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傅敏!因为他,你才看到完整版《傅雷家书》

​2023年5月19日晚7时,傅敏先生与世长辞。

傅敏先生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次子,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弟弟。他本人是一名特级英语教师,尽管自己经历坎坷,却为教育下一代奉献终生。

傅敏(1937—2023)

一生善良敦厚的傅敏先生远去了,而他留下来的成长与教育经典,将永远泽被后世。今天在此分享一篇文章,追思傅敏先生为《傅雷家书》的编选做出的贡献。

译林版《傅雷家书》本是傅氏兄弟纪念父母,寄托哀思,而辑集成书公之于众的。它是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先生,根据傅雷家人往来家信摘编而成的书信体自传作品;波兰留学部分,以傅聪家信为经纬,与傅雷家信形成双向交流的父子对谈;英国定居部分,以傅雷英法文信为经纬,着意讨论傅聪成家后婚姻与生活的艺术。全书既展示了傅雷夫妇最后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也记录了傅聪由年轻学子成长为世界级钢琴音乐家的奋斗经历。2017年,《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夫妇家信进入公有领域,但是其中的傅聪及傅敏家信、给儿媳弥拉英法文信中译及楼适夷代序均未进入公有领域,仍然保存在拥有独家完整版权的译林版《傅雷家书》中。

《傅雷家书》(父子两地书)

在这部家庭教育经典读物的塑造中,最要感谢的是傅敏先生。因为他作为亲历者不可替代的编选,家书历久弥新,成为影响深远的家长教子篇、学子成长书。

傅敏编《傅雷家书》自1981年北京三联书店初版发行,到2016年落户江苏译林出版社至今,风行四十余年,销售千万余册。《家书》内容,从三联版仅选傅雷一人书信的单向说教,到译林版所选全家往来书信双向交流的父子对谈。《家书》主题,也由三联版“写家书的人的遭遇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到译林版“再现傅雷由严父变朋友、傅聪由青春而成熟的过程”。

2017年,《傅雷家书》入选“部编本”语文教材名著导读课,导读文字明确写道:“傅雷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译林版《傅雷家书》也以“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教育之书”,入选由《新京报·书评周刊》评选的 “大民大国·40年40本书”榜单。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版)

作为家庭教育的经典名著,译林版《傅雷家书》不同于其他畅销的“哈佛女孩”或“好妈妈”题材,它既不是家长教育儿女的经验总结,也不是专家撰写的家教著作。《傅雷家书》中所有家信均出自至亲之手,只抒发真性情,不经意笔墨,更不为发表而创作。尤其是长子傅聪的信,虽散散率率,不事经营,而话题之新颖,天赋之崭露,恰好回应了父母的思念和关切,引发谆谆教诲。

次子傅敏的信,敦厚规矩,展示家教;母亲朱梅馥的信温暖感性,道尽家常;父亲傅雷的信,更是感事命笔,粲然成章。书中的一来一往、一问一答,两代人的双向交流,自然构成了情节完整的《傅雷家书》。《家书》广泛传播的溢出效应,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它不仅是傅家的一部大书,也是鲜活而珍贵的中国家庭教育的文字实录。

楼适夷代序中写道:“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傅雷夫妇作为家长,在繁忙的劳作和困厄的处境中不忘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并视之为天职。1957年给傅聪的信中傅雷写道:“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爸爸的一颗赤诚的心,忙着为周围的几个朋友打气,忙着管闲事,为社会主义事业尽一分极小的力,也忙着为本门的业务加工,但求自己能有寸进;当然更要为你这儿子做园丁与警卫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乐趣。”

傅雷给傅聪的信

对于资禀特异的长子傅聪的教育,傅雷尤为经心。在1961年给干女儿牛恩德信中写道:“我虽未老先衰,身心俱惫,当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时尚有余力,今则五六小时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痴心仍然未改。为了聪与弥拉,不知写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教导不容旁贷。”傅聪1965年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

傅聪与傅敏

1962年,傅雷给傅聪信中写道:“你常常梦见回来,我和你妈妈也常常有这种梦。除了骨肉的感情,跟乡土的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关系,纯粹出于人类的本能之外,还有一点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就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不单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使我离不开祖国,便是对大大小小的事情的看法和反应,也随时使身处异乡的人有孤独寂寞之感。但愿早晚能看到你在我们身边!”

1965年,傅聪在东南亚巡演时写信回应:“到东南亚来虽然不是回国,但东方的风俗人情多多少少给我一种家乡感。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

对于资质略逊的次子傅敏教育,父母心也不减分毫。在1962年母亲给傅聪的信中写道:“阿敏二十六日到家了,我得去车站接他。他今年暑假毕业,分配工作大概回原校当助教,不久,就要为人师了。可怜他根底浅,各方面常识欠缺,等到做事就感到贫乏,大大的不够了,还得继续下功夫。他资质差,就是经爸爸点拨,接受的能力有限,也就不够深入。前两个月他曾翻了两篇短文章寄来,爸爸替他仔细校阅,纠正错误,还逐条加以说明。白天没功夫,晚上加班加点。爸爸说,他非尽力帮助不可;为了儿子,做父亲的任何代价都不惜的。你是深知爸爸的那股劲儿,我常常为之感动得流泪。爸爸常说:‘阿敏我教得太少,心里不免内疚,现在得迎头赶上,可惜见面时间短,帮助也不透了。’”

1962年,傅雷给傅敏的信中写道:“你该记得,我们对你数十年的教育即使缺点很多,但在劳动家务,守纪律,有秩序等等方面从未对你放松过,而我和妈妈给你的榜样总还是勤劳认真的。”傅敏1964年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教了一年多书,深深体会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越是纪律不好的班,聪明的孩子越多,她们就更敏感,这就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否则很难把书教好。”

诸如此类的亲子交流在译林版《傅雷家书》中比比皆是。这样一个氛围高雅、温馨和谐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这样两位“对儿女的教导不容旁贷”的中国父母,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他们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均以有教养的人(即君子)身份踏入社会,并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成就: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音乐家,傅敏成为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堪称傅雷夫妇因材施教延续生命的最佳诠释。

译林版《傅雷家书》记录了这一切,在几代人的阅读中成为经典。

来源: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江奇勇

编辑:孟紫薇

流程编辑:郭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家书   法文   家信   次子   书信   完整版   儿女   儿子   爸爸   父母   经典   傅敏   傅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