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十七章 蘑菇战术

文/小庄


一、恐惧


青化砭一战让胡宗南进入西北以后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恐惧。原本一支近3万人的部队,能够在十倍于己的兵力压迫之下,进退有序、有条不紊的撤出延安,不给国军留下一兵一卒,这已属十分的难能可贵。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绝对优势兵力的对比之下,共军却仍旧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吃掉国军一整个旅,并俘虏了一个少将旅长。


想当初,胡宗南刚进占延安的时候,未能俘获解放军一兵一卒,为了应付前来围观的记者,他不得不临时从国军整编二十七师中抽调一部分兵力来冒充俘虏,还专门训练了一个国军军官充当共军的旅长。然而,自3月19日占领延安,到3月25日青化砭战役损失一个旅,连同旅长和团级干部以下全部被俘,这期间仅仅过去了6天的时间。共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的存在?


这不得不令胡宗南感受到恐惧。


恐惧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怯懦,但也会使一个人变得谨慎。


眼下的胡宗南就立刻变得谨慎了起来。


他命令各部队之间迅速靠拢,行则同行,宿则同宿,不单独一路前进,而是数路并进,每天只走十至十五公里,虽然笨拙但能确保部队之间没有缝隙。


此时的毛泽东一行人正在陕北的黄土沟壑中转辗腾挪,胡宗南也在艰苦地搜寻着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踪迹。因为胡的部队急速靠拢,谨慎搜寻,所以彭德怀几次想要歼灭其中的一股,但是都因为敌人太过密集而无法找到战机。双方开始了意志的较量与消耗。


但是,胡军的谨慎和收缩也早已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


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不怕胡军北进,就怕他不北进。只要胡军胆敢北进,就必然要钻入到延安、子长、清涧、延川之间的山沟里,这时候人民解放军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形和群众条件,发挥自己隐蔽精干、灵活机动的特长。而胡军一旦进入这样的条件下,必然难以捕捉到我军主力,会很快陷入饥饿疲困之中。而我军的目的就是要造成敌人的饥饿疲困,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待得敌人极度疲劳之时,不管它如何谨慎,我野战军必能找到歼敌良机。


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距离延安被占领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因为胡宗南的小心谨慎,在青化砭战役以后,我军便一直没有觅得合适的战机,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双方的部队里都开始蔓延。但是毛泽东很清楚,二十多天来,胡军处处搜寻,却处处扑空,给养和后勤已经越来越困难,疲劳饥饿必然使得敌人的意志消耗更加迅速。他给彭德怀发去电报,电报里说:


“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食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我军自歼敌第三十一旅(即青化砭战役)后,虽未大量歼敌,但在二十天中已经达到使敌相当疲劳和相当缺粮之目的,……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个时期。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灭之。”


毛泽东的这封电报当然有安抚的作用在里面,但是它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道怎么打和亲自指挥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比如:相当疲劳和十分疲劳之间,如果不是久经沙场,对战场情况和敌我双方都有着极度的了解,你是根本不可能判断出来的。都是疲劳,但是相当疲劳就是还不到打的时候,而极度疲劳就是可以打了,不同程度间的比较往往仅差之毫厘。


毛泽东的判断是极其准确的,相当疲劳和十分疲劳之间的临界点果然来了。因为二十多天的时间里,胡宗南的部队在黄土高原的一道道山梁沟壑间兜兜转转,爬上爬下,被拖得精疲力竭,此时给养已经发生了严重困难。于是,胡不得不下令一部分地区换防,将部分主力南撤至蟠龙镇一带进行休整和补充。


我军总部电台截获了一个情报:国军后方会派出一个团前去接任瓦窑堡一带的防务。


由这个情报判断,必然是原来驻守在瓦窑堡一带的国军整编135旅要撤下来休整,所以才会有其他团去接任防务。很显然,相当疲劳和十分疲劳的临界点已经到了。


战机来了,毛泽东立刻致电彭:“该团到瓦(窑堡)后,135旅很可能调动,或往安塞,或往蟠龙,望注意侦查,并准备乘该旅移动途中伏歼之。”


彭德怀也知道时机终于到了,西野必须要在这个旅撤退的途中,还未与其他国军主力靠拢的间隙里,将其歼灭。而在这个旅撤退的路线上,有一个绝佳的歼敌场所,这个地方就是——羊马河。


二、羊马河


羊马河的地形很像青化砭,但此时的情形却与青化砭战役时完全不同了。


青化砭战役时,胡宗南还十分大胆,用来保障侧翼的三十一旅完全是一个孤旅,那时候他压根没有想到共军在撤离延安以后,还能半路上掉转头来打个伏击。但是经过了青化砭一战后,他的部队开始靠拢得十分紧密,即使是这次要把135旅南撤下来休整,但是此旅的南撤路线始终与正面主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旦遭遇袭击,主力部队可以立即支援。


看到这一幕大家一定会感到非常熟悉了。是的,在我们的华东战场上,曾经无数次出现过这种战役局面。


这个套路是这样子的:一开始国军往往自视甚高,大胆冒进,可是紧接着他们就会为自己的冒进付出代价,必然被我军将冒进和孤立的一部歼灭。当发现我军非常擅长歼灭分散、孤立和冒进之敌以后,国军的将领就会谨慎小心起来,然后必然要收缩靠拢,以防止有任何一路落单。这个时候,一旦我军在运动中寻找到可以围歼的一路,那么当这一路受到围攻以后,其余几路就能迅速靠拢过来,对我军形成两面夹击或是中心花开(反包围)的形势。按照国军的预想,一旦这种两面夹击或者中心开花的形势出现,那么国军就可凭借其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将我解放军主力就地歼灭。


此情此景,恰如华东战场上曾上演过的一幕幕经典战役。


而假如我们把情景置换一下,就会发现,国军那样的局面,你换了其他将领来也一样会作出相同的选择,无非是靠得更拢一些,或者更加谨慎一些而已,他根本无法再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除非完全是草包将领,吃了一次亏两次亏,还不懂得将国军收缩靠拢。


可是看过前面华东战场几次战役的经过,我们就会发现,这虽然极大的增加了解放军围歼国军的困难和风险,但是依旧是徒劳的。除了国军自身的不团结,互相猜忌和互不增援的情况之外,根本原因在于我军可以凭借游击队、地方武装、民兵组织、支前民工等非正规武装,配合一部分主力,形成强大的阻击线。这种钳制和阻击敌人的增援队伍的能力,是我军每次能破解敌人两面夹击或中心开花的制胜法宝。


当胡军135旅到达羊马河以后,立刻陷入西野主力的围歼之中。当胡宗南发现135旅被伏击以后,立刻命令其他的主力部队前往增援。因为此前各部队之间距离很近,所以只要迅速出击,是完全赶得及增援的,到时候还可以与135旅配合也来一个里外夹击。


可是令他无法置信的一幕出现了,明明是135旅受到了包围和伏击,可是当附近的其他部队赶去支援的路上,却因为遭遇了强大的阻击,而使得增援部队以为自己才是遭遇解放军主力围攻的对象。他们心里想的是:妈的,共军肯定是搞了一个围点打援的计划,我作为援军才是他们主力真正的打击对象。于是战场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增援的部队反而开始固守待援,纷纷向胡宗南发去了求救电报。


而实际上,阻击增援部队的,不过是王震的358旅,配合陕北一带的民兵和游击队,借助地形,东窜西跳,虚张声势,这才给了胡军增援部队以错觉,觉得共军定然是设计了一个围点打援的计划。


看到乱七八糟的战场情报,胡宗南自己也懵圈了,明明共军不过三万不到的军队,哪里冒出来处处都是共军的信号?这仗没法打了。


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羊马河的国军整编135旅被全歼,同青化砭一样,连他们的旅长也一并被俘。等其他援军反应过来共军的真正主力和目标就在羊马河的时候,救援时机已经过去了。此战全歼135旅4700余人,取得了撤离延安以来的第二个胜利。


4月17日,我军公开播报了题为《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135旅被歼》的社论。


这篇社论又是一篇彻彻底底的阳谋,文章里将胡宗南的状况和我军的状况公开进行了评论,而且令胡宗南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社论中公开说:“胡军所集中的兵力,像瞎子一样,只能到处扑空,……由于粮食缺乏,将士疲劳,减员异常巨大。据俘虏供:胡军每天只吃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在陕甘宁边区军民方面,情况完全相反。游击战争很快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提高很快,军民团结很快加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方法很快被领会,因而愈战愈强。”


社论的最后一句话,颇具毛泽东的文风:“敌人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三、躺平


胡宗南崩不住了,他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因为此时他的心里已然很清楚,共产党的这个社论所说的都是事实。


污蔑不会使一个人感到屈辱,事实才会。


眼下胡宗南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他除了得到一座空城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毛泽东当初所说的延安是个包袱的预断,此时也彰显出了其含义。胡手里拿着这座空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已成骑虎之势。


原本以为只要小心谨慎,总能找到机会消灭共军,可是无论他如何小心谨慎,却还是避免不了被打击的命运。


算了,算了,躺平吧。


胡宗南真的要躺平了,他与自己的参谋和将领们商议着,如何在不影响国际观感的前提下,试着建议老蒋“放弃延安”。


但是,躺平也逃脱不了被锤的命运。


在西野主力歼灭了135旅以后,便迅速撤离了羊马河战场,进入山区,隐蔽休整,静待时机。


而胡宗南的主力又经过了数日的搜寻和游荡,依旧是处处扑空。此时他们携带的给养已经耗尽,疲惫饥饿已达极限,胡宗南在经过了两次连续的打击后,当初刚进延安时的筹措满志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所以他命令部队统统回来,到后方的补给基地蟠龙一带休整。至于以后是否还要继续这般耗下去,待他先请示老蒋以后,再做决定不迟。


本来先这样躺一会儿并不是什么坏事,毕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遭到了两次严重打击。而此时的胡军已达疲惫之极限,先躺平休息一下以恢复战力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我们的微操大师蒋介石等不及了。原因是他截获了一个情报,国军飞机侦查到有一支很小的解放军部队正在试图东渡黄河。从这个信息去判断,这支解放军小部队大概率就是毛泽东所在的中央机关队伍。按照常理判断,毛泽东为了自己的安全,绝不可能留在陕北,必然是要东渡黄河的。看吧,毛主席说得没错,蒋介石这个人,就是只管自己想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


于是老蒋立刻命令胡宗南主力出击,沿咸榆公路向绥德挺近,企图封闭黄河渡口,一定要歼灭这支解放军小部队。


其实,这压根就不是毛泽东所在的队伍,而是当时撤离延安以后,边区政府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在东渡黄河。


这样一来,战机又出现了。因为胡宗南主力要前往绥德,进而封锁那一段的黄河渡口,试图消灭那个老蒋以为的毛泽东所在的队伍。而且任务很急,走得也很快,所以必然就造成原先的胡军休整基地蟠龙的空虚。


老蒋这人头送得猝不及防,但既然送来了,岂有不受之理?


彭德怀将这一战机汇报给了毛泽东,提出可以趁蟠龙空虚进行打击。毛泽东立刻批复:“计划甚好,让敌北进绥德或东进清涧时,然后再打击蟠龙等地之敌。”


蟠龙是胡宗南后方的重要补给基地,工事坚固。守军是整编第一师167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守备兵力达七千人。


这一仗又与青化砭和羊马河不同,此前两仗都是伏击战,只要敌人进入伏击圈,援军又能阻击得好,吃掉一个旅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攻打蟠龙却不同,这是艰苦的攻坚战,且守军也非常顽强,远较伏击战难打太多。因此,此战的关键点就在于:时间一定要足够的充裕,否则一旦胡宗南发现自己后方被攻,必然转过头来,那时候蟠龙守军就可配合胡军主力里外夹击了。


因此,胡军走得越远越好。为了令胡宗南更加确信我军是在东渡黄河,彭德怀单独派出了一支部队,伪装成西野的主力,在胡宗南前进的咸榆公路上,始终与胡军保持接触,缓缓后撤。为了显得逼真,还沿途遗弃了一部分军需物资,造成正在急于东渡黄河逃窜的假象,以使胡军敢于放心的北进。


如此一来,胡宗南越走越远,时机也慢慢成熟了。


5月2日,在胡宗南部占领了绥德以后,蟠龙战役打响了。这一场攻坚战连续打到5月4日晚上12点。西野主力全歼蟠龙守敌6700余人,同样连同其旅长一并俘虏。


而且,因为蟠龙原是胡的补给基地,所以此战不仅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还缴获了大批粮食、武器和其他物资。这正符合社论所写:愈战愈强。


而此时,距离3月19号延安被占领,仅仅过去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西北野战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兵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同十倍于己的敌军不断周旋,三战三捷,已经歼灭了胡宗南1万4千多人。


胡宗南心态给干崩了,骄傲大胆被歼,谦虚谨慎又被歼,现在想躺平几天,结果还是被歼。


然而,就在我军三战三捷,局面已经打开的情况下,毛泽东一行人却即将遭遇陕北转战以来的一个极大凶险。


原来,一支蒋介石亲自派来的电台小组侦测到了王家湾地区有一个电台群,于是判定了毛泽东定然就在此地。因为其他转移部队,不太可能随身携带这样密集的电台。蒋介石这次终于判断对了,毛泽东确实就在王家湾。他急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围追捕杀,虽然胡一直犹豫,但是在蒋的严令下,他也只好下定决心:“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捉到中共首脑。”


国军3万部队朝着那个只有两百多人的行军队伍直扑过来。而此时的彭德怀主力还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陇东一带,根本来不及救援。


形势骤然万分凶险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解放战争   陕北   延安   旅长   黄河   社论   国军   我军   兵力   蘑菇   战役   解放军   战术   疲劳   主力   部队   敌人   蟠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