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送来20亿订单!可我国却要求“先付款再发货”,这又是为何?

文:文盲诗仁

编辑:文盲诗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在国际上也是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和我国一直不大对付,不过最近印度却忽然给比亚迪送来了20亿的订单,这笔数目不小的投资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可是比亚迪却坚定地表示:先付款再发货,这一要求让印度觉得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按照常理而言这么大一笔订单很多商家都会第一时间留住,签合同立马发货。

但比亚迪的做法却明显能够感觉到他的顾虑,那么这其中又有何隐秘,为什么比亚迪对印度有着这样的要求呢?

印度打压外企是在制造“投资黑洞”

作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第一的比亚迪,吸引了印度的目光,毕竟印度也是人口大国,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于出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看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后,便看上了比亚迪在2011年上市的K9电动客车。

因有着刚上市就被美国预订十辆的先例,印度也就自然放下心来,在2019年与比亚迪签订了1000辆K9客车的订单。

这一阔绰的手笔让许多人惊叹,毕竟一辆客车的造价就为200万,这笔订单也就成为了20亿元的大订单,很难想象印度为何突然这么有钱。

可比亚迪并未上头,理智的分析过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并不是看不起印度,而是因为印度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

印度市场,被誉为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之一,吸引了无数跨国公司的目光,然而,近年来,印度政府和民间却频频对外资企业进行打压和抵制,导致许多外企在印度遭遇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印度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损害了自身的营商环境和国际信誉,也让国际资本警惕印度成为“投资黑洞”。

也是因为印度的贪婪,导致这个国家让人很难接近,大多数外贸公司都对印度提防不已,不敢再盲目的进行投资行为。

尽管莫迪总理在上任时曾经雄心壮志地表示要让印度的营商环境排名冲进前五十,只是目前看来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要紧的是挽回印度的整体形象。

跨国公司也难逃一劫,中资企业并非是印度打压外资的唯一“受害者”。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亚马逊、富士康、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跨国公司都曾被印度税务部门调查并开出过高额罚单。

层出不穷的理由和决策让外资企业苦不堪言,对于印度的态度也是十分无奈,只要是在印度的地盘上,再多证据也无法和装傻的人讲道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沃达丰与印度政府之间长达十几年的司法纠纷。

2007年,沃达丰以110亿美元收购了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在印度电信公司的股份,并利用开曼群岛的账户进行交易以合理避税。

然而,印度政府认为这是一种间接转移印度资产的行为,并向沃达丰开具了26亿美元的补税单。

沃达丰不服诉诸法院,并最终在2012年获得了印度高院的支持。

但是,印度政府随后直接修改了相关税法,并追溯到1962年开始执行,将沃达丰这种交易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并要求沃达丰支付50亿美元(含利息)。

沃达丰再次上诉,并将案件提交到海牙仲裁法庭,2020年9月,海牙仲裁法庭裁定印度政府败诉,并要求其赔偿沃达丰损失。

然而,直到现在,这个案件仍未得到解决。

2021年8月2日,据《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政府已经向新加坡高等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推翻海牙仲裁法庭的裁决,并继续向沃达丰追缴税款,这意味着沃达丰与印度政府之间的官司还将持续下去。

除了税务问题外,跨国公司在印度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在注册公司、申请建筑许可、通水通电等方面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征地建厂时又会遭遇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阻挠和勒索;在经营过程中又会受到民族主义团体和竞争对手的抵制和攻击;在退出市场时又会被迫留下巨额资产或承担高昂成本。

因此,在过去几年里,有不少跨国公司选择了从印度市场撤退或缩减规模。比如,在汽车领域,通用汽车、哈雷戴维森等品牌都已经退出。

在银行领域,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机构都已经关闭;在电商领域,亚马逊也面临着反垄断调查和本土竞争者的挑战。

先养肥再坑害

作为在印度的受害者代表:亚马逊和沃尔玛两个电商巨头,在其他国家和全世界都发展的十分不错,当他们将视野扩展到印度之时,却没想到栽了个大跟头。

本想着快速发展,和先前在其他国家一样安稳发展之时,印度的一系列操作让他们跌了个大跟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还赔了不少。

刚到印度之时确实能体会到人口大国的好处,无论是销货量还是人员的需求量都直线上升,相信不用过多久就可以快速回本,看到美好的未来。

可就当他们准备扩张领地之时,印度看到赚到钱的他们直接下了个命令:这些外资电商平台不能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

这一下子顿时让两大电商傻眼了,不能出售商品他们还来干什么,这相当于直接下了逐客令,这么大的平台不能直接售卖货品只能当个第三方平台赚些差价。

可印度还是不干了,他们不能看到自己的钱被外人赚走,哪怕这对他们有极大的好处。

眼看着要吃大亏,两大电商想把目光放在印度本土的巨头上,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们卖货,成为他们在印度的代理商。

不过印度更狠,看到外企在挣钱就眼红,直接下令将他们的商品全部下架,并且直接规定这些外资平台不允许搞各种什么折扣活动。

还觉得不过瘾的印度,直接以各种借口将亚马逊和沃尔玛上下祖宗十八代都调查了个遍,来到印度没赚多少钱的他们,还被罚了几十亿卢比。

自相矛盾损害自身利益,这一番操作下来,彻底败坏了自己的信誉,无论谁去都要被吸口血掉二两肉。

中资企业也难生存

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之后,便和许多国家都有着极大的贸易来往。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在印度投资了众多企业,涉及电信、手机、电子商务、汽车、能源等多个领域。

这些中资企业为印度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么多年的建设和投资,本想着能够“共赢”,可却没想到印度的过河拆桥玩得如此顺畅,丝毫没有愧疚之心。

在2021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借机对中资企业发起了一系列打击。先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包括抖音、微信、快手等在内的数百款中国APP。

接着又以“反垄断”为名,对华为、中兴、vivo、OPPO等多家中国手机厂商展开调查;再者又以“税务违规”为由,对阿里巴巴、腾讯等多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开出高额罚单。

此外,印度还限制了中国企业参与5G网络建设、公共采购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可以说将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全面封杀,没有遗留。

这些措施严重影响了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导致许多中资企业不得不裁员、缩减规模或撤出市场。

据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从手机市场的近60%降至不足20%,从电商市场的近40%降至不足10%。

不仅如此,在印度民间也兴起了一股抵制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风潮

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和政客纷纷呼吁“惩罚中国”“抵制中国货”,甚至组织暴力示威和破坏活动,攻击中国商店和工厂。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行为让许多人寒心。

在国内非常出名的“小米”,在印度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当小米在印度扎根发展后,因便宜的价格和出色的品质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更是将21%的市场揽入怀中,一举成为了印度手机市场的领头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做成了这样,自然引起了印度的重点关注。

看到如此庞大的交易量,印度对其中的利润早已窥探已久,但苦于没有相对应的技术能够顶替小米只能够以各种偷税漏税的理由对小米进行巨额罚款。

当一张五亿罚款的传单送到小米手上时,小米还一脸懵逼,以为自己犯了天条。一次处罚一年白干,甚至许多不清楚真相的公民对小米的印象也下去了一大截。

本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交了罚款后就能够息事宁人,但仅仅过去了四个月,印度就在此声称小米违反法律,冻结了小米价值47亿人民币的资产。

可能是因为上一次小米的罚款给的太过于轻松,所以让印度在此蹬鼻子上脸,并且印度给的理由是:无理由向外国实体支付巨额汇款,疑是非法转移资产。

尽管小米一再解释这笔钱是用来向高通支付专利使用费的,但印度仍旧无视,将小米的上诉驳回,并且将冻结资产改成了没收资产,至此小米在印度十年白干。

强插一脚的日本,却没想到是自找苦吃

我国高铁近年来一直处于急速发展的情况,印度也对其羡慕不已,于是在2016年提出了与我国合作的请求。

但当我国与印度已经商讨完毕时,日本却强行在中间横插一脚,以极低的贷款方式,将这笔订单抢走。

按照日本的计划这个项目在2023年就基本能够完成,中间还是能赚到不少的,并且能够影响中国那么对日本来说就是好消息。

只是日本没想到印度能够借着“民众安置未果”的理由,一直没有谈妥这个项目,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仅仅修了10公里,双方已经将开通期限推迟到了2028年。

但要知道随着时间的延长,项目费用也在急速增长。

原本日本政府核算的费用为1040亿元(这里为了方便都采用人民币),但疫情的影响和人工成本,已经膨胀到了1850亿元。

为了这个项目的完成,日本政府为印度提供了3080亿元的低息贷款。

项目没有跟进,钱却在一直往里砸,渐渐感到不对的日本如今在想抽身已经晚了,在不断地拉扯中,日印双方的信任也逐渐破裂。

印度觉得日本投钱不积极,觉得日本不想继续投资了,而日本觉得印度没有诚意,只想着从他这里搞钱。

于是这条孟买-艾哈迈德巴德的高铁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没有实质性的项目,日本也只好吃个哑巴亏,毕竟是他最先的贪心造成的如今这个局面。

印度压根没有想过发展自己的国家,更是把国家当成了高速公路的收费站,雁过拔毛,只想着能够从其中捞取好处,见不得共赢的局面。

毕竟印度的所有规定都是不让外资受益,还要保护本国的利益,这样不劳而获的想法,怎么可能会实现。

正是这种思想,让印度这些年的改革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作用,反而落了个不好的名声。

结语

印度要对外资企业进行打压,按照他们的解释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自力更生”的口号成为了印度社会的主流思潮,许多人认为外资企业是剥削和压迫印度人民的工具,是威胁国家安全和主权的势力,是阻碍本土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障碍。

但可能面具戴久了,真以为那是自己的脸,无论哪一些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印度对金钱的贪婪,根本没去理会到底能否真的对国家有所帮助。

并且在贪婪的基础上还成为了失信人员,对于中国的友善资助,不仅没能扮演好受益方,反而成为了落井下石的小人。

也正是如此比亚迪才提出了先付款再发货的理由,这都是印度自己一手造成的。

好在比亚迪有着足够的理智,于2023年3月将22辆K9客车移交给印度企业,这也表示这笔订单完成了大半,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与印度较为成功的罕见贸易。

阅读完此文,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呢?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印度   海牙   亚马逊   订单   中资   日本   小米   跨国公司   中国   资产   理由   我国   项目   政府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