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洋(上海政法学院)
互联网上,人们时常会在不同的评论区看到一个相同的身影——账户名称为“momo”,头像是一只粉色小恐龙。起初大家以为“momo”只是一个在各个社群都极为活跃的个人账户,但随着“momo”群体的日益壮大,人们逐渐意识到,“momo”并非个人,而是由网友组成的庞大家族。“momo”起源于微信的授权登录机制,在用户使用微信账号授权登录外部app与微信小程序时,如果不选择微信原本的昵称与头像,系统便会提供一系列的默认选项,“momo”便是其中之一。
初代“momo”们或是因为懒得修改,或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考虑,所以一直使用粉色小恐龙的默认头像与默认昵称。并不了解这一机制的人们,在被无数个“分身”搞得晕头转向后,开始了解“momo”。有不少人在了解“momo”后,主动将头像与昵称改为“momo”模式。对网络用户来说,加入“momo”家族为他们提供了集体匿名性并带来安全感。
对“momo”家族兴起这一现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认为,群体匿名性以及“momo”大军所带给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会给人提供心理保护,“更有勇气说自己想说的话。”我们应当通过“momo”家族的兴起,看到其背后所影射出的互联网环境问题。
当今的互联网,是“易怒”的。或许提问者本来只是想礼貌地请教一个问题,探讨另外一种可能,但却立马被扣上“杠精”的帽子,网友跳出原有的问题之外,开始对提问者进行人身攻击与各方面的歧视;又或许网友只是在评论区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就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键盘侠”“圣母/圣男”。这样非理性的恐怖,让掌握着真相的人与对某些对问题有独立见解的人不敢发声,因为无论说什么都会有人跳出来质疑你的动机不纯或居心不良。甚至有可能你十年前在网络上留下过的一句评论,都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挖坟人的“键”下冤魂。更有秉持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主义激进者,在看到与其想法不同的主题帖后,会千方百计地“人肉”帖主,给发帖人的隐私安全与私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键盘的背后,因为无需顾忌“被看见”,所以人们极易“放飞自我”,平日里文质彬彬的人,在网络上也有可能变得判若两人,暴躁易怒。与发生在真实空间的“路怒症”不同,而互联网易怒的背景发生在虚拟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人们的观点往往会更加偏激,更加无所顾虑,网络的隐蔽性,诱使着人们肆无忌惮的作恶。
大多数网民们加入“momo”家族的初衷是“反网暴”,或是不想让充满戾气的言论遍布自己的“主号”;或是为了在发布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想法后,避免网暴者根据账号带有个人特点的信息“人肉”出自己。“momo”这一身份,作为一把有力的保护伞,很好的断绝了“被网暴”的这一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对“momo”家族这一群体,我们也有着合理的忧虑,更好的隐蔽性确实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但也意味着可以更加放肆地中伤他人。“momo”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网暴施行团体的代称?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大量参差不齐的资讯,占据了网民们本来就不多的思考时间。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意见领袖们稍稍进行“煽风点火”,网民就会化身“愤怒的羊群”,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群起而攻之。“momo”家族正是在这样的互联网“腥风血雨”下,悄然崛起。诚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过一旦这种互动抽离了理性与宽容的前提,它注定会化为一场“互喷”。自由和平等既是权利,又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即尊重。尊重不同的肤色也许很容易,尊重不同的意见很难。适之先生在晚年大力提倡宽容的精神,正是基于这一点。互联网社会若少一点戾气、多一些宽容,也许就会有更多的“momo”从假面后走出,用真实的自我迎接真实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4-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