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场景支付革新 微信刷掌正式落地北京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5月21日正式上线。乘客通过注册开通刷掌乘车服务后,即可在该条地铁线路刷掌过闸乘车。这也标志着微信支付正式发布“微信刷掌”产品。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刷掌支付实现了交通体验创新与金融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随着“刷掌”服务的落地,大兴机场线成为首条生物识别掌纹支付技术应用的示范线。

微信支付团队方面向本报记者透露,刷掌支付针对“无介质”“非接触”“高便捷”“高安全”等用户需求提供了补充支付方式,目前正逐步应用于办公、校园、健身、零售、餐饮、交通等领域。

采用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

从流程上看,刷掌过闸乘车从多个角度优化了乘车体验。

乘车前,乘客需要在大兴机场线各站自动售票处的刷掌注册机录入掌纹,并在微信小程序“北京地铁刷掌乘车”完成授权后即开通刷掌乘车功能。乘坐地铁时,乘客需找到带有圆环标志的刷掌闸机,将掌心面对圆环内的识别区。完成识别后,圆环变为绿色,闸机将自动打开。刷掌出站后,手机会收到扣款的提示推送。

微信支付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效率提升的同时,微信刷掌也简化了用户操作,从而让新科技能够对老人更友好、对各类身体不便者更加无障碍。“即便遇到忘带实体卡、手机没电等特殊情况,也能乘坐地铁。由于刷掌过闸属于非接触式过闸,更加卫生和安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记者了解,生物识别是国际支付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微信刷掌采用了“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与人脸过闸方式相比,“刷掌”乘车需乘客在掌纹闸机前主动伸手刷掌,系统方能获取信息并通过后台比对识别后予以确认。而通过采用数据脱敏和数据加密技术,可有效地保证用户的安全使用。

据微信支付团队方面透露,目前刷掌支付正逐步应用于办公、校园、健身、零售、餐饮、交通等领域。在健身场景,通过商家小程序开通刷掌服务之后,可以实现“刷掌开门”“刷掌签到”“刷掌购物”等服务。在校园场景,微信支付将联合深圳大学在部分校园场景提供刷掌服务,通过刷掌服务,餐厅、商超的出餐效率和服务质量能够提高,减少学生排队等待时间。

生物识别技术支付仍存推广挑战

随着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在近几年逐渐成熟,国内外市场对刷掌支付的探索不断。

2021年年末,即有相关专利申请显示腾讯正在研发相关掌纹识别设备。2022年8月,腾讯注册了“微信刷掌”“微信刷掌服务”“WePalm”等多个商标,分类涉及设计研究、广告销售、金融物管等。同年10月14日,微信正式上线“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

国际范围内,2022年开始,亚马逊的手掌识别支付技术“Amazon One”在美国多个州的超市开启推广。今年3月有外媒报道显示,“Amazon One”已经推广至全球200多个地点。

在2023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支付总经理张颖披露其刷掌支付正在邀请商家联合搭建刷掌应用场景。张颖彼时表示,刷掌支付需要克服几个技术门槛:第一是解决复杂光线环境;第二是解决人群的生理差异;第三是解决各种刷掌的习惯,比如手势、速度的不同。但其方便程度确实优势明显。

相比之下,另一家支付巨头支付宝在刷掌支付上异常低调,迄今为止仍未就相关业务进展进行过正面披露和回应。但有信息显示其技术研发和探索上一直在投入。根据公开信息,早在2015年,支付宝就在一个展会上展示了基于手机摄像头的掌纹支付技术。2023年3月初,支付宝也有多个掌纹支付设备申请专利授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掌纹识别在安防、智能家居领域都有实际运用,但目前掌纹支付的监管政策仍不明朗,一些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由于担心其政策风险有所踌躇。不过也有市场观点认为,生物识别是国际支付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探索刷掌识别与支付服务,持续助力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保障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而与刷脸支付当初崛起类似,两巨头如果只有一家主推,市场竞争和产品热度难以兴起。一位移动支付从业者向记者表示,新模式的发展要看巨头的跟进程度,如果有类似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早期的大规模补贴存在,刷掌支付有兴起可能,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发挥技术优势。但不要期待超越低成本、超高覆盖率的二维码支付。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大兴   场景   圆环   掌纹   静脉   北京   乘客   领域   生物   正式   交通   校园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