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政治思想中,分析其中的民本与变革思想

文/木乔

编辑/木乔

前言

苏轼不但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坛巨擘,也是一个集诗、书、画、乐于一身的艺术界巨匠,而且还是一个深受民众喜爱的政客。

苏轼虽然在党派斗争的旋涡中挣扎求存,未能完全实现他的“献君尧舜上”的政治志向,但他毕生都坚守着“仁政”和“为民请命”的政治理想,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蕴含的政治理念也十分丰富,这些理念对于当今的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苏轼的民本思想

“民本”和“仁爱”的理念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人生哲学,并成为他所有问题的基本起点。苏轼在处理王安石改革问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王安石是神宗最信赖的人,他大力进行改革。王安石虽然以儒家为表象,但其本质仍是一位“法家”派。

它的治理方式就是“外儒内法”,这也是中国古代许多统治者常用的一种治理方式。王安石所信奉的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核心在于加强君权、以君为本。

而苏轼奉行的儒学仁政,主张明君贤人实行“以德治国”,这是一种以“以人为中心”的简朴观念。

为了达到“国家富裕,人民富裕”的目的,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

司马光、苏轼等人针对王安石所谓“善于财务之人,无须赋税,而使国家之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下)这种荒谬的观点,直截了当地提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下)

所以,他拒绝了那些广开政府收入来源,压榨人民的政策,他坚持要少取节用,让人民受益。

他提出了“位之存寄乎民,民之生寄乎财,故夺民财者,害其生者也。害其生者,贼其位者也。”(苏轼《东坡易传》卷八)

与此同时,他们也反对重罪,主张富裕,这样就能保持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一种相对平衡,让人们不敢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让整个社会保持了一个相对的安定。

苏轼的独到见解,与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主张收入分配公正,实现“还富于民”的方针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之火。

轼的民本思想是有着深厚渊源的,儒家学说的根本便是以民为本

从《尚书》中的《五子之歌》中的“民主君从”,到《左传》中的“民者,为国之本”,再到孟子中的“君权民授”,再到“民贵君轻”,再到荀子中的“君舟民水”。

都可以看出,在这些经文中,都有关于民本的阐述,而且还在不断的深入。

苏轼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人,他从小就受到儒家“以民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一生都在奉行“重民爱民”的治国理念。

而苏轼则是草根出身,历经磨难,对普通民众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苏轼在他的儿时、青年时代都生活在乡下的四川眉山,他与最底层的工人阶级有了更多的联系。

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爷爷和一个农民在地里喝酒唱歌,对农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入仕之后,苏轼在仕途上可谓波折不断,多次被贬,足迹遍布了整个北宋的大部分地区。

苏轼每次被贬,都能更深入地接触到平民,更深入地理解平民的苦难。也就是这样一种“身在其中”的体验,拓宽了苏轼思想的眼界,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空与阶层的限制,进一步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苏轼曾经有过一首诗:“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苏轼《庆源宣王义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椽》)

他是一个真诚的人民之友,他主动地为人民谋福利,他不怕富贵,他替人民说话,他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他痛斥社会弊端,他对人民有一颗赤子之心。

苏轼一直将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累了就与渔民为伍,酒过三巡,睡在草丘上。

人们对苏轼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经常会有苏轼的两首《被酒独行》,高兴的是苏轼的《登云龙山》,也经常会有人为他鼓掌。

二、苏轼的变革思想

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困顿,财政拮据,内部纷争,边疆纷扰,社会冲突和国家危机日益加剧。

改恶从善、重振北宋的时代强音,已成为当时士大夫社会的主要风气。范仲淹,韩琦,欧阳修,都对此进行过积极的探讨与尝试。

在这个追求变革的年代,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改革派,想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宁出谋划策。

他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改革计划,是一个坚定的改革家。“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以其动而不息也。”(苏轼的《策略一》)

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吐故纳新,以新易旧”的道理,并提出了“以新还老”的主张,并认为“以新还新”是大势所趋。

“聚民心、厚礼法、守律法”(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改革的主要方针,他一贯主张以“以德治国”为中心,以“渐变和任人”为方法,以“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苏轼提倡为民谋福利,但又不与百姓争夺利益,因而不会失去百姓的好感。呼吁减税,节俭,为百姓减负。

苏轼《策略三》)认为,法律不必大改,“欲有立者,必先用之”。苏轼的《策别·课百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并提出了“用人不当,任用时间短”的主张,主张严格考核,以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它还建议采用“定兵”制度,逐步以受过良好训练的军队代替耗资巨大且毫无效用的禁军以巩固国家安全。

本文认为,在河南和湖北两个省份,不仅可以扩展其生产面积,提高其国民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加强其防卫力量。

他们抵制并合地主的偷漏税行为,让百姓安心于自己的土地,减少穷人的经济压力。要严惩黑商,要发展经济,要维持治安。

改革的方法包罗万象,直指社会问题的根本。现在想来,还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很有启发。

三、苏轼的宗教思想

我们应当注意到,苏轼所信奉的主要理念,就是儒者的“仁”与“民”,但他对佛教与道家的理念却持一种宽容的心态把儒、释、道三家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其政治人生的指引。

苏轼幼年时曾在眉山天庆观拜入老庄门下,师从于张易简,长达三年之久。长大后,他又从张希甫那里学到了如何辟谷,又从王仲志那里学到了如何修炼的养气功夫。

道教特别重视人的个人生活,各种养身法门使得苏轼能够在被贬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质。

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放鹤亭记》,正是老庄的精髓所在,虽然是人养大的,但它的行为却是天经地义,这种天真无邪的态度,正是苏轼从政从学的目标。

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也是他长期追求的目标。暂且不论文章的负面隐逸,道教的彻底避祸、修身养性确实安抚了苏轼受到创伤的灵魂。

道家的玄妙境界,让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疑问,他很欣赏古代智者的高尚品质,他觉得“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尤其敬重陶渊明,并提出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的《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轼一贯坦诚坦荡,不做作,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不向外界的各种压力低头,敢于向官僚体制的潜规则说“不”。它鲜明地反映了道教的“真我”与“自由自在”的精神。

在他中年人之后,他的生活经历和经历,使他对佛教的认识逐步加深。

他曾与淮南、道潜、佛印等有名望的僧人相识,并与他们结为好友,吟诗作对,并时常进寺拜佛,念诵佛经。

佛教的智慧使他能够超越世俗,用一双洞察世俗虚妄的眼睛,洞察世俗悲惨的根本原因。

“但当你的心不在任何地方,你的创造与我一样。”(苏轼的《百步洪》)已无了计较心的他淡看了祸福荣辱,平息了欲望纷争。

“稽首天中天”,“端坐紫金莲”(苏轼《呈佛印禅师》)“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被贬黄州的他整日地栖身佛寺,静坐自省,在诗句中阐发佛理,在抄经诵经中寻求安顿。

豁达之后,苏轼把生活当成了一盘棋,他说:“胜故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苏轼的《观棋(并引)》)他摒弃了个人得失,尽情地体验了一种真正的生活。

佛经中的道理,让苏轼摒弃了功名,摒弃了是非,所以他在红尘之中,真的忘记了自己的生死,以一颗仁慈之心,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有很多人被世俗的欲望所诱惑,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违反了法律,为了钱财和美人而被囚禁,他们的性格变得扭曲,腐化堕落,令人扼腕叹息。

令人感到庆幸的是,苏轼并未因为了悟了生命而产生忧郁、自暴自弃的情绪,而是将宗教观作为其崇高理想和抚慰创伤灵魂的一种精神归宿。

他已经达到了人的境界,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了爱,并坚持自我修养和帮助他人。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还在那里唱着:“杨柳不在,水边不在。”(苏轼的《蝶恋花·春景》)

六十五岁时,被赦免,回到北方,还在那里吟诗:“九死而后已,无怨无悔,此游之妙,一世无双。”(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种不屈不挠的气概和旷达的气度,启发了世人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去战胜苦难。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轼在政治上既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又是一个执着的实践者。

他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有了秩序,就有了秩序,有了混乱,就有了秩序”(孔子的《论语·里仁》)。

并在其自身的创作活动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使得它焕发出了一位文学宗师所特有的人文热情与个性光辉。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苏轼的治国理念值得我们深思,“独立自主”、“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以民为本”、“豁达”、“坚韧不拔”的东坡精神,也一定会在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之路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苏轼.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

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林语堂《苏东坡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民本   神宗   眉山   道教   东坡   儒家   长编   君权   思想   仁政   佛教   豁达   世俗   理念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