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但向大城市聚集趋势未变

2021年七普数据发布时,北京街头的人群。(视觉中国/图)

四大一线城市罕见出现常住人口集体负增长。

北上广深2022年合计减少27.47万人。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上海减少13.54万人,深圳减少1.98万人,广州减少7.65万人。

早在十几年前,面对高房价和生活压力,白领们便上演过一波“逃离北上广”的浪潮,但一线城市人口依然持续流入。如今,一线城市真的不再吸引人了吗?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2年各市常住人口流入流出幅度都很小,疫情等因素仍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四大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全部负增长“不太能代表系统性变化,也不应过度解读”。

全球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民间智库。

广深人气显著回升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四大城市各自情况不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2015年后,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调控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北京市常住人口在2016年达到峰值2195.4万,至今已连续6年减少。

上海常住人口也已连续两年下降。《解放日报》报道称,外来常住人口减少是202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

2022年,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1469.63万人,同比增加12.19万人;外省市户籍常住人口1006.26万人,同比减少25.73万人。

2022年,深圳出现设市以来首次常住人口负增长。

卢晶亮表示,一方面,深圳市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倒挂,受到2022年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来深工作的部分外省人口选择离开。这是造成该市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市年末常住人口1766.1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83.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常住非户籍人口1182.71万人,占比67%。常住非户籍人口较2022年减少29.06万人。

“另一方面,深圳近两年也在提高落户门槛。”卢晶亮说。

2021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相继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落户深圳的要求更为严格。

如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将在深圳合法稳定居住、就业的基本年限要求由5年调整为10年;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2年调整为满5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并增加子女在深圳缴纳社保连续满15年的要求等。

不过,广深均已出现人口回流迹象。

广州统计局官方微信公号5月13日发文称,根据运营商通信数据,2022年12月广州市流出的人口基本已经返穗,回流率达94.32%。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亦证实,广深两地人气显著回升。2023年3月和4月,广深两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均分占三、四名,位列上海和北京之后。广州轨道交通客运强度(万人次每公里日)均排名第一,深圳4月被西安赶超,位列第三。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因人口数据通常在一年内变动不大,所以多披露年度数据。“地铁运营数据虽然粗糙,但仍具一定参考价值。”

向中心城市集聚

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那么,人都去哪了?

近几年,在常住人口正增长的领跑城市中,除了连年出现的杭州之外,长沙和合肥也颇受偏爱。

在黄文政看来,低房价是长沙持续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根据湖南省住建厅和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1—12月,长沙市新建商品住宅均价10703元/平方米,在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除拉萨外)中排名第19位。

2023年1月4日,长沙晚报从长沙市住建局获悉,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保持在7以下。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100个重点城市平均房价收入比为12.4。

其中,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呈上涨态势,收入比为30.4,较2022年上升6.89%。二线、三四线城市持续下滑,且三四线城市降幅最大。

黄文政还指出,合肥科技产业表现突出,有中科大等优势教育资源,发展后劲很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安徽省是中科大2022届毕业生(含本硕博)流向最多的就业地点,约有62.8%本科生,28.9%硕士生和33.1%博士生都选择在安徽就业。

2021年6月毕业季,中国青年网联合花呗向30岁以下的青年用户进行调研,超五成年轻人表示,就业不再首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遍地是机会。增速放慢之后,机会变少,大家也会更明显地感受到竞争压力,不想在一线城市‘卷了’。”卢晶亮表示,在综合考虑在大城市打拼的成本与收益后,大学生流向二三线城市,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不像以前,大家都会去一线城市。在目前人口总量慢慢减少的背景下,一线城市也不得不和其他城市竞争。”卢晶亮说,提供好的就业机会,解决生活“后顾之忧”,才能留住人,这也是一线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只大学生,卢晶亮还提到,近些年的农民工流动数据显示,农民工跨省流动的比例在下降,而省内流动的比例在增加。这意味着农民工就近务工或省内务工意愿上升,向省内中心城市集聚的现象增强。

在卢晶亮看来,以前人口流动向沿海地区集聚,然后向一线城市集聚,之后的趋势可能是向每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集聚,如一些省会城市会变成集聚中心。

2023年3月和4月,广州轨道交通客运强度(万人次每公里日)均排名第一。 (视觉中国/图)

一线城市仍具吸引力

“一线城市实际上是国家14亿人口规模优势最突出的体现。规模效应通过交流交往得以表现,对经济增长会带来加速提升。”黄文政认为,一线城市仍有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优势。

如一线城市聚集了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交往可以碰撞出很多机会和可能性,像现在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北京成长起来的。

在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后,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次提出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

2021年11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草案)(下称《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七普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9.3万人。意味着《规划》要求已完成。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降至2184.3万人。

“减量发展实际上有相当难度。”苏剑表示,这需要地方产业机构迅速做出调整,否则结果就是人走了,产出也会下降。

人口流入减少后,城市老龄化态势日益加深。

2022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标志着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超大型城市。2022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部常住人口25%,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为18.7%,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大城市对落户要求一直以来似乎都有个迷思,都想争取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卢晶亮认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各个技能水平的人。大城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实需要大量所谓的低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互补才能产生溢出效应。

2018年之后,上海多次降低人才落户门槛,以吸引各类人才。新一线城市等地的“抢人大战”轮番上演,希望争夺“人才红利”。

“人才是在人口里长起来的。”黄文政认为,不能脱离“人口”谈“人才”,在公平的环境和良性竞争下,各类人才自然会从人群中被遴选出来。“如果只是去抢人才,而不重视人口,对城市发展仅会产生一些短期效果。”

在他看来,一线城市仍有吸引力。高端产业就业机会仍集中在一线城市,这些就业机会也会带动相应的配套产业。

事实上,中国的一线城市可能并不算大。

携程联合创始人、人口学者梁建章撰文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是日本东京,东京的人口有3700万,而日本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10,韩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25,但是首尔都市圈的人口有2400万左右,和上海差不多。

梁建章测算,中国的城市化率相对于中国的人均GDP是偏低的。和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如巴西的城市化率远高于中国,所以中国未来至少还有20%的城市化率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未来还有2亿-3亿的人口将迁入城市。未来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仍将持续。

生育率问题更为紧迫

相比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下降,受访学者普遍更担心低生育率问题。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了六十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黄文政认为,如果按目前的生育率持续下去,前景不容乐观。目前中国生育率约为更替水平的一半,而只要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就会不断减少。

更替水平指的是足以维持人口世代更新、人数不增不减的生育率水平,发达国家的更替水平一般是2.1。

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生育率为1.16左右,2022年中国生育率约为1.18。与中国人口规模接近的印度在2022年的生育率为2.01,美国则为1.66,虽均未达到更替水平,但都比中国高。

2023年5月11日,一则“专家建议给生孩子的人发薪水”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提出人正是黄文政。他在受访视频中说,“生孩子养孩子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应是有收入的”。之后,不少声音指责他有将人变成生育机器之嫌。

黄文政解释,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初衷是缓解当前生育率过低的问题。“我去工作是有收入的,但我在家带孩子其实是花钱的、是要付出的,你不能让我花钱还不给我好处。”

至于钱从哪儿来,黄文政提议或许国家可以设立人口发展基金或特别人口国债。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生育率   常住   北京市   深圳市   深圳   户籍   上海   北京   中国   大城市   城市人口   常住人口   人口   趋势   水平   人才   数据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