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冯英老

曹正文

光阴恍惚,我拜冯英子为师正好四十年。他逝世也十四年了。整理旧照,心中不由涌出“师恩如海”四个字。

1981年《新民晚报》为复刊招聘记者编辑,我在那年夏天出席作者座谈会,参加了笔试与现场采访考试, 9月顺利进入报社当记者。

在《新民晚报》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冯英子。主持会议的是总编辑束纫秋,一旁是老社长赵超构(林放),还有《新民晚报》诸多老报人。我暗中发现这些人态度都很严肃,只有一位身材不高、四方脸庞、浓眉阔口的老人神情轻松自如,眉目间还有一点悠闲自在的风韵,后来我才知他是《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著名报人冯英子先生。

在当时晚报紧张的工作中,我与冯英子有了交往。冯英老(晚报后辈都这样尊称他)为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审读大样,以“方任”笔名写言论。每天中午,我在九江路41号的食堂一见到他,便端着饭碗在他身旁坐下。听冯英老对时事评论,既有独到看法,又有大胆点评。他说的话,就如一篇杂文。很多年轻的记者都喜欢围着冯英老,听他议论风发,褒贬古今……

由于我刚从业余作者转为新闻记者,对写新闻很陌生,便向他说出自己的困惑,冯英老当过多家报社的记者与总编辑,向我传授了新闻写作知识,还赠送新出版的《苏杭散记》给我。他写的游记有观点,有见解,夹叙夹议。他用新闻笔法写游记,令我大开眼界,于是我在写作中以冯英老的文章作范文学习。

久而久之,我把冯英老视作自己的老师,学习他的新闻写作技巧,学习他为人的正直与知识面的宽泛。有一天我大了胆子说:“冯英老,我想拜您为老师。”冯英子没有回答,看了我一眼,说:“让我们来个试用期,三个月,考核及格,才算数。”

冯英老对我考试的要求是三条:(一)多读书,读书要杂,教我“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要独立思考,切勿人云亦云;(二)要求我每天坚持写作。他说做记者就要关心发现社会发生的问题,用笔记录下来,要有自己见解。在冯英老指点下,无论工作多忙,我都坚持每晚写3000字文章,这个写作习惯一直坚持了20多年;(三)冯英老强调新闻记者要有良知,冯英老说,尽量不写违心的文字,写的文章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这以后,我和同事苏应奎常去冯英老的武康路寓所受教,听冯英老讲他进入新闻界的往事,也听他谈写作的甘苦。冯师母常留我们在其寓所吃饭,席间,冯英老指指苏应奎和我说:“我们是老中青三结合聚会哩!”

1984年末,我从政法部调到副刊部编“夜光杯”,冯英老对我说:“一个记者要成为写作上的多面手,既要写新闻、特写、报告文学,还要学会写言论。你今后要改作者稿子,必须自己在写作上下苦功夫。一个称职的编辑,自己首先是写作上的行家里手。”正是在冯英老言教与身教的指导下,我开始学写小说、写游记、写杂文。

转眼到了1985年末,《新民晚报》决定扩版,总编辑让每个编辑各抒己见。我因喜爱读书,写了创办“读书乐”版面的设想,经过报社领导讨论通过了。冯英老便叮咛我:“今天还有许多三四十年代的老作家、老教授健在,你赶紧去他们家拜访,请他们谈读书经验。”我于是便去拜访郑逸梅、柯灵、施蛰存、许杰、徐中玉、赵家璧、徐铸成等学者作家,请他们为“读书乐”撰稿。

冯英老90大寿时,我们为他祝寿,他鹤发童颜,身穿一件大红衣服,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爽朗一笑:“因为我通过针砭时弊的文字,把肚子中的怨气都发泄掉了,剩下的便是快乐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报人   新民晚报   新闻记者   总编辑   寓所   报社   游记   编辑   记者   新闻   冯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