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生前功勋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死后莫名其妙被骂了数百年

前言:道家讲“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对社会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或是德行高尚的人,即使生理上逝去了,精神上却还是在长生的,这也就是古代士大夫们孜孜以求的青史留名。为了气节和名声,他们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还可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然而林子大了,总有些人罔顾气节和名声,落下个遗臭万年的结局,比如至今依然跪在岳王庙中的秦桧等。想想秦桧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一个字,“该”。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秦桧,而是一个生前功勋卓著,本该青史留名却臭名昭著的蒙冤者,他便是宋仁宗时期的庞籍,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庞太师。

戏剧中的白脸奸臣—庞太师

一、冉冉升起的新星

1、忠君之事

以包青天、杨家将等为核心的各类影视剧和演义小说中总有一个庞太师站在正义的对立面,其所作所为常令人咬牙切齿,深恶痛绝。《三侠五义》中明确指出庞太师名叫庞吉,而故事发生的时代偏偏还真有一个叫庞籍的大臣,除“籍”“吉”同音之外,庞籍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还都曾被追封为太师,由此人们就顺理成章地把庞籍当庞吉了。

等大家看完真实庞籍的故事,肯定不会这么想了。庞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他27岁即考中进士,被安排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司理参军(从九品),因其做事有方法,会动脑子,深得上司夏竦(时任黄州知州,后来升为宰相)赏识。据说夏知州有一次去看望卧病在床的庞参军,意有所指地对他说到,“你不仅很快就会痊愈,以后还能当宰相”。

一代名臣—庞籍

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有夏竦的举荐和帮助,庞籍顺利从地方官变成了京官,一步步升为殿中侍御史(正七品)。当时宋仁宗形同傀儡,大权操于刘太后之手,而且刘太后即使到临终时,依然不愿宋仁宗亲政,她颁发了一道《内东门议制》,准备把太后临朝称制的特权交给自己多年的好姐妹杨太妃继承。如果宋仁宗还是未成年,刘太后此举倒不是不能理解,可宋仁宗当时已经23岁了。

宋仁宗纵使心里有再多不满,他在“以孝治国”的大框架中也不敢贸然行事。思来想去,他便将此事拿到朝会上让众臣讨论,以图有大臣能帮他解围。然而刘太后威震天下10余年,众臣一时间还真不敢违抗她的意志。就在气氛尴尬时,庞籍站了出来,他说了很多振聋发聩的大道理,临了建议宋仁宗当场烧毁《内东门议制》,尽快亲政。有了庞籍的表态和支持,宋仁宗终于可以没有顾虑的当家做主了。

有“女中尧舜”之称的刘娥刘太后

2、不畏权贵

没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忠臣,尤其是帮过自己的忠臣。庞籍因功被宋仁宗提拔为开封府判官(从六品),别看这个职位的品级不高,可实权并不低,非皇帝所信重的大臣不能任,要知道从后周到宋初,担任开封府尹的不是储君就是其他皇族子弟,而开封府判官是开封府尹的副职。也就是说这个职位如果做好了,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

然而风险和回报是正相关的,开封城内到处都是权贵、大臣,各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惹一身黑。这不?庞籍刚一到任,棘手的事情就来了。宫中的尚美人派宦官到府衙传达她的“教旨”,要求开封府下令免除部分人的工商税。按制,“教旨”只有皇后才能下,尚美人此举实属逾制。麻烦的是,尚美人不是一般的后宫嫔妃。

宋仁宗赵祯画像

据说这个尚美人仗着宋仁宗对她的宠爱,多行不法之事,比如联合宰相废除郭皇后,私交大臣卖官鬻爵,偏偏宋仁宗视而不见。庞籍不是一般人,他不惯着尚美人,不仅不接旨,还转头给宋仁宗上书,称“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扰府政者”,建议“当杖内侍”。宋仁宗因此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答复“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庞籍前脚把尚美人得罪了,后脚又惹上了宰相。有一个叫范讽的京官自以为攀附到了宰相李迪门下,有人罩,行事颇为放纵,庞籍就上书弹劾他。李迪担心牵连到自己,不仅擅自扣留庞籍的奏折,还恶人先告状,说他心术不正,恶意中伤同僚,硬是逼着宋仁宗把他外放到广南东路当转运使。原以为事情到此会告一段落,不料庞籍依然揪着范讽不放,可见他的忠直。

庞籍被外放到边远的广南西路,相当于贬谪了

二、享誉朝野的名臣

1、建功西夏

宋仁宗满以为自己比父祖都要幸运,不用面对太多的外部威胁,可以安心当一个太平之君,不料他却是最倒霉的那一个,党项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大宋,自建大夏王朝。是可忍孰不可忍,宋仁宗连忙派大军平乱,或许是因为宋军多年没有打仗的缘故,连吃败仗。为扭转局面,宋仁宗将韩琦和范仲淹等一众名臣都派到了西线,让他没想到的是,败仗依然接踵而来。

值此危急时刻,庞籍亦被调到了西北,出任陕西都转运使(正五品以上)。他到任后上书建议宋仁宗改掉频繁赏赐近侍的毛病,将省出来的钱多用在犒赏前线将士上面,从而充分调动前线将士的作战积极性。宋仁宗对此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不仅一一照办,还让庞籍担任鄜延路都总管,主持前线战事。庞籍思路清晰,他首先做的是提振军心,恢复生产。

庞籍所负责的鄜延路

接着,他派狄青率军到夏军进攻延州的必经之路上筑寨以守,同时让其他各部将领抓紧按他的部署修建堡寨,以堡垒战来抑制夏军的攻势。做完这些,他就有时间和空间来为后面的事情考虑了。他深知宋夏之间注定是持久战,不能图一时之快,他花费大量精力来整顿军队,将老弱士卒遴选出来放到二线屯田,减小朝廷的养军压力。

西夏毕竟物产贫瘠,需要得到宋朝的各类商品才能满足其上层贵族的物质生活,原本还可以掠夺来获取的,可庞籍等人稳住了局面,再去花大代价掠夺就得不偿失了。没办法,李元昊只能主动向宋朝称臣求和。庞籍在西北任职近十年,为遏制李元昊的进一步壮大,以及宋夏之间最终达成的和议贡献良多。庆历八年,刚及花甲之年的庞籍因功升为参知政事(副相)。

西夏向大宋称臣

2、断事如神

进入朝廷中枢的庞籍不改初衷,一心忠于任事,为皇帝排忧解难,没两年就正式拜相,真应了当初夏竦在黄州所说的话了。适逢广南西路的蛮人首领侬智高背弃大宋,攻克邕州(今广西南宁),建大南国。宋仁宗前后几次派去的平乱之军都被叛军给教训了,朝廷颜面大失。这时,庞籍向宋仁宗极力推荐狄青担任主帅。

狄青打仗的本事是没得说,可他出身不好,且宋朝一向“以文制武”,很多朝臣因此反对让他统军平叛。庞籍就说了很多狄青的优势,明确提出如果想尽快平乱,舍狄青其谁,而且强调如果朝廷要用狄青,得用人不疑,不要派文官去制衡他,让他放手去打。在庞籍的再三坚持下,狄青少有的一次可以在前线独断军务。

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

当然,狄青也不负所望,捷报频传。开心的宋仁宗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对庞籍说到,“破贼,卿之力也”。为了表彰狄青的战功,宋仁宗准备等狄青凯旋归来时,升其为枢密使,位列宰执。对此,庞籍明确表示反对,他倒不是嫉妒狄青,而是想保护狄青,因为他知道狄青没有那么多文官的弯弯绕绕,很难在朝廷中枢站稳脚跟。

宋仁宗这次没有听庞籍的,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庞籍所料,枢密使狄青招架不住文官集团的口诛笔伐,境况远不如他在军中任职之时,仅强撑了3年多的时间就被贬出京,翌年抑郁而终,年仅49岁,大宋因此失去了一名正当年的宿将。5年后,操劳了一辈子的庞籍寿终正寝,享年76岁,病中的宋仁宗哀伤不已,追封他为司空,赐谥“庄敏”,胜敌志强是为“庄”,应事有功是为“敏”。

宋朝中枢组成

结语

纵观庞籍一生,他勤勤恳恳地为大宋奉献了近五十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是皇帝的好帮手,是范仲淹等名臣的挚友,是百官的楷模,绝非作恶多端的“庞太师”。如果非要给“庞太师”找个原型,那也不能是他,和他同朝为官的一个张太师无疑更符合。史载张贵妃(死后被宋仁宗追封为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死后被追封为太师。

张尧佐生前曾担任主持天下财政大计的三司使,政绩不是很好,被包拯包青天等一众大臣认定为“小人当道”、“索求无厌”。一个是劳苦功高的庞司空,一个站在包青天反面的张太师,谁才应该是那个“庞太师”?要说笔杆子的力量确实强大,可以让一个忠臣被人误会为奸臣,所以说啊,文章千古事,下笔需谨慎。

参考文献:

《宋史》

《细说宋朝》

《通鉴纪事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广南   太师   文官   忠臣   功勋   卓著   宋朝   宰相   太后   朝廷   大臣   生前   莫名其妙   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