正中间是主像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姿势是盘腿坐在草团上。


弥勒菩萨与梵天


弥勒菩萨左侧是梵天,他身体呈曲线站姿,头顶绘肉髻并有头光,穿着一身飘逸的白衣,露出左肩,身上披的飘带也是白色的,双手合十拿着一朵莲花。


舞姿天人


梵天左侧依次绘制着3身伎乐天人,每身天人都有头光,戴宝冠、璎珞和臂钏,上半身赤裸,披着锦帛,下身穿着大裙,腰部有系带。前两身天人呈现正在跳舞的姿态;第三身是一位乐师,正在演奏排箫。


其余天宫伎乐


这几身伎乐天人的姿势并不是像模特一样摆好了放在那里等着工匠绘制的,而是工匠的脑海里自动播放着舞者的舞姿,在自己脑海中的“抓拍”的样子。

此外,他们身上的衣物都不是静静贴在身体上的,而是翻飞着的,就好像下一秒就会活过来,在众人面前起舞一样。


金刚神与伎乐天


弥勒菩萨的右侧站着帝释天,他的身体也呈曲线站姿,身后同样有头光,头上戴着宝冠,身上的飘带是赭色的,大臂上戴着臂钏,也是双手合十拿着一朵莲花。


帝释天与男性天人


帝释天右侧依次绘3身伎乐天人,前两身是男性天人,肤色一棕一白,第三身是一位女性天人,右手还拿着一只黑色的鹦鹉。


后两身天人


此外,左甬道中还有一身“舞帛者”,舞姿也十分优美,神情或哭或笑,应该是沉浸在舞蹈中,无法自拔。他手中挥舞着白色的丝帛,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像是一段舞蹈刚刚舞到中段。


舞帛者


这一时期的画中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外来风格,尤其是受到了犍陀罗造型艺术的影响。飞天和伎乐天造型稍显粗犷,体态比较拙朴,但非常有气势。


发展期


发展期(4世纪中~5世纪末)是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主要特征形成的时期。相关洞窟为38、76、83、84、114、12、32、171、172窟。


第38窟主室正壁

图源: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38至40窟调查简报

苗利辉 谭林怀 肖芸 庞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05)


以第38窟为例,这一窟的德语名称就是“伎乐窟”,可见这一窟的壁画是以伎乐画为主的,整体色彩比较绚丽,绘画技法也很精湛。


38窟说法图


其中的乐舞造型相当秀丽,种类也很多,还有各种乐器,有一些还是从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传入的。


38窟主室左侧券腹与主室券顶中脊


这一窟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左右侧壁上,它们的布局基本上是对称且相同的。两个侧壁上共有十四组天宫伎乐,每壁七组。每组基本上都是一男—女,站在方形的栏台上。


第38窟主室左壁天宫伎乐

图源: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38至40窟调查简报

苗利辉 谭林怀 肖芸 庞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05)


无论男女都是袒臂露胸, 男性天人头戴宝冠, 发佩披带,女性天人或高髻花鬘(mán,意为装饰用的花环)或珠帽冠花,他们都戴着珠环和臂钏,有的还戴着大环耳珰。


38窟主室右壁说法图中的伊罗钵龙王

图源: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38至40窟调查简报

苗利辉 谭林怀 肖芸 庞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05)


到这一时期,绘画风格已向本地区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晕染法是这个时期绘画技法的特点。

壁画中的人物大多头部较圆,额骨宽扁,五官集中,具有典型龟兹人的头型特征,人物身材比例匀称,双腿修长,比例较前几个时期来看更贴近真实的人。


可见为菱形画


另外,这一时期随着中心柱窟的出现,菱格画成为主室窟顶的基本构图形态。伎乐像也从粗犷拙朴转变为细腻柔和。


繁盛期


繁盛期(公元6~7世纪),相关洞窟为80、110、212、8等等。

到了6,7世纪,唐王朝崛起。再放眼当时的全世界,西方的罗马帝国衰亡之后,进入了长时间的黑暗中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几乎停滞不前。所以到了繁盛期,人物形态已完全龟兹化——面部更为丰圆,鼻梁挺直,与嘴唇靠近。


第8窟飞天伎乐


同时,唐代也是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就曾说: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发续。

唐王朝华贵、雍容的气度也影响着龟兹乐舞,这一时期壁画中人物服饰更加华丽,衣物也相对轻柔,就像薄纱一样。


可见这些人物身上的配饰和头戴的配饰,以及衣物细节要多于前两个时期(第8窟)


就以第8窟主室前壁残存的说法图中有一组龟兹飞天为例,这组飞天可以算得上是现存所有龟兹飞天中的佳品之一。


撒花飞天


这组飞天呈一上一下排列,上部的飞天为一身穿蓝色胸衣,细腰、丰满的女性形象,作托盘散花状;下部的飞天为一腹部四块肌肉,身材健硕的男性形象,弹奏五弦琵琶。


弹奏五弦琵琶的飞天


这两身飞天表情趋于平稳,基本已经褪去了拙朴粗犷的特点,反而突出了细腻轻盈、甚至一些破碎感,衣物的颜色也更加鲜艳。

让我们继续看一看克孜尔石窟其他美丽的壁画。


克孜尔第8窟 吐火罗亲王壁画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克孜尔第123窟 化现千佛的神变像


克孜尔第17窟主室券顶 萨薄燃臂引路


伎乐天人


涅槃图


克孜尔第38窟 金翅鸟


克孜尔第118窟 娱乐太子图(临摹)


克孜尔第171窟 提婆达多砸佛


克孜尔第171窟 鹿野苑说法


克孜尔第17窟 樵人背恩


克孜尔第8窟 舞师女皈依


克孜尔第17窟主室券顶 菱格本生故事


克孜尔第172窟主室券顶 天相图和菱格因缘故事


克孜尔第110窟主室右侧壁 佛传故事“夜半逾城”


克孜尔第8窟右甬道外侧壁 龟兹供养人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03

结语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唯有艺术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秩序。” 或许这世界在诞生之初确实是无序且混乱的,是一片黑暗的沼泽地,那么艺术就是盛开在这沼泽中的玫瑰。这千万朵玫瑰,终会给这片沼泽带来秩序和黎明。


文章制作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拜城县   飞天   乐舞   弥勒   石窟   天宫   天人   壁画   菩萨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